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本质追溯

2015-10-21张茂聪

中小学德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习俗做人个体

从根本上来说,道德是基于人性善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文化形态之一。

培根认为,人性善有两种——“积极善”和“消极善”。这两种善最明显地表现在人的欲望中,但前者是发展和繁殖自己的欲望,后者是保存和延续自己的欲望。前者的价值大于后者。因为前者是求取功利的积极努力,是主动的,后者则是只求自我保存的消极行为,是被动的。培根重视个体德性,认为道德源于内心。同时,不能忽视整体道德,整体善高于个体善。

休谟则认为,道德源于个体情感而非理性。人(自我)的本质是知觉,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来自感觉、内省,包括感觉、情感、情绪、生活;观念是在想象中的“摹术”,是思维推理活动。推动行动的动因是印象,现象是印象的结果。因此,感性情感先于理性思维。

而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同情心,所以人生来就具有道德感。人对于善恶的辨别是人心中所固有的,良心是人们内心深处判断善恶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因此,只要通过良好的教育,个体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卢梭把道德理解为个体欲望与理智交融的结果。欲望是促使人行动的根本动机,理智使人拥有能够分辨善恶的知识。理智和情感的正确结合,便产生了个体期许的道德目的——幸福。

在我国古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析,“道,所行道也”,本意是指人所由以行走的道路,后来引申为事物存在、运行、生、灭所由以遵循的法则,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和规范;《论语集注》中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可见,“德”真正要“得”的是“得道”,将“做人”所应当遵循的各种原则和规范“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在这里,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体人格品质,然后再通过自己自觉的行为加以释放,从而产生既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也有利于完善自我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主体性追求行为。

对道德本质的认识离不开对道德产生的溯源。当下已有理论包括神意论、天生论、动物本能论和本性引生论等。但是,这些理论明显缺乏历史依据,更多是一种先验性的认识。而通过借鉴文化理论,可以更为中立、客观地认识道德存在。道德作为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意识存在,具有文化的属性。具体来说,道德是一种指令性文化。指令性文化用于构建社会秩序,以定规立制为基本方法,所负载传达的信息是“什么正当”“什么不正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等等,规则或规范是其一般形态,制度和习俗是其典型形态。

道德是习俗的一种,但并没有涵盖习俗的全部内容或属性。相反,它具有与习俗迥异的特征,表现在:道德更重要地体现为对个体品质或做人的规定,道德关乎善恶评价。道德与习俗属性的差异性,是导致道德独立于习俗的根源。道德独立于习俗的基本标志是“好人”“好事”作为模范引导个体行为,即道德提供给个体一种善的为人处事的方式。

总之,道德体现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德应该从根本上着眼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即必须体现人本性。基于此,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维系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与实现自我的需求。

张茂聪,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014。

责任编辑  徐向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俗做人个体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从零开始做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