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5-10-21王莉
王莉
摘要: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正确认识榜样教育法的作用,找到合适的应用策略,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榜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
榜样教育是指引导受教育者学习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所谓榜样教育法就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榜样教育法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为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人们施加影响,从而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人们去学习和仿效。榜样教育法具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奋发向上的功能,这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自尊、模仿、从众等心理活动的特点,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一、传统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传统榜样内涵的挖掘不足及教育方法的单一化
我国的榜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一般为思想品德课堂讲授、举办报告會和主题活动、课外参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从总体上讲,对榜样事迹内涵的挖掘仍然不足,许多榜样教育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知识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发动。甚至有些榜样学习的道德实践,也往往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清除垃圾、慰问老人或为希望学校捐款等,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就已经结束。这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在取得学生主体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活动会被学生嘲笑排斥,无法对学生主体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传统榜样教育的功利取向及宣传学习的形式化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是榜样教育方法手段趋于形式化的内在原因之一。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和实用主义浪潮,以及榜样教育的激励价值运用不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就学校等实施主体而言,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榜样教育藉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呈现出比较普遍的为应付检查或累积功绩而形式化教育的现象。在对榜样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也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外在行为的量化评判,甚至出现造假的现象。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而言,在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榜样时,也不乏仅为了个人的道德事迹被记录或受益而虚假作态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对一些真正以榜样精神为出发点实施道德行为的学生的嘲笑与排斥,影响到整个学生群体学习道德榜样的良好氛围。再者,我国的道德榜样所代表的往往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体现着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一些学生由于在榜样教育活动的短暂或形式化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认同和体悟,难以实现向长期本质性道德情感的转化。他们或者出于自身道德迷茫状态所带来的被动认同,或者是为了让自己不脱离主流文化,通常会选择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虚假认同,形成一种在活动中有行为参与但无心理介入的虚假道德现象,形成了榜样学习的虚假化,而这种虚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榜样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造成恶性循环。
二、高校有效开展榜样教育的对策
(一) 采取“由内至外”的榜样确立逻辑, 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
开展榜样教育,不仅仅要了解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切身的实践。只有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达到个体心理与外在行为的相互作用和整合统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道德行动,榜样学习才会真正具有教育性的品格,才会真正实现长期的本质性的道德发展的可能。因此,践行是学生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在行动中自我认知、自我领悟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道德榜样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榜样教育中的各类活动都只是一个活动载体,这些活动实效性如何,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是否以道德动机为依托,是否有道德情感的充分投入,是否有行为的自觉性,否则榜样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场景性的。表面化的行为判断,必然带来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所以,榜样教育的开展,应以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基点,将教育形式丰富化和实质化,超越形象上的教育发动,深度挖掘榜样的内涵,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让学生主体以个人的道德提升为目的,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体悟,把榜样教育抓出实效。
(二)减少榜样教育的功利化因素和宣传学习的形式化倾向
“榜样的激励价值主要来自榜样的与榜样所内含的特质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意义与崇高性。”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正确运用其激励价值,不能让功利主义影响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以功利主义作为出发点或成为榜样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为此,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意识,实施主体尤其要端正教育目的,要以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的道德提升为基本目标,在教育形式、评价标准和群体认同等方面给予引导,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在学生的学习虚假化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自身道德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而不是外部规范、奖励或者虚假认同。
(三)不断创新榜样教育的方法,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传授方式,把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引导上,引导他们实现社会规范与个体需要的统一。因为个人的价值目标只有同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要引导好学生,教育者就要去寻求社会规范与学生个体需要的对话渠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首先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触及学生思想和心理深处; 同时还要讲求教育的科学和艺术,构建一个互动、对话的和谐教育生态环境。
第二,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首先,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让学生真正了解榜样的成长经历和具体成绩,从中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对榜样产生敬佩、仰慕之情,渴望达到榜样的境界。其次,让榜样现身说法,通过当场演说,主题论坛,开展与广大同学互动交流,拉近榜样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提高他们之间的心理相容度。这样,榜样示范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能打动人心,收到最佳的效果。再次,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大学生,比如开展“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系列活动,发挥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让他们用亲身经历和感受给学生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对学生进行榜样宣传教育保持连续性,少搞应景性活动,这样使榜样的精神深入人心,让学生通过学习榜样,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李毅娜.当前榜样示范法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J].华中人文论丛,2011,(02).
[2]郭彦雯.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