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2015-10-21徐丽
徐丽
摘要:目的:探究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注射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0例患儿随机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之后,研究组40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光疗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优于对照组40例患儿,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40例患儿与对照组40例患儿黄疸消退之后平均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注射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新生儿溶血症;临床效果;安全性
新生儿溶血症,实质上就是由于母婴血型不相符造成的一种疾病。当血型为O型的母亲因分娩、流产、输血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接受过红细胞A型抗原或者红细胞B型抗原,出现同种免疫反应,并且同时产生抗体,这种免疫血型抗体为IgG类,能够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损害[1]。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入院时血胆红素均达到15mg/dL,均排除新天性遗传疾病、窒息、乙肝病毒感染以及TORCH感染。将80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随机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如表1所示,研究组40例患儿与对照组40例患儿在年龄、性别等多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研究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40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具体方法:给予输液、肝酶诱导剂以及蓝光等一系列治疗。
1.2.2 研究组 研究组40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具体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型为2.5g,5%,一瓶丙种球蛋白含量为50ml,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制造),一次性使用的剂量控制在800-1000mg/kg范围内。
1.3 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前、治疗1d、2d、3d时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值;观察患儿的住院时间、光疗时间、治疗前后血红蛋白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x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计量资料,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值对比
如表2所示,研究组患儿治疗之前血清总胆红素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1d、2d、3d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值对比分析(x±S,mg/dL)
2.2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与光疗时间对比
如表3所示,研究组40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住院时间、光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0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研究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光疗时间对比分析(x±S)
2.3 两组患儿血红蛋白量对比
如表4所示,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前、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研究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血红蛋白量对比分析(x±S,g/L)
3 讨论
体内出现红细胞抗原抗体的孕妇妊娠,且胎儿的血型为B型或者A型的时候,产妇体内产生的抗胎儿红细胞抗原免疫抗体(IgG)会由胎盘进入胎儿的体内,结合胎儿的红细胞抗原,产生致敏红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致敏红细胞造成破坏,产生溶血状况[2]。新生儿溶血症是新生儿早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个主要原因,状况严重的患儿会损害听力,引起胆红素脑病,因此需要充分重视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3]。
此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案多为光疗、应用肝酶诱导剂等,然而此类疗法对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并不具备确切效果,本例对照组经治疗后,胆红素虽明显下降,但治疗后1~3d依旧在12 mg/dL左右,效果尚需提升。近年国内玩报道均显示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能够更及时有效地清除血清胆红素,其机制可能在于丙种球蛋白能够从不同于常规治疗的环节上辅助清除胆红素,具体机制可能包括:结合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从而封闭巨噬细胞,减少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迅速提升血浆IgG浓度,从而有效清除血型抗体。可见,丙种球蛋白能够通过抑制红细胞溶血,从而减少红细胞的破坏,进而预防胆红素脑病。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治疗之后1d、2d、3d的血清总胆红素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与张文远[4]的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同时患者住院天数及光疗时间均明显减少,说明观察组疗法能够明显减少红细胞破坏,并预防胆红素脑病。这同时有助于避免疾病进一步加剧而不得不行换血疗法的可能性[5],考虑到患血疗法操作更为复杂,这也提升了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洪美.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48-649.
[2]李茂军,陈昌辉,吴青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10):1199-1204.
[3]蒋星美.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的護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443-444.
[4]张文远,张桂平,孙志华等.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症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3,29(6):765-766,768.
[5]郭鲁闽,许韫,于群等.新生儿ABO溶血病63例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