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

2015-10-20胡萍徐友光张妙琴

关键词:影响因子

胡萍 徐友光 张妙琴

摘要采用熵值分析法,对广东省1991年至2014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城镇化综合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与经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分层指标体系中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增长和人口膨胀带来的城镇化,其次是生态的城市化,最后则是生活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分层指标体系演变显示建成区人口密度和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及货物周转量,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较为明显,其次是第三产业贡献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他的指标对其影响较弱.从“人本”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广东省应将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城镇化质量内涵,走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之路.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 复合指标体系; 影响因子 熵值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5)05001506

Research o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ndex Scor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HU Ping*, XU Youguang, ZHANG Miaoqin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545,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entropy, 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1991to 2014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level maintain rapid growth trend in Guangdong,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urbanization level. The index system of stratifi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is the form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the second is the ecological urbanization, and the last is the urbanization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index of population density evolution showed that proper and garden green land per capita and freight turnover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second is the third industry contribution and soci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while other indicators is relatively weak to the new urbaniz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peopleoriented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life level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hould be narrowed.

Key wordsurbanization level; the composite index system; factor of influence; entropy value method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概念被广泛运用.学术界主要对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征,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模式、现状及原因分析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也有学者从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探索和评价[12].

从研究内容来看,首先集中于城镇化水平和发展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关于城镇化指标,最早可追溯到美国阿·英克尔斯(Alex Inkeles)和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提出的现代化的十大指标体系,如人均GDP、农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平均寿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和每天每份报纸阅读人数.这十大指标虽不能指导中国城镇化,但它仍不失为研究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参考.后来的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各城镇的实际情况,经历从单一的人口指标法向反映城市综合特征的复合指标法转变.袁晓玲等人改造单一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做法,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角度测度城镇化水平;而更多学者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及生态等方面来探讨城镇化质量问题[34],其对城镇化质量的测算较为全面;如牛文元就城镇化的竞争能力,创新力,共同富裕程度,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测度及评价. 其次是关于城镇化质量方面的研究,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及城乡协调发展程度[5].最后,研究集中于区域城镇化的研究,袁晓玲等人研究了陕西省城镇化;王家庭和唐袁对我国30个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与分析[6];郝华勇运用熵值法对我国东部10省的城镇化质量做出了差异化评价[7];陈明、张云峰运用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人文发展指数和通过专家评分法对我国各省、各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8].

对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评价,就其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等[910].

综观文献资料,城镇水平衡量的指标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人口变动指标;二是关于经济变动指标;三是关于社会变动指标.

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测试及影响因子分析,至今还未见有学者研究.本文根据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反映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活及生态4个方面采用28项指标运用熵值法对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38卷第5期胡萍等:广东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1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

1.1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赋权表

遵循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时效性及可量可比性的原则,参照前人研究成果[1113].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城镇化4个方面,共选取28项指标,构建广东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较为全面地反映广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具体指标见表1.

表1广东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值

Tab.1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ndex scores

系统层(平均权重)指标层得分生活方式城镇化人均邮电业务量/万元0.035 176 2540.024 861 442城镇居民收入比0.024 898 98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万人0.029 450 088医疗机构/个0.012 756 417生态城镇化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0.031 003 7480.033 732 144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公顷·人-1)0.049 556 9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18 370 19道路面积/万平方米0.028 672 825人口城镇化总人口/万人0.024 159 3040.034 979 94非农人口/万人0.026 179 846非农人口所占比重/%0.031 468 054建成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0.054 689 48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0.029 063 62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0.022 027 28经济城镇化旅客周转量/亿人次公里0.038 354 2810.040 058 929人均GDP/元0.035 676 41人均工业总产值/元0.035 917 506乡镇企业营业收入/亿元0.035 718 0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0.038 820 882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0.034 480 536第一产业贡献/亿元0.038 416 872第二产业贡献/亿元0.036 196 953第三产业贡献/亿元0.040 494 364对外贸易/亿美元0.034 484 764利润和税金总额/亿元0.040 357 296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1)0.050 639 4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0.040 607 542工业总产值/亿元0.037 042 801熵值法的基本原理:设有m个待评方案,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 m×n,对于某项指标xj,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信息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小,熵值也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可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同时也可根据熵的特性,通过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

1.2计算方法与步骤

1) 将原指标做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并平移消除负数,得到标准化指标矩阵:

Xij,(i=1,2,…,n; j=1,2,…,m).

