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创新的伦理学分析
2015-10-21徐淑新
徐淑新
摘要:当前我国政府已从管制政府、全能政府的模式中走出,在规制性政府、服务性政府的模式间徘徊。如何进行思想创新、体制创新、路径创新等,是我国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将从行政伦理的视角出发,针对当前政府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政府管理创新的核心、尺度和路径,探讨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式,力求为构建一体化的政府管理创新体系指明方向。
关键词:政府管理;创新核心;创新尺度;创新路径;行政伦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在这个以创新为主要特色的时代背景下,处于社会前沿的政府,只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游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才能保持自身优势,更好地进行政府管理。因此,新形势下政府管理创新的践行既是时代要求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政府战略发展的需要。
一、政府管理创新核心
“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就行政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并选择解决方案的活动。”[2]行政决策在政府管理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任何政府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行政决策。其次,行政决策是政府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和重要技能。我国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政府领导者的行政决策能力的大小关乎整个政府行政领导水平的高低。最后,重大的行政决策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成败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因此实现行政决策乃至行政决策机制优化显然是政府管理创新之核心:
(一)行政决策由工具理性向人文理性转变
“工具理性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求人的行为必须是选择最有效的手段以实现既定目的的行为,或者说以手段的最优化作为理性的最高要求。”[3]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一些政府仍存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窘况,如某些官员为“前程”大搞政绩工程,为某些利益暴力拆迁等。从行政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类似上述窘况的发生,取道于人文理性来管理社会显得尤为必要,因为人文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一味地以工具理性指导实践,到头来管理者终会沦为工具的奴隶,被困于工具的“牢笼”。要知道,决策最终是为人民服务,而非工具。
(二)行政決策程序化制度的建立
科学化的决策是保证决策内容正确的前提条件。行政决策程序化,有利于发展民主政治;有利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促进和发展人权事业;有利于遏制和消除腐败现象。至于建立行政决策程序化的途径,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必须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听证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三)行政决策主体多元化
计划经济时代较为简单的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主体方式以后,逐渐解体。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使社会分化呈加剧的趋势,加剧的社会分化带来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的冲突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结构复杂化和由其引发的利益冲突愈来愈使行政决策处于两难或多难境地。”[4]所以,体现全社会总体和长远利益的政府决策活动应当使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在博弈中求得占有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平衡,以期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社会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要吸纳多元的社会声音,建立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过程开放、依法运行的良性决策机制。
二、政府管理创新尺度
尺度,即标准。[5]创新尺度即创新之标准或曰价值取向,亦即政府管理创新的旗帜和灯塔,为创新明确了方向。明确了创新尺度,对创新路径的探索大有裨益。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论述两个“百年目标”时就指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6]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政治问题的深化。其内涵之深远思想之深刻溢于言表。
不动摇,旨在把握发展方向。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才能坚定不移地进行政府管理创新。不折腾,只有提高效率,适度放权,降低成本,做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好政府才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懈怠,旨在端正工作作风。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运行,必须要求公务人员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政府管理创新离不开利益机构和权力机构的重塑,离不开以服务职能主导性为民服务的理念。实现政府管理创新的良性化发展,应彻底摒弃官本位、权本位的理念,实现政府存在价值向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回归,以人民的利益为检验创新成效的尺度。
三、政府管理创新路径
(一)平衡发展与秩序的关系
政府管理创新需要创新者认清两个方面的关系,即发展与秩序的关系。其中,发展代表着创新的变化和活力的一面,而秩序则代表稳定和体制正常运行的一面。实践表明,离开了发展,创新便失去了实际意义,亦会失去应对社会和公民需要的能力;而频繁的变迁,则影响行政的正常运行,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行政效能的发挥和行政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是管理创新者的严峻考验。
(二)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结合
一个全新体制的形成,离不开顶层的设计,更离不开基层的创新。何谓顶层与基层,在笔者眼中,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中央与地方的视角下,中央政府是顶层,地方政府是基层;在地方政府的视角下,省级政府是顶层,市级、县级政府则是基层。在政府管理创新实践中基层创新为顶层设计提供了思路,顶层设计为基层创新指明了方向,从而使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得益彰,有利于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步伐。
(三)创新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模式
政府管理创新不外乎两种模式,即历时性和共时性模式。何谓历时性与共时性,“共时性与历时性,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前者侧重于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把握社会结构;后者侧重于以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社会形态。”[7]
结语
只有理清政府管理创新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方能增强政府管理社会的胜任力,更好的进行政府管理创新。这也是行政伦理学研究方法的要求。21世纪的中国是集民主、法制于一体的中国,实现政府管理创新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唯如此,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政府管理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参见《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张康之、李传军:《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页。
[3]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103页。
[4]陈季修.《行政管理学导引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160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183页。
[6]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7]http://www.21gwy.com/lunwen/mkszy/a/7868/PageGwy1_237 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