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2015-10-21李海鹏聂晓愚

党政干部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辽宁战略经济

李海鹏 聂晓愚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走过辉煌的十年高速发展期,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入调整和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中央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辽宁要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一、辽宁经济发展战略历程回顾

1949-1957年,辽宁工业基地确立;1958-1965年,辽宁经济曲折发展;1966-1978年,辽宁经济徘徊不前;1979-1997年,辽宁经济体制转轨;1998-2002年,辽宁经济调整改造;2003年至今,辽宁经济全面振兴。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因素

辽宁老工业基地受历史、政治、经济、体制、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及演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和区域特色。

从中国工业化进程看,中国工业化演进过程具有行政化而非市场化、重工化而非轻工化的突出特征。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掌控和强力推进下,中国工业化路线在地理空间上南北转换,大幅度变迁,三轮工业化推进呈现“Z”字型发展曲线,使辽宁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被动之中。

从经济发展模式看,是依托资源建厂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辽宁重化工业基地具有资源型、重工型、内陆型和国有为主的突出特征,同时也使其走了一条自我发展道路(与其他产业缺乏协同性)。受刚性产业结构延性的影响和路径依赖的惯性使然,辽宁产业结构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困扰。

从产业更替升级成效看,辽宁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相对迟缓,“非农化”、“三产化”进程低于全国水平,尚未步入良性阶段。工业比较优势下降和产业高度化进程缓慢,高加工度的装备制造业和技术集约化的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双重滞后”,直接影响了辽宁产业结构更替转移的演进速度。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直接导致产业就业结构效益较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丰富的资源成就了辽宁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初期的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辽宁多个城市和地区陷入资源枯竭,阜新、抚顺、盘锦、葫芦岛杨杖子和南票、朝阳北票、辽阳弓长岭列入国家首批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榜单,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出现严重失衡。

(二)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辽宁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的认识,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提出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模式由点轴经济、板块经济转向一体化经济,由内陆经济转向沿海与腹地互动经济,由区域重点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战略,从时间空间交错的视角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重点发展点轴经济。1979年提出经济结构适应性调整,1985年提出开放辽东半岛、开发辽西地区。这一阶段,由行业为中心的调整改造转向区域为重点的开放开发,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沈大经济带,也奠定了辽宁经济走廊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重点发展板块经济。1990年提出“—抓三带”,主抓辽东半岛开发,带动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北、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三大板块发展;1995年提出辽宁真正意义上的“三大战略”,即结构优化、外向牵动、科教兴省战略;2001年提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教兴省、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驱动;2003年提出2004年提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这一阶段,辽宁经济发展由点线经济转向板块经济,“三个板块”初步形成。

21世纪初以来重点发展一体化经济。2004年将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调整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2005年将环渤海“三点一线”开发、环黄渤海“五点一线”开发调整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2008年将拉长短板调整为 “突破辽西北战略”,至此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双擎一轴联动的“三大战略”格局形成,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0年,提出通过实施工业五项工程,促进辽宁工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2011年辽宁“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战略,2012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根据中央新一轮重大振兴举措战略调整为改革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升级。这一阶段,我省发展由内陆转向沿海,由点、线转向板块、一体化,由中心城市转向关注“短板”。

二、辽宁经济发展战略态势研判

(一)全面和客观把握经济发展态势

1.2014 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新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影响: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1929-1933年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当前美国经济稳步回升,欧盟和日本经济复苏缓慢,但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仍然暗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4年全年的增幅达到2.4%,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欧元区:“笨猪国家PIGS”引发主权债务危机,拖累欧洲经济。欧洲各国联合救治,经济出现复苏,但复苏仍然乏力,2014年增长仅为0.8%。日本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积重难返,“安倍经济学”效应显现,但潜力有限,2014年经济增长仅为0.2%。金砖国家增速普遍低于预期,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下降。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2.6%,世界贸易低速增长。世界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

2.2014 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六个“稳”上,增长趋稳,GDP比上年增长7.4%;就业稳定,新增1322人口万;物价基本平稳,CPI增长2.0%;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总体增长8%,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51万亿,比上年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3%。

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主要是体现在六个“进”上,产业结构有进,三产服务业比重超过二产占比4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1.2%;需求结构有进,内需对GDP贡献100%,外需动力不足;中西部经济增速快于东部;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3%、10.5%。

发展质量稳中有升,主要体现在六个“升”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 7.0%,网上零售额 2.8 万亿元,增长 49.7%,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 45.9%。

