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与街道建筑空间的视觉秩序探讨

2015-10-21闫飞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3期

闫飞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逐渐发展,人们在不断追求其质量之外,加大了对其美感和视觉效果的重视,在建筑平面布局形态设计上也逐渐加大对其视觉秩序的研究,由于建筑物的增多,使街道建筑空间逐渐变小,与建筑布局不相匹配,缺乏美感,因此研究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而街道建筑空间的人文特色、美学规律、自然特征等方面着手,研究与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之间如何形成视觉秩序。

【关键词】視觉秩序;街道建筑空间;建筑平面布局形态

前言:街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背景、人们行为习惯等影响,在长期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生活场景、空间序列、形态肌理、功能关联等内在秩序,人们对这一空间进行感知的时候会形成敏感的视觉秩序,但由于建筑平面布局的丰富多样,使街道的空间形态的尺度、空间闭合、空间划分等受到破坏,街道的视觉秩序也因此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研究力度,提高街道的视觉秩序。

1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与街道人文特色

1.1延续城市肌理

材料表面的细微的结构就是肌理,肌理的色彩和变化会赋予空间一种物质知觉。城市的肌理的构成通常是包含城市的建筑等实体的结构组织、方位、格局、大小。例如北京的城市肌理,从微观尺度、宏观尺度来看,可以发现城市具有一定的规律,从而形成古城城市特有的肌理和格局,但是当代的街道设计,则淡化和毁灭了古城原有的城市特征。因此,在进行街道建筑平面设计时,应当在保证原有的城市肌理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对建筑物临街处的组合方式、面宽、体量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如在更新改造中华门东地区时,保持了城市原有的肌理,采用量体裁衣的方式,保证建筑体量上不被破坏,使当地的文化得以延续[1]。

1.2保持地域特色

在进行街道建筑空间的设计时,设计来源的重要源泉之一就是城市代表性的特征符号,加强对延续地域文化的重视,有利于在街道平面设计时创造出更加鲜明的街道形象。例如在设计西藏昌都昌庆街时,以当地传统民居柱网为建筑柱网的基本参考模型,同时保留当地传统民居的柱廊、三合院、天井等建筑特色进行平面空间设计,另外采用曼陀罗的平面形状,以几个重要的生活广场为中心节点进行街道建筑空间设计,然后根据广场的形状对建筑平面形状进行削切处理,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空间。

2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与街道视觉美学规律

2.1节点空间

在面对一条长度相对较长的街道时,如果在设计中没有进行适当的节点划分,就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乏味。街道空间如果缺乏明晰的层次,就会使街道变得平淡。利用建筑平面布局等要素,对街道空间进行恰当的尺度划分,可以增加街道的趣味性。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亲切的城市空间布局中,街道的宽度通常小于24.38米,文雅的空间布局中,街道宽度通常小于137米。因此,相关学者提出,可以在街道每隔30米处设置一个节点,构建成一个新的节点空间,有利于序列创造街道空间。另外设计节点空间还可以根据街道地势地貌变化、街道转折处和交叉处、绿化广场、标志性建筑、历史性建筑等特点。例如根据标志性建筑物设计节点空间,节点之外的建筑平面设计采用整齐的布局方式,节点处的建筑平面布局可以在平面形态、体量、距离、方向、组合方式等方面突出设计彼此间的差异性,形成强烈的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塑造出具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的整体形象[2]。

2.2空间层次

在街道空间层次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主从法进行明晰,主要是突出视觉的中心和街道的重点,将街道次要要素进行弱化。可以利用形态变异的基本原理,在进行建筑平面布局时利用对比街道动与静、规则与特异、繁杂与简洁、大与小的方式,或者通过位置、方位、构图、轴线等明晰空间的主次。例如在严整的街道建筑空间构图中,在轴线中心位置上的建筑和中轴线位置上的建筑,使整个建筑布局中的最重要的建筑。而在不对称的街道建筑空间中,中心位置是最为重要的。如圣马可广场上的钟塔[3]。

3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与街道自然特征

3.1地形特征

在平坦的街道中,通常以交通性来进行构建街道视觉秩序,重视顺应街道的实际走向,同时削减街道的单调性,在视觉感知能够连续的基础上,对建筑和街道进行有节律的组合。在街道地形起伏的情况下,就会增大可见范围,与街道相组合的建筑艺术的构图也不存在视野限制的问题。当街道两侧的地形存在高差时,就会增加街道两侧建筑的景深层次,从而增加视觉在平坦处的停留视点,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注意建筑间的层次关系,突出地形的特征,根据地形形态的风格进行协调的设计,达到丰富街道景观、强调街道地形特征的目的。例如某山地海滨城市,利用街道的自然地形,设计出垂直等高线的道路,从而形成特色的街道建筑空间。

3.2自然要素

街道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植被要素、自然水体要素。植被要素和自然水体要素中的味、影、色、光、形等是城市进行街道建设和建筑设计时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在街道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精心设计、审慎利用,为街道设计增光添彩。当面对点状自然要素时,应当将其设计为视觉秩序中的焦点,根据使用需要和地形特征可将建筑平面设计成众星捧月形或原地退让,以此来节省出更多的节点空间,使街道和建筑平面形成独特的标志性场所。当面对线状自然要素时,可以根据建筑平面之间的排列特征,设计出相应的街道特征空间,建设人们休闲的场所。例如香港某街道,该街道总长达370米,在进行设计建筑时使用形式和材料比较的单一,建筑平面整洁,凸显出街道中心成排的老榕树,从而形成街道休闲、散步的特色[4]。

结论:综上所述,街道视建筑空间觉秩序在构建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建筑要素、非建筑要素、人们生活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有利于建造生动的城市环境。同时加大对建筑平面布局形态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完善的设计,有效利用环境因素,不断创造出更加和谐优美的街道建筑空间,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岑. 城市外部空间构形手法对建筑复合空间设计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杨书群. 现代建筑创作中结构与建筑形态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易南君. 南方地区当代道教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温婷婷. 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高端界面空间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