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的文化视角

2015-10-21房俊峰谢姝琳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31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文化

房俊峰 谢姝琳

摘要: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作为文化核心的意识观念支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而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一个地区经济要走上现代经济增长之路,必须转变经济意识,使之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文章从文化视角阐释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文化;欠发达地区;温州模式;经济起飞

一、引言

在羅斯托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为经济起飞准备条件的第二阶段,即由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相当于西欧的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在这一阶段或稍早的以宗教改革核心思想解放运动的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改变,为缔造确保经济起飞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提供了思想基础。按照韦伯的看法,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伦理,即“世俗苦行”的赎罪方式和“信仰得救”的超越精神。这种自觉避免和克制一切本能享乐,通过苦行以证明自己信仰上帝的新教伦理,恰恰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活动提供了精神意志的内驱力。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的关键在于推进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重点和难点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从文化视角看,广泛存在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农经济意识,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不适应,是促进经济起飞的重要障碍。本文分析的出发点:文化中的各类价值、规范系统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

二、经济学视野中的文化阐释

由于文化因素不能像生产要素一样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中,其本身的不可量化性,决定了不能作为经济变量直接引入经济模型中,因而在经济学家的公开的经济分析中很少受到关注。在一些经济分析的理论假设中,文化因素往往被假设同质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对文化因素给予较多关注的是出现于20世纪初叶的美国制度学派。他们认为制度是经济进化的动力。它的实质是集体行为控制的个体行为,而集体行为则包括各种文化因素(如习惯、习俗、惯例等)。

当代经济学家与理性选择研究者公开承认文化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加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行动者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而不是强调文化对经济行为者本身的塑造与影响。

三、比较借鉴——温州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文化因素作用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文化在当地经济发展初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出如下特征。

1. 悠久的工商业传统。在古代,自隋唐以来经宋元到明清,温州的工商业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近代,随着对外开埠,温州的近代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受到外部宏观政策和制度变动的影响,温州工商业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 文化的功利色彩浓厚,与中国传统正统文化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南宋在温州出现的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功利学派,主张商业与农业的平等地位,强调重商;讲求实用,反对空谈;大胆肯定雇用价值观;主张树立新的义利观,强调义利的统一性;主张给商人出仕得机会。几百年来,这种主张深深影响着温州文化及温州人的性格。

3. 经济行为的趋利冲动。温州人热衷于创业,具有冒险精神;精于理财,善于经营;疏远政治与政府,不等不靠,积极主动;追逐利益,毫不含糊。

4. 对传统的保留与改造。包括对家族传统的保留;主要依靠家族企业;善于利用传统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如来自民间的金融组织,集资形式,股份合作制,都能从传统中发现其原始形式。

从对温州模式的文化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 培育民间力量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温州经济民间性的特征启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包括企业、家庭、个人等经济实体市场意识强烈,创业积极性高,使经济增长的能量得以释放,来自民间基层的制度创新远远领先于行政政策。政府和民间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政府行为规范与民间力量的壮大有着自强化的作用,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大特征。

2. 不同地域文化对市场经济适应性的差异。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中,不同文化对同一经济形态的适应性差异明显。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积淀的商品意识:而小农意识与市场经济是根本不相适应的,他的惰性也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起步的艰难。

3. 经济行为者学习参照物的选择。温州经济发展初期,民间力量是在外部没有先进组织作为学习参照的情况下,加强了对传统的学习和改造,使传统中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得以保留和创新。这也启示欠发达地区在加强对传统扬弃的同时,要积极向外部先进组织学习,包括学习经济活动的规范,培养合格的经济角色等等,并结合当地情况灵活运用,以加速经济意识的变迁。

四、从文化视角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的思路分析

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中,欠发达地区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长期形成的农业文化深厚。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经济制度变迁迟缓,市场水平低,其中历史形成的小农意识是深层次的原因。因此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着眼于思想意识与商品经济的适应性,为制度变迁提供制度保障。

借鉴温州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如下思路和具体措施。

1. 思路之一:政策体制——就业方式——经济角色——经济意识。通过降低进入门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初期要肯定家庭企业、合伙企业等多种经济实体形式的积极作用;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在农村要催生工商业者,以减少农民,使生产组织的主要实体由家庭向企业转变;招商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当地人通过较为规范的培训,参加大机器工业的生产分工。学习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促使意识的转变。

2. 思路之二:增加供给——公共服务——外部条件——经济意识。财政支出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为信息流通、经济交往创造硬件条件;农村税费改革中保障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行文化造血,增强农民的就业适应能力;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启蒙农民崇尚知识,重视技术的意识。

3. 思路之三:民间力量——个体变迁——群体变迁——经济意识。针对民间经济组织缺失的状况,要通过政府牵头,民间参与的方式,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增强经济主体的市场自律意识,克服个体力量弱小的劣势,等到组织发展成熟的时候,政府要适时退出;要爱护典型,培养典型,发展典型,发挥先进群体、地区的示范效应;尤其是通过个体意识变迁带动群体意识变迁,营造氛围,加速积极文化的扩散;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发挥政府权威和政治优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地先锋模范作用,以先进文化建设推动落后意识的转变。

4. 思路之四:城乡统筹——城镇建设——转变身份——经济意识。大力发展城市的第二、三产业,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培育城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小城镇集聚,自下向上走城镇化之路;打破城乡的体制障碍,营造机会平等的氛围,转变进城务工农民身份的自卑感。

参考文献:

[1]胡兆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振刚.文化忧思录——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M].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

[3]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尚意,孔翔.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HB15YJ006);燕山大学青年教师自主研究计划项目(14SKA001)。

(作者单位:房俊峰,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姝琳,燕山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欠发达地区创新型政府体制机制优化策略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