3.2014 年辽宁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稳中有进,稳中有升。一是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2014年我省GDP达到2.8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8%。社会就业稳定增加,实名制就业101.7万人。市场物价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7%,处在较低水平。二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人均收入增速跑赢GDP,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7%和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7.8%。三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 41.8%,比“十一五”期间提高 3.1 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消费日益成为三驾马车的头马。

稳中趋缓,稳中有忧。一是部分经济发展指标下行,GDP增速同比回落2.9%,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5%,出口总额下降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4.6%。二是从经济运行看,工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三是从经济结构看,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竞争优势亟待提高,新兴产业规模尚未形成,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支撑经济发展亮点不多。

(二)辽宁经济发展战略态势综合判断

2014年辽宁经济总体呈下行之势,表面上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资拉动减弱所致,实质上是尚未根本解决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带来的结果。下面我们用战略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SWOT工具全方位分析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的态势。

1.辽宁内部存在的优势(S):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工业大省;具有百年工业文明,较完备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沈阳经济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和沿海产业带开发开放国家战略两大金字招牌。

2.辽宁内部存在的劣势(W):体制机制弊端在经济下行时尤为突出,企业仍未彻底从传统管理模式束缚中解放出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动力不强;中央企业与辽宁地方经济融合度不深,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历史遗留的一些涉及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3.辽宁外部发展面临的机会(O):国务院近期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给我省发展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给辽宁开发开放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给辽宁沿海产业带和突破辽西北发展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

4.辽宁外部发展面临的风险(T):一方面,世界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疲软成为辽宁开发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带来了潜在客观困境;另一方面,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升级与稳中求进的下行压力。

从以上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辽宁要抓住机会、避开风险、扬长避短、乘势而上,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SO战略(三大战略机遇):抢抓发展新机遇,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谋划和定位辽宁振兴发展。WO战略(四个驱动战略):打造发展新引擎,让改革、创新、市场、开放“四个驱动”共同发力,激发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ST战略(三个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新特征,坚持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之路。WT战略(五大拓新战略):聚焦发展新支撑,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三、辽宁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展望

(一)以改革为“指挥棒”(统领),破解体制机制性矛盾,增强内生动力

一要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依法依规建立一套部门联动、上下衔接的完整体系,将有序的“放”和有重点的“管”有机结合,政府尽量退出经济领域职能,以“有形之手”做好服务、监督和调控职能,市场作为“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要以改革为统领,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努力激发内生发展活力。辽宁已进入深化改革的重要关口,必须始终坚持改革为统领,改革是全方位的,必须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用好市场倒逼机制、问题倒逼机制和整改倒逼机制等三个 “倒逼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切实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制定的促进稳增长15条措施和促进投资增长20条意见。

三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挖掘辽宁振兴最大的存量资源潜能,大力推进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证券化、市场化,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是富民强省的重要引擎,因此壮大民营与做强国有两手并重。

(二)以创新为“金钥匙”(引擎),破解经济结构性矛盾,提质增效升级

1.通过创新驱动使经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升级。把握由“存量”到“增量”到“质量”的思路,认识由资源做存量、由投资做增量到由创新做质量的经济驱动过程。改革开放到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之前辽宁一直在做存量,依托的是如何把现有资源做好,来调整结构;2003年到2012年是辽宁发展的黄金十年,辽宁靠国家政策、资金、招商引资,依托的是投资拉动,三驾马车的另两个消费和出口拉动力弱化,投资作为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根本性的作用,辽宁要做好“加法”,以优而新的增量改变、带动、优化产业结构存量,以增量带动消费结构和出口结构优化,以投资扩消费、惠民生,在做大增量中求变、求新、求好,这个时期是优化结构;从2013年开始,随着国内外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举国上下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能过剩,经济发展模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出现了资源枯竭、粗放生产、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的现象,必须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提升质量来升级结构,辽宁要尽快把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2.通过创新驱动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困扰辽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2014年辽宁三产比例为 8:41.8:50.2,一产和三产比重过低,二产比重过高。过去经济发展一是依靠工业拉动,主要是偏重型工业拉动,工业驱动强;二是投资驱动强,是典型的投资密集型经济,需求结构矛盾突出;三是依靠产能扩张,真正靠创新技术投入的较少。辽宁应改变完全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之路,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要加快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全面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发展以研发设计创新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二产”提升“三产”、带动“一产”协调发展,从“辽宁制造”转向“辽宁创造”,通过工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实现工业发展,从工业大省变成工业强省,继而变成现代服务业强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通过创新驱动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国家提出振兴东北战略以来,辽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我省要利用好两大金字招牌“沿海产业带”和“沈阳经济区”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冶金、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两大基地”,在国务院新一轮中大振兴举措支持下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四大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扶持核电、火电、轨道交通、石化冶金、高档机床等优势装备走出去。加快培育航空、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联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

