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研究综述
——基于CNK(I2011-2015)的文献分析
2015-10-21赵乐马玉慧
☆赵乐 马玉慧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微课研究综述
——基于CNK(I2011-2015)的文献分析
☆赵乐 马玉慧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近几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不断引进到我国,人们对微课程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而也就要求我们要对目前微课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予以全面的把握。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使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Ucinent进行定量分析和绘制可视化图谱,采用共词分析法系统梳理了有关微课的研究文献,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上对微课的发展态势予以把握,并将有关微课的研究文献系统地分成了理论概述、设计类、开发建设、应用类、管理评价五大类,以期为微课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微课;信息技术;态势
一、引言
处于大数据时代的我们经历了黑板、投影仪、电子白板再到一体机的过程。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生“被动学”逐步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学”。这个时候各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孕育而生。其中,微课现已成为时下热点话题,促成现代化教育的新形态。微课,又名微课程,指基于建构主义针对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它是翻转课堂中课前预习的重要载体,以视频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较传统课程来说它的内容精简、针对性强,呈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突破某一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1]。在越发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当今社会,微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日趋突出,因此,对微课程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具有显著的必要性。
早在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David M.Penrose就已正式地提出微课(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其实,在早期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和之后在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微课雏形[2]。而在我国,在线教育大爆发的背景之下,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微课的萌芽是始于2011年,而在2012年的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全国首届高校微课大赛将微课概念推向全国[1][3]。现阶段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回顾与总结微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剖析与反思当前微课存在的问题,展望与预测未来微课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极为紧迫的。它对于推动以微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资源建设格局的形成及深化微课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方法[4]
(一)检索关键词
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确立了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微课”、一个是“微课程”、一个是“Microlecture”,检索范围设定为“主题”,以此条件检索获取微课相关文献。
(二)检索文献来源
中国知网(CNKI)数字图书馆的期刊文献与外文文献数据库。
(三)检索结果
以“微课程”、“微课”、“Microlecture”为检索词,经检索共查到文献974篇,相关文献217篇。其中,依据文献的被引频次、文献的学术性、文献与教育的相关度、文献能否下载等因素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共选取91篇CSSCI来源期刊文献进行重点分析。
(四)文献分类
我们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对所搜集的文献进行分类。定量分析使用复杂网络可视化分析软件Ucinent对文章发表年份、文献来源、作者、被引频次加以统计分析。定性主要从内容出发,对文献主题进行归类,进而对未来微课的发展态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微课研究的态势分析
(一)定量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微课的研究态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6][7]。
1.发文量的统计
图1
图2
图1、图2呈现了2011-2015年(截至2015年3月15日)检索到的所有微课相关文献数量的变化过程,凸显了微课的发展经历:在2011年,我国对于微课的认识度还不够深入,对微课还比较陌生,在CSSCI上仅有胡铁生老师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这篇文章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上。在2012年CSSCI上无文章发表,说明此时微课的认知度还处于较低状态。而到了2013年,随着微课不断走进研究者的视线,文章的发表量也随之提高,相比之前增长数倍,共有23篇。2014年,微课在我国发展就已较为普遍,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数倍。在2015年,虽然只收录了12篇文章,但这仅是前三个月的数量,若按照比例来算,2015年极可能会又创新高。由此可见,近几年微课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2.作者单位的统计
图3
所选的91篇文献中注明单位的有85篇。其中,师范类大学发文39篇,占总量的43%;其他大学学院发文26篇,占总量的29%;中小学发文2篇;电教馆发文5篇;教育局发文4篇;电大系统发文7篇,其他包括未注明单位的共6篇。说明微课的主战场在学校,且高校是研究微课的主力军,发表论文的作者单位在高校的比例占所选文献的一半以上,而在这其中,师范类院校的研究更为突出。这些都说明了高校教师科研实力雄厚,研究成果较多,收获颇丰。
3.期刊来源统计
图4
这91篇期刊文献分布于22本杂志,分布最多的三本杂志为《中国电化教育》18篇,占文献总量的20%;《中国远程教育》10篇,占文献总量的11%;《现代教育技术》19篇,占文献总量的21%。这三本杂志都是核心期刊。其中,《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创办最早、影响最广的两个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而另一个杂志就是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电化教育研究》,在《电化教育研究》这本杂志中收录了三篇文章,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大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4.高被引统计
表1
被引文是探索课题研究发展脉络和趋势的重要依据,也是文献整体分析与研究现状综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被引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作者科研成果的继承性、可靠性和从事研究的严肃性,也可以发现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6]。笔者选取了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0篇文献。从图4、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引次数高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2013年,被引次数最多的是胡铁生老师在2011年所写的文章,而在前十篇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中,胡铁生老师所参与撰写的有3篇,其中,胡铁生老师单独撰写论文1篇,与其他老师合著论文2篇。由此可见,胡铁生老师在微课的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建树,所以,在前期我们主要研读了胡铁生老师所著的文章来了解微课研究的基本概况。
(二)研究热点
纵观所选文献,笔者使用Ucinet网络分析软件(如图5)[7],可以清楚地发现目前我国研究者主要的研究视角,笔者发现研究者趋向于将微课与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相结合,更加偏重于如何更好地应用实践,尤其是在中小学应用上的微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应用现状,等等,单独针对中小学发展的文献就有6篇。由此可见,微课与中小学的联系十分紧密,也就是说研究者目前正逐步重视开展微课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研究。
图5
(三)微课研究内容分析笔者根据每篇文章的研究重点,并参考Ucinet网络分析软件,把所选文献依照不同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如表2)。
表2
笔者将所选文献分成了介绍性描述、设计类、开发建设、应用类、管理评价五大类。为了更加直观地看出微课目前的研究现状,特绘制柱形图(如图6)。
图6
不难发现,在微课的现有研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关于微课的介绍性描述以及设计类研究,相比之下,在应用类与开发建设方面略少一些。而关于微课的管理评价方面的文献最少,因而在管理评价方面研究亟待多些关注。
对所选文献进行分类后,笔者针对不同的类目分别进行整理发现,目前,当前微课的研究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介绍性描述文献中,研究较多的除了微课的发展趋势以外就是对于微课概念的一个界定性研究,这说明当下人们对于微课的概念理解还比较混淆,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而在设计类文献中,笔者发现在所选文献中关于基于不同视角下微课教学资源设计的文献较多,且大都略显形式化,与微课的具体应用还存在一定出入,同时,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度还较为缺乏。此外,成熟的微课教学平台还不够丰富,使得后期评价系统上的研究还较少。
四、结论
通过对微课在基础理论、分类、内涵特征、发展阶段趋势、设计、开发应用及评价等的统计分析,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这几年来我国对于微课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且从理论研究逐渐拓展为实践研究,学者们对微课的兴趣与日俱增。微课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微课在教学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成功先例。最早被人们关注的是可汗学院推出的系列微视频,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微课的发展也对教师的信息化职业素养、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进步。在经过同行评审的微课相关研究文献日益增多,但数量仍然有限。迄今所发表的许多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在前期的一个理论筹备,在后期的实践应用还略少一些,因而,在后期实践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加强。关于微课的内容资源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在微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还有待更加多元化,进而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方能更加合理、实用,才能不断地完善微课的评价体系。然而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广泛深入地致力于微课理论与实践研究。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64-73.
[3]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4]张屹,周平红.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陈亮,曾婧.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4),140-147.
[6]候志峰.基于CSSCI文献可视化分析视角的开放大学发展趋势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2),38-44.
[7]张勉.在线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应用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编辑:郑方林;实习编辑:阮士桂]
G434
A
1671-7503(2015)19-0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