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10-21王成

2015年30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

王成

摘 要:理工类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将高校建设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支柱;在促进人才培养、优化学科结构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更对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功用的发挥与否,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评价体系;人文社会科学

1.理工类高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文化强国”战略,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教社科[2011]3號)以及系列配套文件的印发实施,使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是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自然科学研究力量队伍构成状况不同,高校汇聚了我国2/3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集中了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理工类高校想要转型成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必须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此举既是对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的响应以及贯彻落实,也是适应当前深化改革的需要,同时对理工科为主的大学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

1.1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利于全面实现高校职能

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等多个方面。高校要做到科研强校,人才兴校必须重点把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这个两个职能。高校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自然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当代社会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单纯依靠专业知识教育,显然无法造就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利于全面实现高校职能。

1.2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有利于均衡高校学科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因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并重视发展自然科学,各大高校也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重视理工学科(特别是工科)的发展,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致于高校学科结构出现失衡。而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印发实施以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有利于均衡高校学科发展。

1.3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习近平指出,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只有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才能更好的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出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高校的发展战略。

2.目前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制约学术进步

目前通行的量化评价及奖励机制对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未作出有针对性的区分,仍主要针对自然科学领域。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明显地居世界较前地位;而人文社会科学SSCI发文量则大大落后,发表SSCI的难度比发表SCI的难度高25倍。但在现行理工类高校的评价体系中,SSCI的奖励力度却远不及SCI,其他类似A&HCI、CSSCI的论文也面临相同的问题。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果,具体地说,在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时,按照主持科研项目的等级、数量,出版学术著作的、部数、字数,发表学术论文的篇数、等级,折算成具体、确切的分值,这样一来,将难以衡量和评价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有效的量化,能够很好地把握和进行有效评价,看上去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但事实上,这种评价体系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不同学科的科研应遵循不同的科研规律,人文社会科学不能完全用自然学科的量化指标来做硬性要求。这种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的认定与评价是形式化、简单化的“一刀切”模式。显然,这种“一刀切”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不能够客观、公正地对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激励机制,这不仅阻碍了学术进步,更会制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2.2缺少惩戒措施

现行评价体系普遍偏重于数量,使得一稿多投,虚假署名,重复研究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在大力奖励各类成果的同时,惩戒措施却远远落后。奖励是正向激励,而惩戒则是反向激励。对于优异者予以奖励的同时,还应对于懈怠或弄虚作假者给予惩戒。现行评价体系中,普遍缺少惩戒措施。

2.3缺少顶层政策

现行评价体系往往涉及高校中的多个职能部门,由于各职能部门分工不同。例如考评、绩效、职称评定等均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往往导致政策缺乏全面性或者无法形成合力,只有制定涵盖多部门的顶层方案设计,才能从根本上激活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活力。

3.改革目前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3.1完善评价体系,区别对待,以质量取代数量

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以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水平为方向,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因此,衡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并不在其数量之多,而在其成果之精,同时,评价体系中务必将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区别对待。例如某高校规定破格评定教授,需要8篇A级论文,这显然是按原来的SCI刊物数量制定的,不适合人文社会科学,发表8篇SCI四区论文,对于一个理工科副教授来说,并不算难。相反,如果一个副教授就发了一篇《science》,却会因为不满足8篇的条件而无法破格。现有的8篇A类论文的标准,正是数量论的真实寫照。所以我们要以质量取代数量,催生学术精品,促进学术进步。

3.2盘活机制体制,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持

3.2.1 加大资金支持

理工类高校应设立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让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团队进行申请,发展基金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分为不同等级,如孵化基金,跨越发展基金,顶尖塑造基金等等,各层次资金对应不同的科研任务、学科建设任务,这样,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又能使有限的资金取得更大的效用。当然,对应完成的科研任务、学科建设任务,有相关职能部门应与科研团队进行充分的沟通,避免出现简单套用理工科标准问题。

3.2.2 鼓励申请建立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虚体

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充分的发展空间,才能做到生命盎然。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为了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建立了大量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虚体,这些研究虚体没有固定场地、经费和岗位,不增加编制、体制的负担。这些研究虚体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有效降低有关职能部门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活动中的工作量,而且,在对外交流中也能精准定位,迅速对接。

3.2.3组建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平台

目前,各高校均有各类型的研究基地若干,这些研究基地对于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类研究基地之间缺乏协同,大部分仍处在各扫门前雪的状态,现行评价体系对于协同创新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事实上,理工类高校应当启动校内级别的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国家协同创新或省级协同创新平台,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寻求突破,使人员和资源都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其效用。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改变院系分割使用人才的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的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优化配置。建设或培育了校级协同平台是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好抓手,一个好的切入点。

3.3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

3.3.1 适度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指标

理工类高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教师与理工类的教师在人数上有着很大差距,又受到各自不同研究方向的制约,难以组建起有效的科研团队。研究生是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指标过少,是理工类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足够的研究生与教师组成科研团队,更不用提高水平的团队。目前,很多理工类高校都面临研究生指标少于导师数量的问题,这直接制约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连基本持续性发展都存在困难,更不用说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指标的增加,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影响效应则是巨大的。

3.3.2 落实科研经费与指标对应制度

在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指标的同时,还应当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指标与导师经费挂钩机制,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导师,特别是拥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高水平纵向研究项目的导师多带研究生,组建人员齐备的科研团队。高校无论是进行学科评估,还是申请硕士、博士点,都需要高水平的项目和成果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高校的各类排名,也主要依赖于高水平项目和高水平论文。所以,落实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与研究生数量挂钩制度,对于取得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科研项目的导师,应在当年或下一年度追加研究生培养经费,如此一来对于科技体制和研究生管理培养体制创新都有积极意义,更对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建立健全学术惩戒制度

3.4.1建立专门机构

建立健全学术惩戒制度,首要需要有对应的专门管理机构,才能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震慑学术不端的行为。高校在现有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学术道德委员会或者类似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相应规章,调查、处理学术不端的行为。

3.4.2制定实施规章,公布惩戒结果

高校应尽快制定《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等规章,在其中对于基本学术规范、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惩处流程、惩处标准进行明确界定。对于承担的科研项目不按时结项(延期结项获得批准的除外)、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不合格、连续科研考核不合格、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其他严重损害学校学术声誉的行为要做出惩戒。对于已有的惩戒结果应及时的予以公布,对他人起到警醒的作用。通过学术惩戒,营造和维护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4.结语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地使用,可以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反之,则会束缚甚至阻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建立更为规范、科学、合理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推动高校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向前发展。(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学技术处)

参考文献:

[1] 马占成.习近平总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4,(5):3-3.

[2] 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2).

[3] 柯进.高校人文社科成长“成绩单”[N].中国教育报,2014-04-08(6).

[4] 程天权.发挥人文社科优势助推文化强国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15-17.

[5] 凌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1978—2007):一个引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32-49.

[6] 别敦荣.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范畴[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1-9.

[7] 郑讴.哈佛大学发布人文学科发展系列报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17(4).

[8] 萧群,何洁,周辉.北京大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领域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36-340.

[9] 关晓斌,杜鹏,杨燕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4):144-153.

[10] 郭萌.提升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科研管理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6):572-575

[11] 朱光磊.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24.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课证岗赛”相融合下的教学方式探析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