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温湿化吸氧方式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2015-10-21戴金秀
戴金秀
【摘 要】目的 观察持续加温湿化吸氧法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氧配合使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吸氧法进行氧疗,实验组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吸氧法进行氧疗,比较两组患者工气道口温度、湿度,痰液粘稠度,护士吸痰频次,SPO2,患者呼吸道刺激症状。结果 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呼吸道刺激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护士吸痰频次明显减少(P<0.05),而两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测量人工气道口吸入气温度、湿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行气道湿化能够保证吸入气体得到充分湿化,减少患者气道反应有明显效果。
【关键詞】人工气道;加温;加湿
正常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具有加温、湿化保水和过滤清洁作用,使进入肺泡的气体达到体温,并被水蒸气饱和。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对吸入气的加温加湿功能丧失,常规的氧疗方式是将氧气经湿化水湿化后,通过吸氧管进入人工气道,研究表明会使呼吸道黏膜干燥的发生率高达30-66%,造成呼吸道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排痰不畅,肺部感染率增加。因此,我们往往会给予一定的湿化液进行湿化,目前,较常使用的湿化方法是雾化吸入和微量注射泵持续滴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道干燥程度,但据相关研究显示,这种湿化效果不够理想,也不能对吸入气体起加温作用,且会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要求近端气道内的气体温度达到37℃,相对湿度100%,以维持气道黏膜完整,纤毛正常运动及气道分泌物的排出,以及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自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我科采用改良加温加湿的吸氧方式对35例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氧疗兼气道湿化,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机械通气脱机后保留人工气道患者7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18-86岁,平均54±2岁,按照入科顺序编号,单号进入实验组,双号进入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氧疗方法 两组均按人工气道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调节室温22-25℃,使用中心供氧。对照组采用氧气湿化瓶内放入灭菌注射用水进行湿化后,经吸氧管置入人工气道内进行氧疗,配合微量泵持续气道内湿化,湿化量根据痰液粘稠度及气道反应程度进行调节。对照组采用改良加温方式进行氧疗:氧气经鼻导管置入呼吸机加温湿化装置,将呼吸机管路呼气端关闭,打开呼吸机延长管上的呼气帽,双人核对后使用。
1.2.2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人工气道口温度、湿度,痰液粘稠度,护士吸痰频次,SPO2,患者呼吸道刺激症状。(1)痰液粘稠度判断标准:Ⅰ°痰液呈米汤样或泡沫样,吸痰后吸痰管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痰液较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滞留在吸痰管内壁,易被水冲洗干净;Ⅲ°痰液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洗。Ⅰ°-Ⅱ°痰为湿化满意,Ⅲ°痰为湿化不满意。(2)呼吸道刺激症状:湿化过程中频繁呛咳。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偏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呼吸道刺激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护士吸痰频次明显减少(P<0.05),而两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测量人工气道口吸入气温度、湿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氧疗方式后气道管理效果比较
组别 湿化效果 呼吸道刺激症状(%) 护士吸痰频次(次/日) 血氧饱和度(%) 吸入气温度 吸入气湿度
满意 不满意
实验组(n=35) 30 5 4 11.2±2.1 95.1±2.8 35.2±1.7 88.4±5.7
对照组(n=35) 17 18 15 18.3±2 94.8±3.5 28-3±2.2 69.2±4.6
统计值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气体的最大含水量由温度决定,而加热空气能提高其水蒸气的含量,在37℃时,空气中水蒸气含量最大为44mg/L,只有加热吸入的气体才能使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临床常规使用湿化液在室温下进行气体湿化,吸入氧气温度为25℃左右,无法达到与人体体温接近的温度,影响氧疗的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湿化。加温湿化氧疗,是将氧气经过加热湿化罐内的灭菌注射用水进行充分温湿化后吸入呼吸道。有研究显示,当吸入气体湿度降低到70%以下时,下呼吸道的纤毛将停止摆动,长时间吸入势必导致湿化不足,若未充分湿化的氧气进入呼吸道,可使呼吸道干燥,净化功能降低[2]。目前对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加温湿化多采用非加温湿化法,如气管滴入、雾化吸入、温湿交换过滤器等。持续气道内滴入湿化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气道的干燥状况,但有研究显示,采用此法进行气道湿化的患者发生气道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临床湿化效果不太理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右主支气管较左侧短且陡直,湿化液进入气道后分布不均,易进入右侧气道,造成右肺过多湿化,而其他细小支气管得不到充分湿化;同时头皮针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套管,患者咳嗽或吸痰操作时易脱出,影响湿化液滴入,且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本研究充分显示了主动加温加湿氧疗的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章凤,陶芳萍,史倩,魏登惠,等.持续加温湿化吸氧法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9):1203-1204.
[2]蒋敏.机械通气时气道湿化的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44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