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强龙耳后注射治疗突聋疗效分析
2015-10-21马燕毛延杨晓红吕操白忠
马 燕 毛 延 杨晓红 吕 操 白 忠
【摘 要】目的:观察耳后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甲强龙治疗突聋的疗效。方法:129例突聋患者分为耳后注射组(60例)和静脉用药组(69例),除常规治疗外,耳后注射组在耳后局部注射甲强龙 0.3m g/kg/d,每隔1天给药 1 次,1疗程 10 天。全身用药组静脉给予氢化泼尼松注射液 20 m g,1 次/日,3 天后减 量为 10 m g,1 次/日,共治疗6 天。结果 经过 1~2 个疗程治疗,耳后注射组治 愈 18 例,显效 15 例,有效 16 例,无效 11 例,总有效率 81.67(49/60);静脉用药组治愈 20 例,显效16 例,有效 19 例,无 效14例,总有效率 79.71(55/69)。,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突聋患者耳后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作为静脉应用激素有禁忌时的有效替代疗法。
【关键词】突聋;甲强龙;耳后注射
突发性聋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重度聋,可伴耳鸣、眩晕。在突聋治疗过程中常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改善眩晕和耳聋症状,机制为减轻中毒症状和发挥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消除内淋巴水肿和自身免疫反应。但在临床使用中,糖皮质激素有不少全身用药禁忌症,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耳后注射作为新型给药方式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 2015年4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29例突聋患者的资料,比较糖皮质类固醇甲强龙耳后注射和静脉给药的治疗效果,以探讨糖皮质类固醇耳后局部给药在突聋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9 例突聋患者中男64例,女65 例;年龄11~77 岁,平均 41.41±16.38 岁。
全部病例均无中耳炎病史,无糖尿病、脑梗塞病史,无耳毒性药物及噪声接触史,无耳聋家族史。病程12 小时~30天;左耳55 例,右耳69例,双耳5 例;伴耳鸣 109 例,耳闷48例,头晕44 例。所有患者颞骨C T 及内听道MRI均未见异常。将129例患者按治疗手段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耳后注射组60例,年龄 11~77 岁,平均 43.96 岁;病程 12小时~30天,平均6.47.4±5.71 天;治疗前平均听阈为 75.29 ±21.57 dB H L;另一组为静脉用药组 69例,均无全身应用激素的禁忌症,年龄 17~74 岁,平均41.01 岁;病程12小时 ~ 30天,平均 6.65±5.16天,治疗前平均听阈为 68.62 ±21.36 dB H L,兩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平均听阈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1.2 治疗方法
耳后注射组:患者取端坐位,耳后常规消毒,用 Im l注射器配5 号针头(注射针规格0.5 X 38R W SB),抽吸甲强龙(注射用甲泼尼松琥珀酸钠),在患侧耳后中上1/3交界处斜向外耳道后上方向进针,当针头接触骨面时停止。局部注射甲强龙,0.3mg/Kg/天,每隔1天给药 1 次,同时静脉给予前列地尔、丹参多酚酸盐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以及小牛血蛋白、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10 天为一疗程,第二疗程配合高压氧治疗,共治疗 1~2 个疗程。静脉用药组:除上述常规治疗外,治疗初期静脉给予氢化泼尼20 m g,1 次/日,3 天后减量为 10 m g,1 次 /日,共 6 天。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行纯音测听。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痊愈:250- 4000H z 各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患者此次病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 15-30dB;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 15dB 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和病程 比较采用独立
样本 t检验,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平均听阈值 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两组之间治疗效果 比较 采用 M ann — W hitney U 检 验,P < 0.05 为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耳后注射组治疗前平均听阈值为 75.29 ± 21.57 dB H L,治疗后平均听阈值为 44.28 ±25.76 dB HL,其中治愈 18 例,显效 15 例,有效 16 例,无效 11 例,总有效率 81.67(49/60);静脉用药组治疗前平均听阈为 68.62±21.36 dB HL,治疗后平均听阈值为46.21±26.77 dB H L,其中治愈 20 例,显效16 例,有效 19 例,无 效14例,总有效率 79.71(55/69)。两组治疗后平均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一 1.848,P一0.06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一 一1.010,P 一0.313)。所有患者随访3~6 个月,未见复发。
3 讨论
