与现代都市共生
2015-10-21樊俊杰
樊俊杰
【摘要】 通过分析当前拆迁安置房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探讨安置房这一特定居住类型的设计难点,找准设计规律和准则,提供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安置房;设计难点;解决方案
作为目前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安置房的规划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和质量。总体而言,目前的安置房小区建设有如下问题,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安置房的部分设计难点。
以前的很多安置房设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被认为是“低档次”,设计单一,实用性差。改变“低档次”的定位,设计既经济安全又美观实用的新型安置小区是设计难点之一
安置小区建筑风格干篇一律,传统文脉中断,或是盲目崇“洋”。提高安置小区的文化传承,尊重本地习俗,打造有内涵的安置小区是设计难点之二。
不少原有的安置小区户型设计不合理,面积控制生硬凑数据、朝向差、户型单一。组织好合理实用的平面功能,提供多种优秀的户型是设计难点之三。
楼间距小、绿化少,环境设计形式化,缺少富有人情味的邻里空间。维护小区内的生态系统,发掘本土景观最大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城市景观体系是设计难点之四。
均好性与个性化处理不当。如面积标准、设备设施、房间朝向、形状等,在设计之初由于考虑不细致造成较大差异,容易引起争议和纠纷,给安置工作增加了困难。既解决各种户型的均好性又有各自特色的标识性,是设计的难点之五。
……
上述安置房的现状和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解决的途径除了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等因素外,在规划设计方面,针对安置房的特殊性,对设计中的难点,可以综合采用以下计策略作为解决方案:
1.经济合理性解决方案
在总体布局上要尊重大的城市规划,延续上一层次规划确定的规划设计理念,考虑周边道路和用地与本地块的相互关系。楼宇之间根据建筑不同的高度,保持舒适的楼间距,力求经济化、合理化,使得每棟住宅均可获得良好的采光面和优美的观景面。在道路系统布置上力求合理流畅、分级明确,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考虑到“一梯两户”和“一梯三户”公摊面积大,虽然户型品质相对较高,但浪费空间,不利于节约土地;而“一梯八户”户型品质差,户型之间存在遮挡;综合上述原因,“一梯四户”的双拼到“一梯六户”点式布局最适用于经济型的动迁住宅。
2.均好性解决方案
动迁安置房设计无论在总体布局上,还是在房型布置上,乃至在局部细节的处理上,均需体现设计的均好性原则,做到既“均”又“好”是其衡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规划在总体布局上基本采用单栋或双拼建筑为主,保证绝大部分的住宅具有正南居室朝向,同时楼栋与楼栋之间前后错开布置,使其通风良好。通过各层次绿化形成住区的绿化景观系统,确保每家每户在家中就能够享受到一定的绿化景观,从而保证其绿化景观的均好性。规划在同一面积段的户型设计中,以控制不同户型建筑面积的差异在1平方米以内,客厅和卧室的面宽调整为同一尺寸为原则,保证住房分配时的均好性。
3.多样性与实用性解决方案
在设计前对当地居民长期以来的生活居住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行充分调研,结合本地的地理、气候、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等,按重要性排列出户型设计的基本准则,然后在较为成熟的基本户型基础上结合调研结论进一步深化细化,增加户型设计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面积相同的户型提供多种设计方案,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年龄结构、人口构成的家庭,增加可选择性,满足安置户的实际居住需求。
安置小区的商业建筑通常以住宅底层商铺的方式出现,往往因上层住宅剪力墙结构的影响,在开间、进深方面均受到限制,使商业业态趋向单一、商业定位较低。考虑到这种缺陷,可以将商业、社区中心等公建配套设施与住宅脱离,保持一定的间距,必要时可以设置内街,通过小尺度的商业建筑群落,形成住宅与城市道路之间的自然过渡。这样,既阻隔了来自道路的噪声,又营造出适宜的城市空间和丰富的天际轮廓线,而且在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能有效增加安置房住区居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促使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城市生活方式,最终成功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4.可变性解决方案
由于搬迁前农村居住区的主要生活模式是以血缘联系为主,因此它具有家庭规模较大、多代同居的特点。拆迁后户型的变化必然导致大家庭的拆分,带来家庭结构和生活的变化。户型拆分的必然性、动迁居民大家庭的居住模式使农村居民对住宅的需求具有既分又合的特点。针对居民可分可合的户型要求,规划在户型设计过程中,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预先考虑今后户型发展与合并的多种可能性,合理地布置结构与设备体系,设计出一系列户型“细胞”,提供各种组合,真正做到户型与空间使用的灵活与便利。同时,规划也对户型中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提高小户型住宅的空间利用率。
另外,大多安置小区都位于郊区,市政配套还没跟上,道路标高、排水管网等设施还不完善,总图设计需要考虑多种不确定因素,比如小区出入口的设置和商业配套的分布要满足规划变化的影响,避免与周边地块的不和谐;内部竖向标高要满足市政道路和排水管网高低变化的影响,适当提高,避免出现内涝。
5 .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解决方案
规划设计除了要考虑居民最基本的“住”的问题,还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鉴于农民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仍保留着在门前纳凉、闲坐的习惯,往往利用宅前路等边缘空间进行邻里交往活动。因此,规划在中心绿化带上可以合理设景观核心和景观活动节点,布置室外篮球场、儿童活动场地、小型广场、凉亭、健身器材等公共场地及设施,尽量发挥其绿化、休息、观景、乘凉、健身等多项功能。规划布局结合居民生活特色,增加邻里交往和居住者的归属感,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立面造型需突破一般安置小区“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面貌,既遵循艺术美学原则,也要避免无谓的增加造价。色彩和材质的选用上需与周边城市环境相协调,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应遵循经济耐久原则,尽量选用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市场成熟的建筑材料。通过色彩、材质的及体型等元素的合理运用,营造良好的空间感受,塑造具有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新型安置小区形象。
建筑设备设施细致齐全,并考虑适当超前。配套数字电视、宽带、可视对讲门禁系统、消防报警、视频红外监控等智能化系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一步到位或预留改造空间,以方便设备升级或更新。
总之,安置房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大问题。安置房不应该成为城市的“失落空间”,规划设计应从思想和技术层面,努力实践“设计改变生活”,让更多的拆迁户实现“新房子,新环境,新生活”的宜居梦想,使安置小区与现代都市共生。
参考文献
[1]司徒华特.浅析中心城区拆迁安置房的设计[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5)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