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路与寻路

2015-10-21陈龙虎

开心素质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行路小华路程

陈龙虎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向以下两个镜头:

镜头(一):一位老师在教学完相遇问题后,用屏幕出示了下面这道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家出发去学校,小明每分钟行60米,小华每分钟行70米,10分钟后他们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华共行了多少米?当学生默读完题后,教师问:要求共行了多少米,你可以先算谁行的路程,再算谁行的路程?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求小明行的路程条件够吗?你会算吗?求小华的呢?当学生再次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列式解答。

镜头(二):另一位老师在教学完乘法简便计算后,出示了一些计算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注明“能简便的要用简便方法算”。做着做着突然有个学生指着其中的一道题问老师能否简便,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能”后,学生再独立计算这道题……

课后,笔者问这两位教师:为什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审题,或在学生审题碰到一点困难时,就那么着急地代替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一位老师的回答是:“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该如何列式,学生还是自己独立进行了列式解答,所以还是进行了方法训练呀!”第二位老师的回答是:“我只是告诉了学生能简便,至于该怎么简便还是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

两位老师的回答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当学生理解题意碰到困难或模糊不清时,我们往往缺乏耐心,不愿花时间去引导他们仔细阅读、理解,而是代替他们阅读,并将题目意思用通俗的语言转述出来,或直接代替学生进行判断,以便让学生在这种“明白”下进行练习,达到练习的高正确率。为了作业的高正确率,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做?这种高正确率的背后,学生又失去了什么呢?

笔者认为,学生得到的只是技能,而失去的却是能力。

技能与能力属于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中不少老师很容易忽视。一方面是部分老师并不清楚技能与能力的区别,他认为技能与能力差不多,会算题就是形成能力了;另一方面是有些老师知道二者的区别,但能力的形成不如技能的形成来的“短平快”,它需要较长的过程,而且是隐性的,所以容易忽视。那么技能与能力有什么区别呢?

技能,它更像是一种程序的操作执行水平;而能力是不但具有这种操作执行水平,还能判断、设计这种程序,有时还能设计几种程序进行比较,寻找最优程序。比如:面对一辆出现问题的摩托车,经过简单的检查后,徒弟依然不能找出问题所在,而师傅可以判断出问题的症结,并根据症结制定解决方案,这就体现出了师傅的能力,徒弟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接下来师傅将问题的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告诉徒弟,让徒弟去进行具体修理,这时徒弟只是执行师傅的指令,只是按照师傅的意图去操作,所以反映出来的也只是徒弟的技能。

让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那两个镜头中来:

当学生面对那个题目时,老师问:要求共行了多少米,你可以先算谁行的路程,再算谁行的路程?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求小明行的路程条件够吗?你会算吗?求小华的呢?试想:当教师问过这些后,留给学生分析这道题的空间还有多大?对学生来说这道题还能体现出解决问题本该体现的教育功能吗?与一道计算题有什么区别?接下来学生的解题价值还有多大?又如当教师告诉学生本题可以简便后,接下来的解题是不是就成了一种技能的模仿训练?那又是谁剥夺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训练?答案再清楚不过了。

其实你这一告诉、一提醒,学生的“寻路”便没有了,就只剩下“行路”了。我们是不是在太多的时候为学生寻好了路,学生只要沿着我们指定的路线走就行了。

行路,是一种技能,

寻路,则是一种能力。

其实,在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的“寻路”能力训练点,比如计算:8.4×1.25,这道题并没有明确要求用简便计算。正是因为题目没有明确用什么方法计算,恰恰就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差异。面对这样的題目,我们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不要做提醒,学生只有在这样的题目面前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训练。

教学,最难的不是让学生学会“行路”,而是让他学会“寻路”。?笸(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行路小华路程
生如逆旅
岁末雾晨赴友处尝酒
人生如行路
走的路程短
公平的方案
秋雾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诚实汤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
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