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探究

2015-10-21李玲

甘肃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李玲

【关键词】 语文教学;艺术导入;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8—0100—01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就自己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感受来谈谈艺术导入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联系学生实际,以时事故事导入,从课型的需要入手,要新颖有趣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要架桥铺路,讲授新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一边》时,由于它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大门的孩子。考虑到这些,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人生如登山,它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攀登,去跨越,去领略山那边的美景。首先我要祝贺大家,你们已经成功地翻过六座山峰,也领略到了不少的美景,欣喜之余,我们发现前方美景依旧,它仍在召唤着我们继续前行,前方的美景是什么呢?《在山的那一边》将会告诉我们答案,让我们一起向它冲锋吧!这样的导入,很快唤起了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欲望,他们很愉快地跟随笔者进入了诗的境界中。

二、让现代信息技术参与进来,通过媒体介引,生动直观地音画视频,有效导入语文课堂

比如上《木兰诗》时,笔者知道美国制作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很受广大中学生的青睐,于是就截取了动画中花木兰骑马扬鞭、英姿飒爽、驰骋疆场的场面,用自己的手法制成Flash,配合立体声电影音响效果,完全把学生吸引住。当学生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戛然而止,然后导入课文:中国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漂洋过海到了太平洋西岸,作为中国人是否应该认识花木兰的事迹呢?生动的镜头、精彩的片断、优美的图像、精练的语言吸引着众多的学生,抓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引进课文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势利导,抓住有效时机,即兴应变、灵活导入、加深印象,由此激发学习文本的热情

比如一次在《卖油翁》的课堂上,上课铃响了,可上一节课数学老师画得圆还在黑板上,该教师没有发火,而是问学生:“这圆是老师用圆规画的吗?”学生说:“顺手画的。”该教师也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可一点也不圆,说道:“你们数学老师随便画都很圆,而我努力画也没有画圆,这是为什么呢?”“画多了就圆了。”“对,这就是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卖油翁》,看看卖油的老头有什么高超本领。”学生没有做好值日工作,本该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教师发火批评学生,可能会影响师生上课情绪,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但该教师却顺水推舟,巧妙地利用这一偶发事件,化不利影响于无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同时加深了对于本课学习的内容与重点的印象。

四、通过生活实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比如教师节组织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这样,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弘扬了尊师重教精神。

课外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比如:带学生郊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学生爱饲养小动物,也应支持。此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