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317巴山线使用新材料治理公路沙害二期工程经验浅析
2015-10-21晁海龙张兆鹰
晁海龙 张兆鹰
摘要:结合近几年省道317巴山线公路养护与各种治理沙害方法,以巴山线K78+200处沙害严重的路段为试点,借鉴一期工程的成功经验,采取HPDE组合桩式阻沙固沙新技术、新工艺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公路治沙技术"疏、阻、固"等方面简要陈述使用新材料进行公路沙害治理的过程与初步效果,浅析了目前公路沙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供同行指正参考。
关键词:公路沙害治理;HPDE组合桩式;公路治沙技术
省道S317巴山线是2002年修建的旗通油路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阿拉善盟公路网最主要干线公路之一。在阿拉善盟,每到冬春两季,巴山线K70-K95段与夏季的易水毁路段一道,构成了抢通保畅的前沿阵地。据统计,巴山线因沙阻灾害威胁的路段占总里程的17%,而清理沙阻灾害路段的工作量占到总工作量的45%,沙阻公路的清淤问题给公路正常养护与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诺日公工区新材料治理沙害二期工程已于六月中旬全面拉开序幕,负责人、机械、人员、材料全部到位,在紧张有序的实施中过程中,按事先拟定的程序依次展开。
常备不懈保畅抢通
S317巴山线K75-K95段地处巴丹吉林沙沙漠边缘,该地段长年干旱少雨,四季风沙活动频繁,尤其是春季,风沙肆虐,沙阻掩埋道路现象时有发生。有时遭逢连日的风雨交替,路面覆盖厚实的淤沙层,导致车辆通行困难,带来极大的行车安全隐患。
作为该路段的管养单位,诺日公工区清醒的认识到与沙害斗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必须要争夺对公路的控制权、牢牢掌握主动权,保障公路通行顺畅,确保车辆、人身、财产安全。为此,工区把沙害治理作为养护生产工作的难点与重点加以研究部署,秉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通过打平、清运、粘土覆盖、设置沙障等措施,积极实施沙害预防工程,减少沙害重复发生的频率;坚持"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始终常备不懈,密切关注天气动态,加强公路巡查,完善应急抢通预案,落实机械、人力,做到了沙阻随阻随清,实现了交通"零阻断"和服务"零投诉"。
技术引进初显成效
在与沙害的反复斗争中,传统治沙技术的弊端日渐显露了出来,旧材料的沙障抗风蚀能力不足、防风治沙效果大打折扣,推平清运沙丘后被动地等待黄沙卷土重来和侧重于"清"的治理模式,使得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来清理路面积沙,重复的劳动带来了养护成本增加,制约了养护生产效率提升和养护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面对养护生产提质、提效的要求,诺日公工区突破传统思维,搭乘科技快车探索寻求治沙新模式。
工区进一步明确了治沙重在"防"的工作核心,2014年,与甘肃金海阻沙固沙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积极引进新材料,采取HPDE组合桩式阻沙固沙新技术、新工艺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巴山线K78+200处沙害严重的路段为试点,开展沙害治理一期工程。经过为期11个月的观察,发现该种材料与技术阻沙固沙效果好、抗风蚀能力强,能够有效阻挡沙丘推移,对公路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可广泛应用在沙漠治理和工程防护上。
加大推广再筑防线
在一期工程见效明显的基础上,诺日公工区决定加大引进推广力度,在反复勘查、观测及总结历次治沙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巴山线K75-K95段沿途2处沙害最为严重的路段作为二期工程的实施區域,从6月中旬开始施工,由于有一期工程施工的的经验,二期工程进展迅速,截止目前,二期治沙工程已落下尾声,共设置固沙网格10000多平方米,设置高立式阻沙沙障900多米。在二期治沙工程中,体现出以下特点: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工区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首先统筹调度机关、养护站力量,组建了合适的施工队伍。分管专项养护工程的负责人全程对此次治沙工程进行督阵、技术指导和带班作业。工区还指派了生产技术人员维护施工现场机械、人员安全,并且跟班作业来弥补人手不足。
严格执行施工工序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从零散的部件到成形的工程,需要精心实施每一道工序,需要工序之间的紧密衔接,任何工序上的疏忽、工艺上的疏漏都将会影响工程的整体效果。因此,流程规范、工艺精细与否是决定此次治沙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借鉴一期工程的成功经验,工区着力下好新材料治沙技术"疏、阻、固"三步棋。施工队首先调运装载机、推土机对治理区域内的沙丘进行推平、清运处理,降低沙丘的坡度,减缓流沙的移速和扩展趋势,做好"疏"字环节。其次是设置高立式阻沙沙障落实"阻"字环节。施工人员依次通过夯入角钢、拉设围栏、开挖沟槽、铺展固定沙网等流程,完成高立式阻沙沙障设置环节。本道工序的工艺要求要"细",如对角钢的埋地深度、围栏铁丝的松紧程度都有着明确细致的要求,而且每大约5米长的沙障就需要使用小塑料锁扣近40条,极大的考验着施工人员的耐心和意志。第三是铺设固沙网格突出"固"字环节,这也是新材料治沙工程的核心环节。施工人员使用模具划出规范整齐的横线和纵线,交错形成方格,在方格的顶点处栽入立柱,然后铺设固沙网,铺设完毕后扣上桩帽。划线、栽桩、铺网都需要在起伏的沙丘上弯腰作业、不停行走,非常耗费体力。尤其是固沙网格的铺设,几乎就是半蹲着移动作业,有时遇到坡度陡峭的沙丘,人都难以站立,铺设网格就变得尤为艰难。在施工条件如此苛刻的情况下,施工人员顶着炎炎烈日,用心打造着每一道工艺,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
分工有序、创新工作方式是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此次治沙工程基本沿袭了一期工程的治理模式,但也对部分工艺进行优了化和改进。如在角钢的夯入环节,一期工程中都是使用人力抡锤将角钢夯入足够深的距离,有时遇上坚硬的土质,抡上一天的锤,吃晚饭时甚至连筷子都拿不稳。针对这种情况,工区为施工队购买了一台种植机,提高了夯角钢工作的机械化程度,有效的减轻了劳动强度。工程负责人严格把关每道工序、工艺,根据工程量分解任务目标,合理调配人员来同时实施不同区域内的治沙工程,以分工有序来促进工作效率提升,实现了工程质量有保障、工程工期不延误、养护生产不松懈的既定目标。
此次治沙工程的顺利实施,预示着诺日公工区新材料治沙技术日趋完善、走向成熟,但是治理沙害不可能一劳永逸,仍需主动作为、狠抓不怠。诺日公工区今后将继续不断探索治沙新模式、新工艺,积极寻求技术合作,为全面攻克沙害难题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我国沙漠》作者-吴正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年
2.《中国公路防沙治沙》作者-王振清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