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照学习心理,实现轻负高效

2015-10-21李亚蓉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教师

李亚蓉

一、研究背景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2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习文言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的需要。朱自清认为:“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得经过古典训练,才成为受教育的中国人。”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得从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做起。由此,本人从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特点出发,思考、探究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法能够遵循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本镇九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特点,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客观现状,针对本镇全体九年级学生文言文课堂学习,用问卷形式进行测试分析。

(一)问卷调查,把握学习心理现状

*每题选项可单选,也可多选。

(二)统计结果反映出的学生心理特点

1.初中生对所从事的活动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时,他们的学习目标就明确,那么他的学习态度也就积极,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度与他们对文言文价值的认识关系密切。

2.初中生已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行动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仍较多地出现服从倾向,所以,还有不少学生不能坚持自己预习,喜欢和老师同学一起预习。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因而,他们喜欢老师布置文言文习题作业,喜欢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4.因为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社会性的、精神的需要范围扩大了,对需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他们对老师的批评、表扬,也不再停留在口头上,更希望得到实在的肯定和有指导意义的批评。

5.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度不足,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所以喜欢通过老师讲解的方式学习。对探求事物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独立性,参与感和表现欲增强。因此,也喜欢通过和同学讨论、自己查看课外材料学习。

6.克服困难的毅力有所增强,所以很少找老师解决困难,更多的是和同学一起探讨来解决问题,也喜欢自己独立解决。

(三)问题根源

农村初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存在畏难的心理,提到文言文就想到读、背、记,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在上初中前,绝大多数学生接触的文言文仅限于小学教材中的几篇短文和诗歌,平时能接触到的古文书籍不多。许多农村家庭中父母的学历偏低,文化知识缺乏,他们很难给予孩子学习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还有父母长年务工在外,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另外,农村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不能给学生提供文言文学习的书籍。作为教与学的另一主体教师,有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机械、单一;有的教师积极投身新课改,但是盲目崇拜所谓的“教学模式”,抛弃了一些传统的真正适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外在的客观环境因素很难改变,而学生薄弱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又需要去改变。如何改变?关键的因素就落在了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寻求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文言文教学。

三、实施策略

新课标教学建议第五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學习规律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下四方面是本人针对问卷调查之后所做的努力与探索:

(一)理解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明确学习目标

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都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文中重点字词、语法现象等知识的落实,而忽视文本的内涵意蕴,忽视了文本的阅读价值,导致学生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除了应付考试,没有多少意义,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当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时,他们对活动的目标就会更明确,那么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就会更积极。因此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甚至与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只见“言”而不见“文”,要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发掘文本中所具有的“价值”,让文言文阅读变得有意义。这里有个很好的范例。杭州市建兰中学的孔晓玲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山水凄清影萧条,千万孤独谁人懂”《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由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到品味柳宗元的孤寂心境,体会人格品性之美;再到品析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领略人文思想之美。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初中学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将他们引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将作品思想内容真正融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文言文教学要给学生开启一扇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门户,提供一条提高文化涵养、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途径。那么学生也就会有更强的学习文言文的意愿,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激发文言文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兴趣

要避免教师永远是权威,教师讲、学生记,剥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权利的行为。农村初中的学生本就对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喜欢上文言文,爱上文言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结合文言文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七年级(下)的《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可以采用“句读练习”。将文中的标点符号隐去,让学生朗读、断句。在朗读的同时,学生实际已经开始对文意进行揣摩。当他们将文句读通时,也已经基本弄懂了文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避免了逐字逐句翻译,造成对文本整体性的割裂,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的能力。这种探索断句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从而让他们爱上文言文学习。

可以适当引入训诂学理论,“据形索义”“因声求义”,让学生知其一更知其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余映潮老师《三峡》的教学设计,识字环节充分抓住了本文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生字多的特点,让学生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生字,理解它们的意思。因为所谓“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顿感新鲜好奇,好玩而又疑窦丛生,趣味倍增。真是趣从疑处生,在学生静心沉思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更应突出“读”。除了传统的诵读法,还有现代的体验朗读法,现在有的学校将古老的“吟诵”引入诗文教学。农村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多借鉴城市学校的先进做法。例如,上海在中小学推广“唐调吟诵”,上海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还专门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在唐调吟诵中的四声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诗文作者的感情,缓急停顿的处理可以让学生更透彻地洞悉作品的结构,理清文章脉络。不管是哪一种“读”法,只要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就要合理地运用,将学生吸引到文言课堂当中来。

