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会计的历史改革

2015-10-21任显竹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31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

任显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会计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发展。由于会计与经济环境的联接十分紧密,研究会计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把握会计改革的历程并且从根本上理解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分四个阶段介绍了中国会计的发展历史,通过阐述每个阶段的经济环境与颁布的文件举措等,来详细描绘现代中国会计的转变由来,以历史作为借鉴与参考,为进一步预测会计发展趋势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中国会计;历史改革;发展阶段

通常学者在说会计改革时涵盖的方面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体制和会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从已有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会计的改革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表现出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会计的变革并不是被动地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期间人们可以主观地对会计改革加以影响,使其积极地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

一、会计的初步形成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财政部发布了《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统一会计制度》。基于该文件,我国在1951年建立了包括铁道运输部等在内的10多个部门的会计制度,并且实行统一管理,这一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代表着我国会计制度的初步形成。我国在会计制度成立初期就实行了统一的会计管理制度,此方法是基于当时的财政统一核算和管理模式制定的,顺应了计划经济管理的时代背景。

我国会计建设初期之所以采用统一的会计制度,主要是基于对苏联国家经验的借鉴,加上当时我国的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为主,统一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国有资产的有效控制。我国初期的会计制度内容主要涵盖八大部分,包括“总则”、 “会计事务处理程序”、“会计凭证”、“会计科目”、“会计组织系统图”、“会计报表”、“会计簿记”、“附则”。此次会计制度的发行使得各国有企业和经济机构遵守的会计核算原则和使用方法保持一致,使得各个企业的经营结果更具可比性。

但是,在经历文革后,中国初步建立的会计制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部分国有企业由于经济环境的剧烈动荡,在经营和管理控制上都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正是经济建设局面的混乱与会计工作的失控,使得人们意识到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会计。基于此背景,我国财政部在1965年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的草案,该文件提出的改革措施对于改善会计制度的复杂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使得会计制度能够更好地在企业内部开展实施。

二、会计内容不断细化和扩充阶段

198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条例》,旨在引导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研究,从降低成本的途径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国务院专门颁布了有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条例,该条例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水平,并且可以针对折旧等进行专门化管理,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对会计利润带来的影响。在会计监督方面,会计法上作了两个方面的规定,第一是要对企业内部或外部的监督责任加以明确,在监督上既有内部独立审计机构或者监督协会的督促管理,又有外部金融机构等组织的督促管理;第二,在企业内部明确会计监督的职责所在,主要是通过内部立法,使得单位的领导人、会计机构和财会工作人员之间能够彼此形成牵制,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合理保障。另外,会计法还专门针对提高会计质量等方面,强调了违反法律法规的责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严重时甚至应当接受行政处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环境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外合资经营氛围越来越浓厚。在1985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专门针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相关会计制度,这一文件的颁布旨在适应新经济环境,加强对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的有效管理。

三、逐渐以企业实用为导向的会计制度的完善,开始涉及到复杂业务的会计处理

我国国家经改委在1992年发布了基于股份制改革的企业会计制度,后续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个文件,并且针对各分行业后续又颁布了更为详尽的财务和会计制度,以上文件简称“两则两制”。我国企业从1993年的7月份开始统一正式实施“两则两制”,这标志着我国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构建的会计制度,开始实施新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构建的会计制度。此次改革意义重大,被称为会计历史上的“风暴”,标志着会计管理模式和体制正在经历着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变革,并且被认为是与国际惯例的第一次正式接轨。其中,《企业会计准则》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总则”、 “一般性原则”、 “资产”、 “负债”、 “权益”、 “收入”、 “费用”、 “利润”、 “财务报告出具”、 “附则”。《企业财务通则》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总则”、 “流动资产”、 “资金筹集”、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递延资产”、 “成本与费用”、 “对外投资”、 “利润”、 “企业清算”、 “营业收入”、 “外币业务”、 “财务报告和评价”、 “附则”等。之后,我国财政部又发布了有关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等的会计处理规定,表明随着税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企业会计处理的要求也在不段提升。1997年,我国颁布发行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即《关联方管理及其交易的披露》,该文件的主要功能是加强企业对关联方交易信息的披露,使企业可以更多地接受第三方监督或者社会监督。

四、现代会计制度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使用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此次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在不脱离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脚步越来越紧密。该准则在2007年7月份开始正式实施,代表着企业发展领先水平的上市公司被要求必须要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他企业则是鼓励实行。随后,注册会计师协会又在2008年宣布实施《信息披露制度》,该新制度意味着我国的上市公司开始正式建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为了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2009年由证监会、 保监会、 财政部、 银监会还有审计署联合发起的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在上市公司内部实行,并且在其他中小型企业内部则鼓励实施,内控领域管理的突破意味着我国会计事业开始走上新的阶段,与国家会计管理的接轨工作也越来越紧密。

在现代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在2010年,我国财政部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基于目前已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了商业报告语言技术规范系列的国家标准和通用标准,该标准的发布意味着我国会计的发展开始进入以商业报告语言为先导的信息化发展时代。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使用財务会计软件记录、核算与分析财务数据,将企业的会计工作结果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日常经营与生产销售决策中去,大大提高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使财务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在全球充分竞争的大市场环境下,我国的市场机制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要改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现状,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的治理与运行机制,尤其是在会计制度的建立上,更要切合经济发展实际,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逐步引导到自由、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中去。由此可见,大力改善会计发展的经济环境,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我国的会计制度,做好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充分融入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会计工作记录的自动化,由核算为重点转为分析管理为重点,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与治理结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是全球经济趋势下,实现与国际金融经济趋同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孟华.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3).

[2]许静.对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认知[J].财经界,2015(09).

[3]刘远风.试析当前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与完善[J].财经界,2015(12).

(作者单位:青岛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概述及思考
浅析电视平民话语权的发展阶段
管理会计在国内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资金分配理论与企业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