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小学应用题要“三读”
2015-10-21周启吉
周启吉
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二十多年中,本人体会出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大,解答是否正确,认真阅读题目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读的培养与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一、初读——感知整体
要求学生要一字一句地读,读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特别要读清隐含条件和问题,直至完全读懂题意。知道题目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两个条件有联系,可以求什么问题。如,义务教育六年级第十一册中:“学校买了一批新书,其中故事书有30本,教科书有18本,共占这批新书的3/5,这批新书有多少本?”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说出题目中讲的是买了一批新书的事,其中有30本故事书,18本科技书。问题是求这批新书的总本数,还从第三个条件知道故事书、科技书共占这批书的3/5。
二、细读——领悟重点
每道题它都由几个比较关键的字、词构成,再读题的时候多读一个字,少读一个字,都会造成对题目的误解。要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边读边对关键性的词语可以像语文课文一样圈圈、点点,划上杠杠、做些标记,帮助理解。边读边想清楚题中关键字、词、句的意思以及已知条件、与问题的相互关系。如,义务教育六年级第十一册中“①一根钢管12米,截去1/3米,剩下多少米?②一根钢管12米,截去1/3,剩下多少米?”在解答这两道题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错误,原因是没有认真读题,对重点词没有理解,看到剩下的就用减法计算。经过指导学生画出题目中的重点词,一边读一边想,就会发现,虽都是问剩下的米数,但第一题截去的是具体数量,而第二题截去的是份数。
三、研读——列出算式
读懂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思维既纵向发展,又横向联系,抓住解题关键语。想清楚解决问题时要使用的方法和要运用的关系式,如画图法、线段法、分析法等。如,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1/9,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画出关键话“比原计划节约了1/9”,边读边思考:“比原计划节约了1/9”就是节约的吨数是原计划吨数的1/9。用线段图表示:
这样就分析出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
计划用水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用水的吨数
这样就非常清楚,解决问题列出方程式解答。
解答应用题,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普遍头痛的一件事。如果教师对学生经常进行三读训练,良好的解题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編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