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课堂问题 激发小组有效合作学习
2015-10-21吕锦
吕锦
摘 要:把教学知识问题化,判定一节课好与不好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学得有多好。培养了优良的学习品质,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设置;层次性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基本形成,如何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更好地保持?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各个阶段问题的设置与解决,能够促进个体在思维能力、创造力、行动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把教学知识问题化,问题设置尤为关键
1.把课堂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问题化,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功”这节课中,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什么时候有力无功?什么时候有距离而无功?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说明,使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体现出初中物理密切联系生活的特点。
2.设置的问题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此时问题的设置不能拔高。如,学习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时,应逐步提出问题:(1)不相互接触的物体能否产生摩擦力?(2)大家感触一下,手在桌面上向前滑动时,手是否受到阻碍向前运动的力?这样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摩擦力的产生与方向。如果直接问:摩擦力的方向如何?近半数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
3.设置的问题要有适当的深度。在绝大多数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要适当增加难度,使学生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静态的成像规律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记忆,“U>2f时,成像性质,像距的情况,应用;2f>U>f时,成像性质,像距的情况,应用;U 4.设置的问题要使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注意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拦河大坝为什么建造的上窄下宽?为什么所形成的斜面在有水的一侧?这个问题学生的理解会出现偏差,很多学生以为是“增大底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若同时提出:盖高楼时为什么地基做得很宽?两个问题进行对比,讲解拦河大坝的主要功能后,播放三峡大坝开闸放水时的视频,提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开闸放水时为什么水能喷出100多米远?该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对比,学生对该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能锻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知识点。 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判定一节物理课好与不好,不是老师讲得有多好,而应该是学生学得有多好,一节课的知识很容易掌握,但是很多学生掌握了知识却不会应用,因此,在问题的设置环节要注意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1.在处理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紧扣相关的物理问题,要让学生理解该知识应如何应用。如,在学习“二力平衡”时,学习了什么是“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后,可以提出问题: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粉笔盒的受力情况怎样?用力压在墙壁上静止不动的木块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利用测力计测物体重力时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等于重力?测滑动摩擦力时为什么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这一系列的问题几乎把初中阶段平衡力的问题全部囊括,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学生对“平衡状态”与“二力平衡”的理解与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在处理一些物理题目时要适时地提问与题目相关的基本知识。如:一艘轮船从大海中驶入淡水河里,会( ) A.上浮一些 B.下沉一些 C.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该题涉及的物理知识有:“物体漂浮时的受力情况”“阿基米德原理”。应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处理该题时,可以提示性地设置有关的知识问题:“轮船从海水中进入淡水后,所受的浮力怎样变化?”“上浮一些或者下沉一些,表现在排开水的体积是怎样变化的?”这样使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三、平时注意搜集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并设置成问题,应用到实际物理教学中 比如“矿泉水瓶”,在學习“大气压”的时候,设置问题:怎样利用矿泉水瓶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学习“内能的转化”时,盖上瓶盖,用力拧瓶身,挤压里面封闭的空气,然后突然打开瓶盖,瓶内为什么会充满“白气”?……这些实验的设计和问题的提出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动手操作的欲望,这样就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标。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曾长兴.“问题教学”在高三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