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层面探析中小学国学教育
2015-10-21齐眉
齐眉
摘要:本文从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时机、内容、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关键词:国学教育;文化价值观;知;行
“国学教育”是指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其中包括了在“知”与“行”两个层面,开展国学经典、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教育,且这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国学教育”这个整体。本文从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一、抓住开展国学教育的时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长足发展,传统文化呈现出蓬勃复兴的势头。不论在国家政策层面,还是社会心理层面,都在呼唤“国学”归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国学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1.开展国学教育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2013年11月26日,他考察山东曲阜孔府;2014年“五四”,他在北大与87岁的国学泰斗汤一介先生促膝交谈;同年9月9日,他到北师大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24日,他还亲自出席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发表了重要讲话。
2014年3月26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直至2015年5月,国家各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标准教材课题组,已经编写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个阶段,以及成人教育、海外汉文化教育等各个类别,近700册传统文化标准教材。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将在高校本科专业增设“国学专业”。
2.国学教育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所谓教育是指在适当的时机,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教给学生适当的内容,从而使他们能够使身心健康地成长。而教育的时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十二三岁之前(小学阶段)记忆力较强,是记忆的年龄;二是十二三岁之后(中学阶段)理解力迅速发展,是理解、表现的年龄。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在适合记忆的年龄,记诵国学经典,为日后长大成人打下坚实的精神资源基础;在学生在适合理解的阶段,学习理解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所以,通过开展国学教育,在该记忆的时候帮助学生记忆,该理解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完全符合教育之道。
二、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在学习、交友、游戏、生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的人格在这一阶段初步塑造成型,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与人格修养教育,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立己达人、崇德弘毅等传统文化价值观。
1.小学一至三年级阶段,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1)在“知”的层面:通过学习认识常用汉字,初步感受汉字之美;通过诵读浅显的古诗,体验传统文化中的情感;通过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获得民族身份认同;通过视频课程,感受经典民间艺术。(2)在“行”的层面:初步学习传统礼仪,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通过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知礼仪、有修养的良好品性,通过庆祝重要传统节日,体验家乡生活习俗。
2.小学四至六年级阶段,开展国学认知教育,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1)在“知”的层面:通过熟练书写正楷字,体会汉字结构之美;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文章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了解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了解和感受各民族丰富的艺术;了解历代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2)在“行”的层面: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理解他人、反思自己、懂得感恩,逐步提高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培养热爱祖国河山、历史文化的真挚情感。
3.初中阶段,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提高文化认同感。(1)在“知”的层面:通过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意境之美;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代的诗词格律;通过学习浅易的文言文,提高文章欣赏水品味与写作水平;学习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史实,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2)在“行”的层面:通过欣赏传统音乐、戏曲、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思想与情感;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优秀文明成果;参加传统礼仪与节日庆典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化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
4.高中阶段,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引导感悟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1)在“知”的层面:通过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与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并丰富思想以帮助提高写作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充分认识其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历史杰出人物的关键作用和突出贡献,以史为鉴。(2)在“行”的层面:通过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修身律己;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育百折不挠、抵御挫折的能力;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
三、中小學开展国学教育的方法
国学教育不光是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更是人格养成教育与公民责任教育。应该扩大国学教育的“课堂”,丰富国学教育的手段,不光要在学校“学”,更要走出课堂“用”,做到学以致用。
1.要将国学全面融入现有教育内容中去。除了设置专门的国学课程外,要在语文、历史、地理、艺术、德育、体育等现有课程设置中,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增大所占比重。还要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专题式课程。
2.开展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上课堂活动。充分依托小学的少先队、中学的共青团、学生党支部等党的组织,以及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主题教育活动。
3.行万里路,开展“游学”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历史名人故里以及旧居遗址、自然名胜、文化古迹与遗产以及具有人文历史风貌的街区建筑等社会公共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并进行现场教学。
总之,开展国学教育不能搞“满堂灌”式单向灌输,而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之美,让他们感受其魅力,并内化于“行”。?笸(作者单位:江西省学校后勤与产业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铸造民族复兴之魂[J].未来英才,2014,(6).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
[3]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中国德育,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