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祠堂建筑结构文化及功能角色研究
2015-10-21曾苗楼尚
曾苗 楼尚
【摘要】人们不忘祖德,不舍亲谊,便在物质生活达到条件允许的时候,共同出资出力,建起能体现我国宗族礼制和祭祀文化发展的宏伟建筑,这种建筑人们习惯称之为宗祠。对其进行文化研究及保护,才能使古祠堂在宗教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方面的丰富内涵得到很好地传承。
【关键词】明清;祠堂;建筑文化;功能角色;
一、祠堂的历史和现状
祠堂,是整个宗族供奉和祭祀其先祖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宗族议事和教育的中心,同时又是宗族实施家法,举行适当的文娱活动的场所。“祠堂”一词始出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1]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堂。一套堪称完善的汉人宗祠系统,是明清中期以后才开始出现,明嘉靖年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清代,祠堂已经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宗族。如赵翼所说:“今世士大夫家庙皆曰祠堂”。
中国南方目前保留有大量明清古祠堂。这些古祠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日渐消失的祠堂类古建筑,就显得较为迫切。1、城乡之间能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本就不多,祠堂由于其特殊身份,勉强得以保存。2、由于近代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祠堂类古建筑大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3、城市生活中,宗族力量的式微,族产的消失,使得祠堂的保护力量也随之消失。4、很大程度上,祠堂是地方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的综合体。
二、祠堂的建筑结构
根据我们在江西省吉安市渼陂古村的现场考察,明清古祠堂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址考究:
风水讲究方位。要有一个好坐向就要精心选址,而选址必须遵循风水法度。得风水之胜,须是村落中的宝地。祠堂的选址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为龙,即山岭的脉络;二为局,即对景;三为水,但水不宜直冲基地,水口要回环。通常认为,龙主人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2]。
2、外观大气磅礴,具有标志性
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为大所,次之后名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若汝修自三门做起至内堂止,中门开四尺六寸二分,阔一丈三尺三分,……两边耳门三尺六寸二分,阔九尺七寸,……中门两边俱后格式,家庙不比寻常,人家子弟贤否都在此处钟秀,又且寝堂及听雨廊至三门只可步步高,子孙方有尊卑,……做者详细记之[3]。
3、造型独特:
明清古祠堂大多讲究明面造型,其样式很少混同于普遍民居建筑,使人一看便知是祠堂。明清祠堂最常见的造型是牌坊式和庙宇式两种。牌坊原是统治者赐立的,用以表彰显宦望族、忠义之士和贞洁之妇的一种荣誉建筑,立于被表彰着的住宅前面,是独立的建筑物,后来,有的官僚望族就把这种建筑造型运用到自己的住宅建筑中。
4、外观较整齐,都采用高墙封闭,粉砖黛瓦马头墙,马头墙高低起伏,连续交错。
5、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一般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6、建筑注意细节的修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讲究装饰,把雕刻艺术等在祠堂建筑中展现无遗:
明清古祠堂建筑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对外檐、内檐、门、窗、柱梁等构件进行巧妙的艺术加工,装饰技法主要是木雕、石雕、灰朔、彩墨绘等,也有些部分集多种装饰艺术处理,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门窗等建筑构件;表现手法主要是象征、寓意、谐音、符号、文字等,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人们追求吉祥美满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态度。
三、祠堂的功能角色
祠堂是家族祭祀祖先的主要场所,其作为族人孝道的传承场,择业的教育空间、个体社会化的习得地和手法教育的场所。无论在明清时期还是在社会发展迅速的时代,其影响深刻渗透到宗教、教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1、祠堂的宗教功能
宗族,是指同宗同族的人,即有共同祖先的人的血缘群体。《家礼》有云:“君子将迎宫室,宗庙为先。盖宗祠之建,所以妥先灵而萃族涣。”族人通过频繁、定期、制度化的祭祀活动,统一族人行为及思想活动,使得族群社会生活稳定,族群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祀过程中的封建迷信有所消退,男尊女卑观念遭到摒弃。传统的祭祀仪式和程序也趋于简单化,祭祀目的逐渐转为族人对祖先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4]。
2、祠堂的教化功能
祠堂的教化功能主要是通过以祠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族众的教育、感化功能,明清时期的祠堂实质是宗教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祠堂通过纪念祖先、弘扬祖德的机制,又成为团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这也是祠堂教化功能最直接的体现[5]。祠堂对本族子弟进行启蒙教育、孝悌教育、择业教育、守法教育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等一系列的维护纲常伦理、宗族制度、封建制度的教化活动,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规制人们的言行以合乎社会规范,完成族文化的传承。
3、祠堂的经济功能
在明清时期,祠堂管理全族人共有的祖产,包括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祠堂器具、族谱、文件等,以及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族田、园林、屋宇等,其中族田是维持祠堂运营的主要经济来源。
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受限于土地资源的匮乏,部分家族式工厂选择租用较大面积的祠堂[6]。而一些保存完好、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体现地方特色的祠堂,经过当地人的保护、整修、开发,形成以祠堂为中心的旅游景点及文化交流传承媒介。合理的利用、开发祠堂资源,一是有利于祠堂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二是能够一定程度上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指数。
4、祠堂的文化功能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宗族社会中,祠堂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功能。祠堂建筑本身、祠堂的礼仪、祠堂内举办的各类民间传统风俗活动保留至今,这些都是祠堂的文化艺术,发挥着不容小觑的文化功能。祠堂象征着祖先,它既是宗族凝聚的精神纽带,又是神权与族权交织支配下的宗族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的中心。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祠堂文化可以代表宗族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视为宗族文化的核心。
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原因,使得部分祠堂处于闲置状态。因此,许多村镇合理利用,将较大规模祠堂改建为村镇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提供各类文娱设施,供人们在闲暇时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满足了村镇居民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祠堂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志平,钟国芳 试论客家宗族生成的认同心理 2006
[2] 楊柳 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造研究 2005
[3] 刘黎明 《祠堂.灵牌.家谱—中国传统血缘亲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4] 蔡宇安 《论祠堂功能的嬗变》 2004
[5] 郑雪松 《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及其传承价值》 2013
[6] 张伟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祠堂的保护及功能研究》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