初中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如果只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形成审美疲劳,提不起兴趣,所以适时地变换一些学习的方式,改变一下上课的形式,让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新的兴奋点,进而提高学习兴趣。角色转换是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是选择几个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让学生教学生。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选出四位学生先自学好课文,四人合作讨论好上课的重点、难点,商量好上课的形式,让他们上讲台教其他学生。(当然在准备阶段教师给这四位学生一定的指导)这种形式比较费时,但是偶尔用一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自我表现欲。课堂上,变换了“教师”,活跃了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三)开发文言文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习惯

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他们经不起外在的诱惑和干扰。很多时候他们学习的决心大于行动,计划难以持久,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都比较弱,还离不开老师对他们的严格管理。所以要采用适合这个年龄特点方法来给他们的文言文学习注入持久的支持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例如,小组竞赛。在竞赛具体操作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与主导,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学生推举出组长,然后由推举出来的组长来轮流挑选组员,最后形成竞赛组。其实这个组长挑选组员的过程已经包含了学生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因为一般组长在挑选的时候,总是先挑选那些学习认真、努力,成绩优良的同学或是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同学。而被挑选的同学也是非常在意,我是否会被最先选上,我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那么在小组正式成立后,组员们会尽自己最大所能为自己的小组争取荣誉。每周进行一次小结、奖励,小结由组长负责,对组内进步的情况、需要提高的情况进行总结,老师对各组进步的、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两个月或半学期进行小组改选,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重新给自己定位,使得他们在新一轮的竞赛中改掉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获得更大的进步。这也就达成了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四)发挥文言文学习的思维独立性,提升学习品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增强,开始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中现成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不仅能批判地对待别人和书本上的观点,而且开始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由此,在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积累之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问题,相互间展开讨论,既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又能在讨论中加深理解,避免思考的片面性,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例如《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到了九年级的最后阶段,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现象、虚词用法、句型等都已经学完,基本没有新的知识点出现。所以这篇课文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分小组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对文句的解释翻译。这种形式容易产生课堂争论,在争论中加深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学生也容易在争论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同样,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独立翻译课文,理解基本文意。找出预习时翻译有困难的字词、难理解的文句,在课堂上提问,同学间相互答疑。只有那些实在无法通过课堂相互答疑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解析。这样既节约了老师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的时间,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摸索出文言文学习的规律,提升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

顺应学生的需求,设计富有个性化的作业,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及时反馈,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新课前可以适当多布置一些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收集信息,并学会处理信息。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前,可以让学生上网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写这首词的背景,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九年级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也增强,所以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思辨性强的作业。例如,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后,可以布置关于惠子和庄子的观点你更认同哪一方的讨论作业。将课文所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既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去了解庄子的思想,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在学完九(下)第五单元的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写作《当我与

相遇》的作文(要求選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这项作业可以引领学生去更多地收集相关先贤的资料,深入了解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可布置一些轻松点的作业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例如,学习完《论语十则》布置学生看电影《孔子》;学完《公输》布置他们看电影《墨攻》等。利用影视作品的视听体验来拉近学生同先秦时期思想家的距离,把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文言世界。

在农村初中,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他们潜能有大小,这是直接关系到提高课堂效率的内在因素,并且受学生适应速度的影响,思维品质的养成有快有慢。因此,教师从农村初中的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采取不同课堂教学策略,来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这只是寻求提高课堂效率的其中一种途径,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09.

[2]孔晓玲.“山水凄清影萧条,千万孤独谁人懂”:《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6).

[3]任艳.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郑州大学教育学院,2006.

[4]赵明亮.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扬州大学,2011.

[5]肖建红.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教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