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海岛旅游综合开发研究
2015-10-21刘鹏举
刘鹏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岛旅游蓬勃发展,但部分粗放的旅游开发模式也为海岛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生态保护压力巨大、传统渔耕文化逐渐丧失、各类支撑资源难以为继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建构旅游精品岛屿的同时实现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海岛开发的难题之一。外伶仃岛,是珠海海岛旅游中最具潜力和特色的岛屿之一,也是落实和实施珠海“三产旺市”战略的重要节点,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本文以珠海外伶仃岛为例,在生态保护、文化重塑及科技应用等方面进行充分研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思路,为类似海岛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一、现状概况
外伶仃岛位于珠海万山群岛东北部伶仃洋上,岛上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天然沙滩、石景公园、礁石堤岸等。同时岛屿人文底蕴深厚,除文天祥伶仃洋里叹伶仃、海上丝绸之路停靠站等历史背景外,自身还拥有千年古陶,北帝晨钟、摩崖石刻等特色景点。凭借其优越资源,现有旅游业迅猛发展,但在发展中以下问题日益凸显:
(1) 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匮乏。外伶仃岛以山体为主,平地极少,但由于海岛植物生境相比大陆同纬度地区恶劣,保护海岛植被的原有生境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大量游客的进入,为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各类建设项目逐渐开展,使为数不多的可建设用地资源难以为继。
(2) 城镇化痕迹较重,传统人文特色丧失。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海岛自身的特色化营造,盲目以简陋的水泥盒子推进无序开发,带来公共空间单调乏味,建筑特色缺乏,开发强度过高,整体面貌与陆地城镇无异等问题,传统海岛人文特征逐步丧失。
(3) 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缺乏人文内涵的深度挖掘。外伶仃岛不乏优越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但目前旅游产品仍然比较单一,仅限于登山、海游、吃海鲜等传统项目,另外岛上旅游设施整体缺乏,且档次不高,欠缺对海岛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4) 资源承载力不足,严重制约未来发展。外伶仃岛饮用水主要靠外部船运形式供给,全年平均日供水仅500吨,其中枯水期占全年天数80%左右,水资源成为伶仃岛在发展的瓶颈。
二、规划目标和与理念
综合外伶仃岛的内外部资源特征以及发展条件,规划提出了“以本地文化为脉络,围绕着促进特色旅游发展的愿景,针对现状资源特色及存在问题,在生态开发、人文保护及科技应用方面进行综合实验,构建集人文、生态和科技于一体的旅游精品岛镇”的整体目标,并明确了提出了生态、科技、人文等三大建设主题。
结合目标与主题,规划制定以下发展理念:
1、在开发理念方面,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强调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
2、在旅游发展方面,注重融合地方人文特色,充分保护海岛传统建筑,提升海岛的人文内涵,以本地文化为基础构件旅游事件。
3、在配套支撑方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海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整体规划思路
在发展目标指引下,规划贯彻以上原则,建立以下整体思路与重点:
首先,通过生态敏感度、土地适宜性评价及GIS叠加分析等方法将整岛划分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三类管制区域,并从生态承载力角度详实计算人口容量,进而在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等方面提出刚性和弹性的空间管制要求。
其次,规划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高效清洁的市政供应设施,如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再利用、风能发电和太阳能供热等,为海岛发展破解生态及资源瓶颈。
同时,针对本岛居民和游客的发展需求,规划制定了门类齐全、档次各异的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设施布局方案。
再者,围绕生态、科技、人文等旅游主题,规划设计了“伶仃史话”、“伶仃渔歌”、“伶仃物语”三个主题景区,并通过便捷的电瓶车、步行和海上游览系统将各精品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景观丰富和一体化的人文特色游览系统。
四、重点片区建设指引
结合岛屿自身资源优势,以本地文化延续为主题,通过“伶仃史话”、“伶仃渔歌”、“伶仃物语”三个重点地区规划设计,提升海岛人文特色、协调保护与发展矛盾、实现资源紧束缚下的可持续发展。
1. 伶仃史话——追忆历史文化脉络
位于岛屿西部滨海岸线,是岛屿及同一海域的伶仃洋历史文化展现的重要场所。规划一方面结合现有历史景点,以史事时间为景观组织脉络,在基石公园外围岸线上利用景观雕塑、本土植物、灯光照明、背景音乐等环境设施构筑历史长廊,具体内容包括百舸争流、九州难同、咸水世界等主题景区,另一方面在历史长廊的末端,建设具有标志性的历史博物馆,集中展示各时期的史料。通过各类历史资源整合,并通过现代科技进行展示,以期突出地区历史文化特色,丰富海岛历史文化内涵。
2. 伶仃渔歌——寻找本地文化根源
该区位于滨海沿岸景观带片区中部,既是渔民生活的传统镇区,也是现状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服务地。针对该区建筑大部分质量较低缺乏特色和新建房地产项目对原有肌理的破坏等现状情况,规划提出重构和缝合的概念,塑造宜人的海岛集镇空间,并在功能组织方面,建立以渔民祭海、出海、交易的生活线索为导向的功能布局。
(1)“渔家”景观区:对现有渔民住区进行综合整治,包括街巷空间的梳理、建筑立面的修饰、公共建筑的补充等。在新增建筑设计上,延续岛上遗留的石屋特色,利用当地石材建造多功能公共建筑,形成白石红瓦的统一渔村风格。在街巷空間营造上,严格控制新增建筑高度,街巷空间的宽高比控制在1:2以下,延续渔村原有的温馨和宁静。
(2)“祭海”景观展示区:依托北帝广场核心景观资源,通过登山步道两侧景观组织为本地渔民提供祭奠空间。
(3)“出海”景观展示区:借用沙滩晒网的景观肌理,以沙滩、绿地、石滩等不同质感构筑大地景观,并以渔船、渔网等生产生活工具为主要景观元素,构建丰富景观雕塑。
(4)“鱼市”景观展示区:利用伶仃湾原有广场,以卖鱼雕塑群、渔船等景观设施描述鱼市买卖场景,通过周边特色餐饮、乡土酒吧及精品屋等商业设施的设置凸显渔村市井文化。
(5)除以上景观功能区外,还设置了“渔家耕作”、“渔家门户”、“渔家望角”等景观区域,成为伶仃渔歌主题区的重要构成。
从离家远航到北帝祭海,从深海打鱼到喧嚣鱼市,从暮歌归航到沙滩晒网,一个个生活场景构筑了渔村生活的一个完美画面,使片区成为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原真、质朴、浪漫的渔家风情展示区。
3. 伶仃物语——探索本地文化未来
塔湾片区是外伶仃岛旅游再发展主要的拓展空间。其北部为废弃采石场,因地势形成大型的集雨区,规划将其作为水源保护地,以破解岛屿水资源束缚,收集的雨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可为整岛供水。采石留下的石坎,在本土植物的装饰下将形成独特岩壁景观。南部规划为高档度假区,建筑依山而簇布局,最大程度引海景入岛,创造独有的滨海景观。
同时,塔湾片区也是破解海岛资源瓶颈、新能源技术应用的保障基地。除北部水资源利用外,该地区建筑屋顶全部设置太阳能电池板,为全岛提供热力来源。同时充分利用海岛丰富的风力资源,在的塔湾海域东南段设置若干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即可为全岛提供清洁能源,又可成为海岛亮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外伶仃岛城市设计是以文化为线索,在生态开发、人文保护及科技应用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实验,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和项目的落地,将极大的带动海岛自身品质的提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共赢。其破解资源瓶颈、延续地方文化、保护中开发的整体思路及方法对于珠海市其它类似海岛的开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