4.通过创新驱动建立健全人才强省战略。从人口和就业视角分析,参考斯坦福大学教授青木昌彦关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人口出现过剩直到拖累人均GDP增长的马尔萨斯阶段,政府主导产业升级与“赶超”的G阶段,经济增长受制于资源环境限制的K阶段,人力资本积累为动力的H阶段,以及“后人口因素”的post-D阶段。第一个判断就是辽宁正处在经济增长受制于环境资源限制的K阶段,向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动力的H阶段转换,主攻方向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人力资本积累,因为人尤其是科技型人才是最核心的生产动力,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积累将非常重要,而非靠加大资本或劳动力投入所取得规模效益,以满足外需。我省在研发经费和人才引进力度上与发达省份差距加大,甚至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还没有达到2%的国家平均水平,我省2004年提出人才强省战略应该继续坚持贯彻落实下去,加大沈阳和大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的筹备建设力度,建立宽松创新创业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全球精英来辽创业就业,完善科技创新股权分配制度,鼓励全民创新创业重塑老工业基地昔日辉煌。

(三)以转型为“指南针”(主线),破解区域结构性矛盾,促进协调发展

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沈阳区域中心城市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作用,以贯通沿海与腹地的沈大经济带为战略主轴线,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两大战略板块为引擎,通过区域内、区域间和沿海与腹地的三重联动、整合和全面提升,形成“双擎一轴联动”发展新格局,推动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振兴、环渤海第三极的重要增长极,是辽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辽宁沿海经济带以“一核、一轴、两翼”为空间布局,以42个重点产业园区为依托,以产业带、城市带、旅游带建设为重点,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在国家战略支撑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沿海产业带取得了不菲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沿海6市经济总量1.3万亿,占我省半壁江山;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大连长兴岛石化项目投资200亿、大连世茂嘉年华项目投资500亿;沿海42个重点工业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万亿,其中盘锦石化、大连软件、大连大孤山石化产业集群过千亿;东北开放门户作用凸显,沿海6市利用外资占67%、出口贸易占75%;此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沿海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大连金普新区获批全国第十个国家级开发区。

当前,沿海产业带发展首先要大力推进金普新区建设,构筑起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其次,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加快推进以大连、营口、丹东、锦州、盘锦和葫芦岛港为重要节点,以跨境物流为引领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经济,积极融入“辽满欧”、“辽蒙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和北极东北航道建设。全面加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港口集群。第三,优化整合重点产业园区,一区一业一集群,淘汰一批布局不合理、发展水平低、发展效益差、发展潜力不足的园区,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园区。最后,完善沿海城镇布局和功能,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围绕港口建设、园区整合和沿海城市之间“断裂带”隆起,着力建设大连、盘锦、锦葫、丹东四大都市区;着力建设庄河市、瓦房店(太平湾)、鲅鱼圈区和绥中县四个节点城市,使其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北黄海沿线、渤海西海岸沿线及渤海东海岸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

沈阳经济区实施一体化战略,以同城化、一体化为发展方向,以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推进改革试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区域一体化”为重点,以“一核、五带、十群”为空间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制度创新,重点推进规划、产业布局、交通、户籍、就业、旅游、市场、要素等一体化;充分发挥沈阳的辐射能力、吸纳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影响力,加快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把沈阳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有影响的城市群;以5条城际连接带、十大产业集群和42个新城镇建设为重要节点,加快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建设现代城镇体系;以63个主导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发展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总之,沈阳经济区目前要加速推进沈抚同城化进程,有序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提升辽西北短板是实现辽宁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2008年底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要求“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如今突破辽西北战略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继续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2014年提出 “实施新一轮突破辽西北战略”,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接受产业技术转移,“再抓五年、再抓十年,努力实现重大突破”,主要重点是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突破辽西北发展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阜新的发展思路是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上突破,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重点扶持阜新液压设备、氟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朝阳发展的思路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突破,带动改善民生和经济建设的新路子,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冶金锻造产业集群发展;铁岭发展的思路是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取得新突破,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重点扶持铁岭改装车、石油机械,昌图换热设备等产业集群。

[1]于言良等.辽宁省情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2]王行伟,薛巍著.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常丽.老工业基地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区域经济评论[J].2014,(1).

[4]2014年8月《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5]2015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

辽宁战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战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战略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