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语文学习》的教学与反思
2015-10-21万国印
万国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获得全面发展。按照“新课程”的这个指导思想,笔者尝试着就《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一教学内容,上了一堂“梳理探究”课。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大致是这样的:
上课前,笔者紧扣教材的四个内容,设计了四组探究题,分别如下:一、举例说明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类型?二、举例说明什么是“命题”?命题和句子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一句话的言外之意在逻辑学上叫什么?三、什么是推理?其常见形式有哪些?举例说明。四、举例说明逻辑规律有哪些?其后,出示了探究题,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要求每组同学围绕其中一组探究题,对相关逻辑知识进行探究学习,以获取第一手逻辑知识的资料。然后,每组推选出两名“网络高手”,对本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所需材料,制作成课件,准备在课堂上将本组的探究成果推介给大家并与其他组的探究成果进行交流。
同学们准备了一周后,笔者如期上了这一课,课的开始用了这样两个小故事导入:一是柏拉图对“人”的概念不准确而闹出笑话的故事,一是王阳明大谈“心外无物”却被脚下的石头绊脚后哑口无言的故事。以这两个故事导入意在告知同学们学习逻辑知识的重大意义,即不学一点逻辑知识,我们的认识就会犯错误。这两个小故事,前一个涉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后一个涉及“二难推理”的形式。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才发现,第二个小故事很难使学生意识到“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关系,选得不是很精当。
以故事导入来强调逻辑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意识之后,便让同学们分组来展示他们探究到的相关逻辑知识。展示方式是:每组选一名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来讲解。另一名制作课件的同学来演示多媒体(两人必须合作默契,才能展示好本组的探究成果),并强调每一个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后要对人家小组的探究成果作出口头评价。意想不到的是,课堂效果要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具体体现在,同学展示的学习成果,不但资料丰富,信息量大,有示例、有定义,而且讲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条理清晰,讲解时神情自然,不慌不忙,语速语调恰到好处,有的组还设计了上下互动,气氛活跃,效果甚佳。课件的制作更是大胆、新颖、非常漂亮。
学生展示后,笔者再出示了几道围绕本课堂的知识要點而设计的课堂练习题,以巩固所学,检查学习效果。
最后小结时,笔者告诉同学们逻辑学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课堂探究的是最基础的,大家还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去阅读一些逻辑学的通俗读物,于是用多媒体显示了一些参考书目给学生。
整堂课的设计意在着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首先,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更需要有探究学习的精神,因为他们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取舍,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其次,学生将本组资料制作成课件既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又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对资料挑选、使用,合理安排,这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内化过程,而资料来源于本组的每个同学,是共同智慧的结晶,这体现了同学在学习内容上的合作;每组派出两位同学将大家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展示探究成果时又是一个讲,一个演,这是学习形式上的合作。所有这些,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另外,每小组展示结束后,均要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作出评价,让他们指出不足,这样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探究精神。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少遗憾的地方,比如:在每个小组展示后,学生的评价不是很精辟;小组和小组间的内容转换处,教师缺少恰当的衔接语言,致使课堂内容不够流畅,还有同学们的课件画面与内容不符,老师设计的课堂练习没有巧妙扣住高考题,等等。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所有的不足,还有待于通过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来弥补。(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