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实证研究
2015-10-21胡春鲜
胡春鲜
【摘要】本文通过对236名大學生开展实证研究,探讨自我效能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良好,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专业和父母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其他因子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解释度较高。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144-03
大学阶段是人自我发展和完成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不仅具有青春期不稳定心理特征,还要面对特殊的社会角色和压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自我效能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是指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种行为时的自我信念。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起源于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致病起因的探讨,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与异常心理存在高度相关,而且与正常人的健康人格形成也有较强关联。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父母行为所表达的情感集合体,不同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国内有许多研究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已有研究多是采用适用于临床样本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但是实际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而不是精神疾病,因此笔者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来探讨其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上海某高校随机抽取全日制在校大学本科生260人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90.8%。被试的具体构成如下:(1)性别:男生113人,女生123人;(2)专业:文科119人,理科116人,缺失1人;(3)年级:大一137人,大二40人,大三59人;(4)家庭来源:农村94人,城市141人,缺失1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三个分问卷,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测量。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是由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等人编制,包括10个项目。中文版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主要测验个体在遭遇困难或挫折时的自信心情况。教养方式量表(EMBU)最早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arloPerris等人编制,1993年岳冬梅等人对其进行翻译修订。本研究根据需要删除部分不适当条目,修订后的父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各有60题,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五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四个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College StudentMentalHealth Scale, CCSMHS)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人编制,共有104个问题。包括12个维度,分别是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会退缩、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心理健康总均分越低,表明心理状态越好。
(三)调查过程和统计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研究者本人支持,统一指导语。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for windows对所有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4.59分,标准差为1.12,由于本研究采取的是7级量表计分法,中间值为3.5,可见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表明大学生个体内部对于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种行为具有较高的信念。经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专业和生源地的大学生群体在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结果如表1。结果显示,男生自我效能感的均分略高于女生,文科生略高于男生,但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二)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得分较高,表明父母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多;相反其他因子得分较高,表明父母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较多。根据大学生的性别不同,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父母在“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以及父亲在“过度保护”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情感温暖”因子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说明父母在教育女孩时会给予较多的情感温暖,而教育男孩时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较多。这与我国一贯的“穷养儿富养女”家庭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中国父母通常会对女孩较为关心和呵护,对男孩较为严厉和苛刻。
本研究还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在子女的文理科专业上存在差异。文科学生在“情感温暖”因子上得分高于理科学生,理科学生在“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上高于文科学生,说明文科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情感温暖更多,而理科学生在父母教育中感受到的严厉和拒绝否认更多。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父母亲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地域差异。
根据父母教育程度的不同,采用单因素方差法进行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和“研究生或更高学历”的父母在“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两个维度上得分较高,而教育程度为“中学”的父母在以上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低。说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他们对子女较为苛刻、拒绝否认,而中等教育程度的父母相对宽容大度一些。
(三)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因子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2.65分,低于均分3.5分,可见总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其中焦虑,强迫症,社交退缩,依赖和抑郁五个维度得分较高,尤其是强迫症和依赖,说明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交往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心理隐患。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两变量相关分析,发现除了强迫因子外,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同时,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程度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相反,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保护和拒绝否认则会导致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四)自我效能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自我效能感、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标准0.05,排除标准0.10,结果见表2。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效应显著,可以解释心理健康总分变异的33.7%。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自我效能感、母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度保护”之间有线性关系。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了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大学生普遍在焦虑、强迫症、社交退缩、依赖和抑郁这五个维度上得分相对较高,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学业压力和人际压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出焦虑、强迫症、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佳,这说明90后大学生所接受的素质教育在健康人格培养方面已有一定成效。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很多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笔者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过去完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文化所致,然而随着“男孩危机”“阴盛阳衰”现象越来越普及,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已经逐渐在提高。但是农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比城市学生低,这是由于我国一贯的城乡经济差异和教育理念差异所致。研究結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自我效能感与自卑、社交退缩和抑郁的相关系数较高,因此可见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害怕人际交往,甚至有抑郁倾向。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反应、焦虑状态和抑郁程度等情感过程。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面临挑战时会采取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将挑战视为自我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父母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因子得分较高,其他因子得分较低,可见当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上是积极的。从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差异角度来看,母亲在“情感温暖”和“过分干涉”上的得分高,父亲在“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上的得分高,这表明在家庭教育方面母亲对待孩子较为慈爱温暖,同时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干涉较多,而父亲较为严厉苛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慈父严母”“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说法,本研究发现这种说法正是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的凝练。张妍等人研究发现,母亲不良教养方式的效应量大于父亲不良教养方式的效应量,也就是说母亲的不良教养方式更容易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母亲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非常重要。在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时,本研究发现父母对女生的“情感温暖”较多,对男生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成分较多,这与肖诗来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不同性别的性格取向差异,即社会要求男性具有刚强独立的性格特征,女性具有温柔优雅的性格特征,导致父母在对待男女孩时会采取有差异的态度和行为。
本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探究了父母教育程度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发现父母教育程度对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两个因子有显著影响,过高或过低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孩子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的程度较高,而中等教育程度的父母在这两个维度上表现适宜。其原因可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父母会将整个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通常会采取严苛的“棍棒教育”;而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高,其控制欲更强、要求更高,从而导致他们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心理健康诸因子均存在着高度相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但自我效能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解释度高达33.7%。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学校已经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调动家庭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鼓励家庭和学校借助多方力量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这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 Freeman,1997.
[2]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91-93.
[3]Nancy,D.,& Laurence,S.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4]岳冬梅,李鸣果,金魁,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精神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5):97-100.
[5]肖诗来.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关注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