突发性聋自上世纪中叶提出至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同此病由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及免疫因素造成。W ilson 等[1]于1980 年通过临床研究指出激素治疗的有效性,随后诸多临床试验也证实了此观点。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内耳组织有抗炎、消除水肿、改善内耳微循环、增加内耳血液量、改善电解质紊乱、免疫抑制等作用。但全身用药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可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包括胃溃疡、性情改变、失眠,甚至极少数患者出现关节无菌性坏死【2】。局部经鼓室应用类固醇被认为是全身激素治疗的一种替代方式。施俊等【3】经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取得很好的疗效。但鼓室内给药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鼓膜穿孔不愈合、感染、短暂性眩晕、耳鸣及听力进一步下降等;药物经穿孔处及咽鼓管流出,致疗效下降【4】。
故耳后注射作为近年开展的新型给药方式逐渐受到重视。杨晓琦等【5】2007年首次报道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顽固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结果显示单耳发病患者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疗效显著。该研究结果显示,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疗效相当。2009年静媛媛等【6】对豚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全身及耳后给药均可使药物进入乙状窦;在相同药物剂量下,耳后给药可使患侧局部组织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且维持时间长,而经体循环给药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降低。2012年李晶兢等【7】通过 7.0T 磁共振成像观察耳后给药和静脉给药在内耳的药物分布时发现,耳后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信号一时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68.14 ×105 及 36.17 ×105,耳后给药组面积更大,内耳中药物浓度更高,说明耳后注射给药治疗突聋的有效性及优势。
本研究耳后给药方式取得了良好疗效,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治疗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较全身给药可减少用药量,减轻费用,为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提供了新思路。耳后给药是一種新的治疗方式,但药物是如何进入内耳,又是如何通过血一迷路屏障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耳后注射治疗突聋的具体机制可能是【8】:耳后注射药物经耳后静脉回流,一部分经颈外静脉回流入体循环,另有部分经乳突导静脉汇入乙状窦,乙状窦紧邻内淋巴囊远端,两者之间的结缔组织紧密结合,使药物可能经耳后静脉到达乙状窦后扩散至内淋巴囊,从而使耳后注射的内耳组织药物浓度较高。
目前临床常用口服泼尼松、静滴地塞米松、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等方法应用皮质激素。甲强龙是一种中效糖皮质激素,其药效是可的松的 20 ~30 倍,局部注射吸收较缓慢,作用可维持 2~3 天。在类固醇激索中,甲强龙的受体亲和力高,不易致感染,并且对HPA轴的抑制弱于地塞米松,因此本研究选用甲强龙进行耳后注射辅助治疗。总之,经耳后途径注射甲强龙作为突发性聋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W ilson W R,Byl FM,Laird N,et a1.T he effieacacy of steroids in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sudden hearingloss.A double—blind clinical studyl[J].Arch Otolaryn go l,1980,106:772
[2].江玉刚,樊孟耘,张仕林.耳后注射曲安奈德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6):940——941
[3].施俊,杨军,吴皓,等.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的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16):749 — 751
[4].林运娟,余力生.大鼠耳后和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后内耳组织药物浓度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6(7):381—383
[5].杨晓琦,余力生,马鑫.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顽固性低频型感音神经性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颁外科杂志,2007,42(11):814—816
[6].静媛媛,余力生,李兴启.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豚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特征[J].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4):355—357
[7].李晶兢,余力生,夏睿,等.7.0T 磁共振成像观察耳后给药促进药物进入内耳的可行性[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144
[8].王君玉,廖建春,胡国汉,等.经乳突乙状窦人路手术及其相关的应用解剖[J].解剖与临床,2007,(12):79.
作者简介:
马燕(1977--),女,云南建水人,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毛延(1971--),女,云南昆明人,主治护师,学士,主要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