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为什么要走这么难的路?

2015-10-21陈晓明

华人时刊·校长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标长征红军

陈晓明

笔者在任教北师大版8上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按照教学设计逐一地引导学生学习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农村根据地的开辟、长征等知识点,了解创建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意义,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满以为讲解全面透彻、课堂所有目标基本达成的我在课堂质疑环节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料到一位小男生举起手来满脸疑惑地问:“老师,红军为什么要走这么难的路?不能走其它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他的带领下,不少学生纷纷举手,有学生问“不是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吗,怎么去长征呢?”有学生问“长征一开始是不是就决定去陕北?如果是的话,那应该走捷径才对。”“开始长征时有10万人,到遵义会议前怎么只有3万人了?”…… 面对学生一个个看似简单幼稚、但恰恰是我“精心备课”时忽视的问题,我不由得不一一补缺。一节自以为会很圆满的课,在我匆匆的答疑中草草结束。

课堂上的意外使我始料未及。回到办公室,我陷入沉思。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我反复的问自己。对于教材,我是熟稔于心;对于课标,我是一清二楚;对于教法,我是重视启发循循善诱;对于讲解,我是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再读《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照自身的日常教学,我似乎有很大的感悟。

关于以生为本

《课标》中的“课程性质”明确指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学习《课标》中关于“基础性”性质之后,有哪些教育教学行为是在践行这一理念的呢?

我们常怀揣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以知识的主人自居,总认为学生历史知识匮乏,理解能力较差,无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一味作长篇大论的讲解。殊不知,在今天这一全媒体时代,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已经超过我们的想象,理解能力也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真的很差。学生课堂上最感兴趣的,不是已有知識的重复,而是对未知的问题的探究。备课必须备学生,备学生之所想,备学生之欲知,备学生之所求。

试想,在这节课前,我如果真的“备学生”,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预设有关探究性话题,以学定教,那么课堂上怎么会有“疑问”?如果我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师生的共同释疑,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知识、能力之所需,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么可能不是高效而又充满诱惑的呢?

以生为本、面向全体,课前备学生,不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都应该是为师者脚踏实地的孜孜追求。

关于教材回归

《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依照课标,各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层出不穷,各具千秋。北师大版本的历史教材,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串成“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教材编写基本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材是日常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然而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却有意、无意的淡化甚至忽视对教材的充分使用与挖掘,常常注重收集、整合教材以外的史料,迷恋于拓展与延伸,本末倒置。

本节历史课,作为教者的我在课前有意识的聆听过军旅作家王树增关于《长征》系列故事,也仔细翻阅过配有文字说明的关于长征的图册。我想,凭我还算厚实的历史积淀,凭我课前还算充分的备课准备,这节课应该上得如行云流水,课后学生应该没有任何遗漏与疑问。然而事实却在我意料之外。

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材。“红军为什么要走这么难的路”,教材中说“敌人一路上围追堵截”;“开始长征时有10万人,到遵义会议前怎么只有3万人了?”教材中介绍“红军拼死英勇冲杀……冲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长征一开始是不是就决定去陕北”,教材中明确指出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至于“不是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吗,怎么去长征呢?”,教材介绍说“由于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这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教材中都有明确的叙述与介绍。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研读教材,那么这些问题怎能成为一节自认为“精彩”课的疑问。

当然,回归教材不是仅教教材,照本宣科。回归教材是更高层次的“用教材”。

关于教学方式

《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提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实施建议”指出: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作为历史教师,在传承既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方式的同时,应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创新教学方法、方式,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以讲为主,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质疑、训练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这样的教学,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不用说是“合作、探究”了。

本节课,学生质疑环节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疑问,与教学方式的传统与单一不无关系。试想,如果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了解历史,再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最后再作必要的探究和升华,那么,质疑环节定不会出现如此思维层次不高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定会有质的飞跃。

今天,我们一定要还课堂给学生。即使使用讲解法,也要做到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今天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学生求知的好导演、好主持,既策划引导激励,又解惑指导。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反思总结改进,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落实历史课程的育人使命。

(江苏省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课标长征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十送红军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