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2015-10-21蒋丽英

广西教育·B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造力

蒋丽英

【摘 要】阐述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六种方法:勇于试错,打开心理枷锁;大胆猜想,突破思想禁锢;自主解决,发挥主观能动;团队合作,凝聚集体智慧;动手操作,理论迁移实践;课外探究,习惯培养保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造力  开发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114-02

创造力不仅是推动时代发展的源泉之一,也是每一个人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创造力的培养,素来是我国教育事业对学生培养的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利用好教材资源,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融入到每一堂课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意识性、习惯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活动。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谈几点思考。

一、勇于试错—— 打开心理枷锁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之所以墨守成规,“遵章守纪”而鲜于改变思路,尝试创新,首先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心理枷锁,即担心自己的“与众不同”会遭到老师或者同学的不解、反对甚至嘲笑,因此,笔者认为要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打开心理枷锁,鼓励学生勇于试错。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讲到还原糖的鉴定、脂肪的鉴定、蛋白质的鉴定这几个实验时,虽然实验材料与实验步骤都看似比较简单,但其中却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细节。例如还原糖的鉴定中,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必须要立即使用。在讲到这里时,笔者就会先问学生为什么一定要“立即使用”,如果搁置片刻再使用,是否会对实验产生很大影响。当笔者抛出这一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沉默,只有小部分学生小声地回应。这实际就是对教材要求的一种思考。这时,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尝试一下,在稍后的实验操作中,先搁置片刻再实验,最后用与预期现象不一致的实验结果来证实必须“立即使用”要求的正确性。虽然学生操作看似错误了,但这一过程中,学生确实得到额外的尝试,并且是得到教师鼓励与允许的,在心理上能够跨越创新失败的心理牢笼,开始勇于在心中悄悄地埋下创造力的种子。

二、大胆猜想—— 突破思想禁锢

当学生已经在心理上埋下创造力的种子之后,接下来,教师就要继续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的引导,“大胆猜想”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所谓创造,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有”,并不是平白无故就会出现的,而是在它出现之前已然经过一番假想与验证,因此,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离不开对未知的一种大胆猜想,这也是在思想上突破常规禁锢的一种表现。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这一章节里,有一个是关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这个实验中,细胞会被分处于两个不同的环境,分别是蔗糖溶液与清水。笔者在实验时,首先要求学生说出细胞处在正常状态下其液泡大小(最大)、液泡颜色(紫色较浅)、质壁状态(吻合),然后演示细胞处于蔗糖溶液中其液泡大小(大→小)、液泡颜色(浅→深)、质壁状态(吻合→分离),但笔者并没有接着立刻演示细胞处于清水中的变化,而是要求学生基于初次看到细胞及观察刚才的实验后,先猜想细胞处于清水中的变化情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笔者要求学生大胆猜想时,并不是无缘无故,毫无根据的,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进行判断,顺利地进行猜想。这也提醒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时,应当对学生的成功猜想率进行一个预估,尽量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更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开发自己创造力的信心。

三、自主解决—— 发挥主观能动

自主解决指的是学生对教师抛出来的问题尝试自己想办法去回答或者解决,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有一个内容是关于人体的体温调节。在讲到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时,笔者所布置的任务是由学生自己来当一回老师尝试讲解这一个过程。对常年习惯于听讲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反客为主”的方式让他们既感到新鲜,又不知所措。但任务之下,学生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制作课件或者板书。后来发现,擅于绘图的学生,在黑板上以树状图的方式梳理了这一调节过程。擅于数据运算的学生,则在医学杂志等相关文献上搜罗了说明数据与案例来梳理了这一过程。擅于演讲的学生,则声情并茂地在没有看稿的情况下,非常自然流利地介绍了整个过程。擅于计算机的学生,则干脆制作了一个简短的微视频来用信息技术演示了这个过程。无论哪一种形式,学生所讲解的内容都异常清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都让笔者感到十分惊喜,这就是一个从单纯“接收”到创造“输出”的成功例子。

四、团队合作—— 凝聚集体智慧

与上文介绍到的自主解决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比起来,团队合作更侧重于凝聚集体智慧,因为个体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当整个环境都处于创造力蓬勃向上且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跃跃欲试时,这将会更鼓励环境中的个体去创造,同时个体也可以吸收集体的力量。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为例,这一章节中会有大量关于分离定律的题目出现,这也是高中生物中难度系数比较大的板块,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经验来解题,这种方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但无形中也扼杀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机会。因此,笔者的做法是,挑选出适量的,不同情况下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试做,然后将全班分为若干组,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出解题规律。其中,A组提出可以通过鉴定杂合子与纯合子的方式来思考,B组提出可以根据后代分离比来解题,C组提出可以通过确定性状的显性与隐形来解题。三组研究的角度不同,组合每个成员的方式也不同。如A组内的学生小王提出了测交法,学生小李提出自交法等,当团队合作时,不仅有利于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也会让整个班级都处于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的良性氛围状态中。

五、动手操作—— 理论迁移实践

动手操作也是开发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从理论迁移到实践。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时,在讲到细胞的渗透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尝试自行给家里的食物防腐与研制。回去之后,有的学生给家里的食材都额外增加了高浓度的盐分,如叮嘱妈妈烧鱼时放多点盐等。有的学生则额外增加了高浓度的糖与醋,如平常都吃清蒸排骨的,改良口味为糖醋排骨等。实际上,从理论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所想到的这种方法是因为考虑到高浓度的糖、醋、盐等能够阻碍细菌入侵到食物中去生存与繁殖。先不论这种方法对食材的口味有什么影响,但学生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能够将书本上学习到的应用于生活之中。延续这种思路,笔者还尝试了让学生对教材中一些原本不适合操作的实验进行简化或者改良,使之在不过分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成为可操作的实验等,这些都是开发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表现。

六、课外探究—— 习惯培养保持

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不应当仅局限在课堂上,教材里,真正的创造力是一种思考的方式,行为的选择,而这一切都有利于创造力习惯的培养,因此,笔者也尝试从课文探究的角度入手去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创造习惯。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教学时,笔者就提出了《关注环境问题》这一个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具体项目去研究和关注,由于临近放假,所以这一个任务就留在了学生放假期间去完成,新学期开学后,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家所在的小区为单位,研究了汽车尾气排放与小区植物种植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尾气排放与植物种植数量的关系”这一理论问题。有的学生则通过科普频道收看了大量关于雾霾方面的节目,拟写了一份从日常生活角度去改善雾霾的报告,等等,这些都让学生实际地将思考力与创造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思考方式与行为选择。

从学习的方式上看,虽然教学内容都是已有的、既定的、经过时代发展检验后沉淀与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单纯的“重复”,更重要的是要“温故而知新”,在扎实学习现有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谁,决定了儿童的创造力
厚重感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几点见解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