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甜味儿课堂的四种“添加剂”

2015-10-21陈莉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添加剂

陈莉

[摘 要]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从“演绎生活”、“回归社会”、“触动心灵”、“悉心呵护”四个方面,转换角度分析、论述教师如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有滋有味的思想品德教学。

[关键词]活泼生动;真情体验;现实反射;热情激励;吸引兴趣

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是主课,而且教学内容晦涩、枯燥、乏味、空洞,于是课堂上出现了无精打采、冷眼旁观者的现象。怎样才能扭转、改变这一消极的心理定势和这些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呢?我认为首要的问题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上下功夫,开展“快乐学习”,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一、演绎生活—— 让“枯燥乏味”变为“活泼生动”

理论不能束之于高阁之中,唯有活跃在有声有色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面对教育专家、学者、知名教师精心编写出来的教材,学生却不能如课外读物一般喜爱、小说一样迷恋,除因知识本身特点的局限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把文字知识“动”起来。情景式教学是学生获得深刻感知的最佳方式,它的直观性、形象性,尤其是参与性更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必须不断尝试探索并采用各种新教法和新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如朗诵、小品表演、游戏、讨论等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封闭、沉闷的局面,营造多元、开放、活泼快乐的氛围。如“感悟青春”这一节课,教师联系校园生活,设计了一个异性交往的小品:李晓的同学李明的成绩特别好,也特别爱帮助别人。李晓有什么问题都喜欢问他,他也很高兴为她解答。没多久,同学在他们背后议论纷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李晓与李明该不该继续交往”正反方辩论,最终得出结论: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应注意哪些问题。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特征的德育理论课,单凭教师 “家长式”说教,非但说服不了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反倒使学生产生反感,难以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回归社会——让“被动接受”转为“真情体验”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中,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会实践也会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家庭、社会,汲取更多广泛的、丰富的社会资源。基于我国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前或课后,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何正确对待网络问题,在授课前一周(或授课后)把学生分成调查组和体验组。调查组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了解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体验组是直接面对网络,自由式上网。然后学生们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或体验的感受,写出《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方式,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自己今后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的探究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体验和感悟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正所谓南宋大诗人陆游所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触动心灵——让“书本知识”变为“现实反射”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时代节奏紧密相连,如果教学中教师仍然 “一如既往”地只是一味地说教、高谈阔论,脱离现实生活,课堂就会非常的干涩,教学内容也就让学生难以下咽,更谈不上消化吸收。著名的法国教育家卢梭認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喜欢一板一眼的文字知识,但是身边的社会问题、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因此,在教学中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把他们关注的、乐知的、渴求的内容展现在课堂上,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 “珍爱生命”这一框题,教学时就可以引入“7·5事件”、汶川地震、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事实材料,让学生在心灵震撼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生命的真谛”,懂得如何珍爱生命,如何让生命焕发光彩,然后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实例(闯红灯、爱护花草、课堂恶作剧等),结合自身,谈谈珍爱生命的点滴做法。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方块字知识的传授,还有“中考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还实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启迪。

四、悉心呵护——让“冷漠裁判”转为“热情激励”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应试教育”,也催生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谚语。仔细体味其中的蕴意,不难感觉到以往的应试型的课程评价,考试分数是甄别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其中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测试的消极境地,如此,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又如何能实现呢?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提出新课程改革,在评价理念上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国有句古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想,在教育教学中也很有启发性。在学习“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内容时,我引入《背着爸爸上学》中主人公石娃的原型人物李勇的事迹,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在学生说出‘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做到的,我及时评价:“你回答的非常好,从你刚才深情的话语中,我知道你在家里一定是个很孝顺、懂事的好孩子。”学生的脸上充满了无限的自豪。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又渗透出人文品质的塑造。简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再也不能向以往那样冷漠地对待学生的主体感受,而应该换一种教育方式——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判定。

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以激情、智慧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好学乐学,才能使他们通过学习全面发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当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凡是能吸引学生兴趣的,都是好方法;凡是能让知识动起来的,都是好手段。广大的一线教师,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让学生在甜味儿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添加剂
赢创扩大在华涂料添加剂产能
Seeking UNESCO's recognition for the baguette
不同聚合物及添加剂对高黏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地理复习课的“添加剂”
孙宝国: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
几种可能致癌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探讨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
不同添加剂在苹果绵蚜防治技术中的应用探讨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