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本土资源润泽学生成长

2015-10-21骆殿兵

中小学德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乡土思想品德责任

骆殿兵

摘    要

关注本土生活,以本土的视域审视教学,明确教学立意,整合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能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乡土资源;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10-0016-03

本土视域下的人与事,是自然的、纯朴的、亲切的,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芳,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人,也因此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优质课程资源。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开始关注本土,以本土视域审视教学,精心选择素材,设计学习活动,引领学生沐浴本土阳光,回归最自然的社会生活,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

一、明立意,唤醒乡土情结

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如同桥梁,连接着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意义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乡土资源所特有的鲜活性、丰富性、多样性,能够帮助我们变换角度、挖掘深度、提升准度、把握温度,以明晰的教学立意唤醒学生的乡土情结,升华思想品德课堂。

【课例分析】

对于“不同身份有不同责任”(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8课)这一内容,我们一般都会围绕“知责、明责、担责”展开教学,通过大量事例分析帮助学生明确,不同的身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淮安市开明中学刘媛媛老师在执教时却另辟蹊径,巧妙运用本土资源拉长课堂教学视界,将本节课的核心意义界定为达成“知行意的和谐统一”。

为凸显这一思想,刘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幸福家庭之子女篇”“活力校园之学生篇”“和谐社会之公民篇”,着力打造“走进心灵”的思品课堂。整节课以本土资源——“最美乡村教师郁雪群”的先进事迹为主线,贯穿始终,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其逐步扩展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学习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基础。

上课伊始,刘老师播放了《感动邳州180万人的最美乡村教师郁雪群》宣传片,让学生体验老师和学生因不同的身份而有不同的责任,领着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体验和感悟责任。在“幸福家庭之子女篇”环节,师生合演了情景剧《拍卖前夜的争吵》,展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体验活动引发学生对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不同角色和责任的思考,通过辨别和评价人物的言行,归纳责任的来源,并尝试寻找解决冲突的措施。在“活力校园之学生篇”环节,教师组织了现场“义卖活动”,并将义卖所得捐给郁雪群老师所在学校的留守儿童。通过讨论和角色模拟,帮助学生体验每个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感悟责任是多重的;帮助学生理解履行责任,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对整个活动成功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意识。在“和谐社会之公民篇”环节,则通过故事讲述和图片展示,介绍郁雪群老师和她的“向日葵”读书点,帮助学生了解可敬可爱的郁老师和孤独无助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体会他人的痛苦和需求,学会友善待人,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刘老师还组织了微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道德感悟付诸行动,立志践行社会责任。

人是课堂改革的终级目的。本节课教学立意的升华,得益于刘老师将“我”融入课堂,创造有“我”之境,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教学点,唤醒了学生的本土情结,从而升华了活动意义,催生了价值认同。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有血有肉,真正走近了学生的心灵。课堂上,学生们感受着,也欣喜着,为家乡有这样的好人而自豪;学生陶醉着,也体验着,为家乡人有这样的厚德而感动。本土资源的引入,触发了师生的真实情感,师生对责任的理解与诠释更加精彩、深刻。

二、巧融合,厚积爱乡情感

思想品德教科书有特定的叙述逻辑,它源于但不完全遵守知识逻辑,由于不同地区的学生差异很大,因此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逻辑。换而言之,在日常的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资源则是整合的依托。

【课例分析】

《承诺是金》(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9课)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承诺的内涵,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学会承诺,掌握承诺的守则及智慧。徐州市树人中学李艳梅老师在执教时,围绕“承诺”这一关键词,依据学生的心理逻辑,以“图说美德”“反思承诺”和“我与承诺”三个活动为线索,理出“知承诺”“明承诺”“守承诺”这一逐渐递进的逻辑层次,对国家教材、乡土素材、师生等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构成一条贯穿整节课的知识明线。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感悟,形成了一条情感暗线,从而交织成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和逻辑框架。

在导入环节,李老师首先播放了反映徐州精神的视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用学生熟悉的人、事、景,激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之后,在“图说美德”的过程中,引入徐州本土资源:泉山区云龙山之麓的季子挂剑台、信守承诺的徐州转业军人赵庆珍。由于榜样来自身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课堂有效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极具说服力、震撼力。同时,也为后续两个篇章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反思承诺”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不信守承诺对个人、企业、国家的影响;“我与承诺”环节则以“道德银行”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践行守诺。整个课堂教学从远到近,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将教材内容、本土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自然融合。学生们在观看中感动,在体验中感悟,在探究中思考,对“承诺”的认识逐渐深入。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本节课的设计亮点在于“导行”,教师在整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本土资源的正能量,巧妙构筑对话的心灵通道,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模范教育作用,唤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帮助他们爱上家乡、追随乡贤、培养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乡土资源的有效运用使这节思想品德课堂简洁、高效却不失朴实、深邃。

三、善突破,激荡爱乡情怀

但凡教学总会存在难点。而难点之“难”,既可能是学生的,也可能是教师的。其成因有多种,往往很难用整齐划一的办法来予以解决。而乡土课程资源因“近、熟、亲”,带给学生的感受是真切可信的,在解决教学难点方面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让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正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课例分析】

《人生与责任》(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责任是相互的”。由于这一内容涉及法律知识,且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领域,以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很难把握。因此,设计清晰的教学主线,帮助学生逐渐认识人生与责任,从而理解责任是相互的,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既要关照教材内容逻辑,更要关照学生的心理逻辑。从教材内容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逻辑结构较为清晰,但从学生心理逻辑来看,其在学习活动中应产生的感悟这条情感暗线却难以显化。扬州市高邮南海初级中学胡鹤老师在执教本节课时,利用本土资源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课堂伊始,胡老师通过微课,以数轴的形式展示了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少年、18周岁、青年、中老年所要承担的责任,图文并茂地帮助学生对人生和责任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微课设计构思精巧、简明实用,启迪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初步感悟“责任无时不在,伴随人的一生,是多重的、相互的”,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准备。之后,胡老师通过一家人的故事《云龙山游记》,围绕“母亲”“儿子”和“我”游览云龙山的行程,以“山脚的选择”“山间的呼唤”“山顶的感悟”为线索,将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徐州本地资源贴切自然地融入课堂。云龙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徐州景点,许多学生都曾和家人一起去过。胡老师用自己和家人游览过程中的亲情互动,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的反思:原来,熟悉的家乡美景中凝聚着自己深刻的生活记忆。教学中,胡老师围绕《云龙山游记》展开问题补充、材料分析,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人生与责任”的理解更加丰满、立体,“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的情感暗线逐步明晰,学生对“责任是相互的”理解也就有了依托。学生不断回忆过往生活、感悟亲情与责任,深刻理解了“责任是相互的”。

在这节课中,本土资源的引入,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促成了教学主线的明朗化,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且行且思”,在畅游家乡的旅途中享受家乡之美,感悟亲情和责任。这样的课堂富有情感的张力,不仅达成了教学目标,更激荡着满满的爱乡情怀。

乡土资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不管我们采用何种方式引入乡土资源,都应明确乡土资源的运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因地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选择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乡土素材,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作者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

江苏淮安  2231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乡土思想品德责任
选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谁的责任
责任(四)
乡土分外妖娆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