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美学思考

2015-10-21李祎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设计

李祎

摘要:简析西方建筑美学观念变化的影响,并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现状的分析,阐述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对我国建筑创作领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美学;审美观念;建筑创作;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政治的革新等催生而出的哲学思想,无不作用于人的意识形态,最终都将在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推进其演进变化,故建筑思潮的变化源于哲学思想的演进革新,并以建筑设计的形式得到表达。

一、西方建筑思潮、建筑美学观念变化的影响

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社会,这段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建筑形式、建筑风格随之发生多种变化,但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却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从近代到本世纪初这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建筑美学思想发生巨大变革致使建筑的审美观念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第一次从古典建筑的形式美学到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第二次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解构等流派的建筑审美观念异变[1]。

这种由于时代发展而导致的建筑审美逆反变异导致单一审美标准已经不复存在,开始追求多义与含混、推崇偶然性和个性表现、非总体性、混沌-非线性与非理性,建筑美学的范畴在现代社会中已被扩展,致使当代诸多的建筑设计师都趋向于追求特异、新奇的建筑造型设计效果,这些都已然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建筑的美,不应该是简单的“新”、“奇”、“特”,应该是有内涵的,它渗透了人文、社会、文化以及人心理上的影响,并试图向人们传达这些特质。在欧洲,那座于1892年开始建设、建成后多次进行内部改造且地处法国里尔市中心的里尔美术馆,于1990年代,由于要安置从因瓦里迪斯博物馆移入的浮雕,且自身需重组馆内功能、扩大使用面积、更新馆内设施,因此委托伊博斯和维塔特进行改造设计——改造过程中,拆除了1930年代建设的中庭楼梯和1970年代加建的板楼,随后于瓦卢里街旁建设了一幢纤细的、以玻璃作表皮的“方盒子”,这样便形成了美术馆改扩建后的整体建筑规模。

由于两位设计师曾与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共事,故他们认为建筑设计与创作应赋当代建筑潮流特色,他们在反对复古思潮的同时亦不赞同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不顾城市肌理、无视周围环境的行为,故里尔美术馆的改扩建过程中除了对旧馆进行原貌恢复外,新建的大楼在设计过程中以简单的几何形体、透明的玻璃幕墙这些充分反映当代建筑特色的形式和材料,使得其与风格华丽且庄重的旧馆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时也宛若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与奢华古典的卢浮宫一样,达成了“新旧”和谐共融的效果。此外,建筑师考虑到旧馆现有封闭的空间布局不利于游人的参观与美术馆的接待,故除了保留原共和广场前的入口通道外,还在新建的大楼底层修建了对外的次入口,这样的改造不仅能为美术馆吸引更多的游客,还方便进行游览路线设计、便于进行展馆陈设布局。这次的改扩建使得美术馆成为了一件既尊重历史环境,又彻底地表现现代性的建筑作品。

二、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特质分析

在强调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诞生于西方国家的各种建筑思潮、建筑美学观念经各种途径传入中国,不单丰富了中国建筑师的观念、词汇以及设计手法,还打破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广泛普及的现代建筑单一的审美观念,但是这种外来事物在短时间内的大量输入,未经任何加工和消化,对中国本土建筑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亚历山大·楚尼斯教授指出:“近年来在国际设计领域广为流传的两种倾向。即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形式主义” [2]。现今的中国版图之上,新建了许多的被人誉为“创新建筑”的建筑,这些看似能令人激动且怪异奇特、崇尚纪念性、注重标志性的畸形建筑思想被国外的建筑师以“投国人所好”的由头而大肆地引入国内,但实际这些建筑不过是设计师为了追求新颖、表现其对超乎现实的“完美”的追求的器具,他们并未从中国本土的文化、地域环境以及人们对使用功能的期许的角度进行思考。“中国对西方建筑设计的热衷是出于急于想树立新市场经济形象的需求……而这种行为的结果是,西方建筑师移植了北美最糟糕的过度商业化于中国。”[3]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在自己的故土之上全力营造的“新世界”是一個毫无“中国味道”的世界。

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其侧面外观犹如一个直立的阿拉伯数字“7”,两栋塔楼双向内倾斜6度、超过200米高度,上部巨大的体量凌空悬挑而出,在挑战地球引力的同时,也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同时建筑立面呈现为“大裤衩”的独特造型,这也在挑战大多数受众的接受力与理解力。就建筑本身而言,若这个高度挑战重力以及地震力的高楼置于其他城市且用作其他用途,不可否认,它必然是一幢极具现代风、带有高技派色彩与解构主义创新思想的优秀建筑。可矗立于古韵丰裕的北京城中的央视新楼,总显得不伦不类,至少它破坏了古都整体的建筑格局与风貌;此外,这栋标新立异的现代建筑用于处于地震区的北京城且将其功能定位为对于技术、功能、流线等要求极为复杂的电视台建筑中是否合宜仍值得讨论,虽然设计师一再声明央视新楼是一个具有流动循环空间且功能适用的建筑。

笔者认为,当前我们需要的是符合并尊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建筑,像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金茂大厦一样的有中国味道的作品,像法国里尔美术馆那样尊重历史文脉又表现时代特征的作品。

三、对当代中国建筑现状的思考

中国建筑师自20 世纪以来,便开始着手创建中国建筑的话语系统,同时也开始在富有中国建筑特有的精神与地域风貌等方面展开了相关地探索,通过一系列的建筑理论研究与有关建筑实践,我们以及在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与建筑文化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就,并创作留存了一批代表性作品,他们以自己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奠定了现代中国建筑之路。但是,当今的中国建筑创作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西方的美学文化认同正在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美学文化认同。

目前,国内大规模建筑项目建设,日益趋向用环境、背景都远离项目所在地的国外建筑师进行创作与设计,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境外设计师对中国城市、建筑文脉缺乏充分理解或理解上存在较大偏差,同时国内建筑师存在盲目抄袭国外建筑形式的问题,这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均导致中国建筑失去自身特色,缺少文化与精神归属感,使人有一种置身“陌生”环境的错觉。

(2)中国本土建筑师越来越边缘化。

中国建筑师应在建筑设计中应更加关注“国学”中精华,将国学底蕴融入新的建筑创作中,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建筑作品和城市环境设计,使人能清晰辨认出“中国印记”,避免出现简单的符号元素的拼凑,致使中国建筑呈现“四不像”的景象。

总体来讲,我们在建筑创作中面对西方现代建筑必须持一个公正的立场,辩证地分析当下的建筑思潮:西方建筑师有时那种积极的幻想“疯狂”,“不出场的愉快”会导致艺术上充溢着唯心主义色彩的弊端,从而失去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所以,搞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创作,要有正确的美学思想的指导,择善而从,不人云亦云;不能持西方即成的审美观念来对国内的建筑进行美学评价和艺术评论,一定要创立自己的建筑评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参考: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第二版).

[2] 罗杰·斯克鲁顿[英],刘先觉译. 建筑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郑时龄. 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验与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J]. 时代建筑,2004(01).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设计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审美教育 文
《红楼梦》读后感
陈国兴设计作品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