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度占该指标的比重:

pij=Xij∑ni=1Xij, (i=1,2,…,n; j=1,2,…,m).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j=-k∑ni=1pijln(pij),其中,k>0,k=1/ln(n),ej≥0.

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对第j项指标,指标值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作用就越大,熵值就越小,定义差异系数:

gj=1-ejm-Ee,

式中Ee=∑mj=1ej;0≤gi≤1;∑mj=1gj=1.

5)求权值:

wj=gj∑mj=1gj, 1≤j≤m.

6)计算各年度的综合得分:

si=∑mj=1wj·pij, i=1,2,…,n.

1.3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1990~2014年广东统计年鉴及城市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广东政府公报;由于跨度较大,个别年份数据缺少,则通过相邻年份数据按插值计算法取得.

1.4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对广东省1991~2014年4个系统28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广东省各年的综合得分及各项子指标的得分(见表2).由于所选择的系统层所包含的评价指标不对等,故采用求均值的方法计算系统得分.

从表1和表2可看出,1991年至2014年以来广东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91年的0.035 404提升到2014年的0.135 786,23年间增长了3.84倍,年均提高速度为0.273 9;而阶段的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3.65%上升到2014年68%,年均提高了3.168%.

广东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至2004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城镇化综合水平逐渐提高,但增幅缓慢;而城镇化率变化较大,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综合水平;2004年到至今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城镇化综合水平增速明显加快,而城镇化率也相应提高,二者都呈现基本相似的发展趋势.

从城镇化各子系统的权重来看,经济城镇化居首位,得分为0.040 058 92,其次是人口城镇化( 0.034 979 94)和生态城镇化(0.033 732 144),得分都在0.03以上,得分最低是生活城镇化(0.024 861 442);就发展速度而言,1991年至2003年都较平稳地增长,2004年之后,经济城镇化增长最快,而生态城镇化增长速度最小;表明广东城镇化主要表现为经济与人口方面的城镇化.其次是生态城镇化,最后是生活方式城镇化.

表21991—2014年广东省城镇化及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特征

2广东省城镇化影响因子分析

2.1经济城镇化动力分析

由广东省城镇化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变化特征(1991~2014年)(表2)可以看出,广东省经济发展得分逐年提高,由1991年的0.004 423 115增长到2014年的0.091 945 011,增长了20.79倍.增长幅度较大,特别在2005年之后,经济增长幅度更大,与该阶段广东省城镇化总体趋势基本一致,经济城镇化指标得分都在0.034以上,第三产业如社会零售消费品0.040 607 542、第三产业贡献0.040 494 364、货物周转量0.050 639 425等对经济城镇化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贡献0.036 196 953、第一产业的贡献0.038 416 872、人均工业总产值0.035 917 506和乡镇企业营业收入0.035 718 085得分均在0.035之上,对城镇化的影响次之;而对外贸易0.034 484 76和实际利用外资0.034 480 536得分较低,对城镇化的影响正在减弱,说明外资对广东城镇化的推动力正在减弱;而第三产业发展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新兴动力,城镇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场所.

在产业产值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在波动中平稳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9.8∶40.6∶23.6逐步转变成1985年的29.8∶39.8∶30.4,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一三”布局转变为“二三一”布局;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变为5.5∶51.6∶42.9,而到2013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4.9∶47.3∶47.8,第三产业比重近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广东三次产业结构由也原来的“二三一”结构变化为“三二一”结构.由表2可见1991年至2014广东省城镇化率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而在200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50%以上,并持续小幅度增长.其中城镇化变化趋势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尤其与第三产业变化最为相似,当城镇化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时,第三产业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增长态势,当城镇化呈现波动中平稳上升时,第三产业变化也同样如此.

2.2人口城镇化动力分析

广东人口城镇化得分0.034 979 94,排名第二,其中建成区的人口密度0.054 689 482,排在第一位.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为0.031 468 054,旅客周转量得分为0.038 354 281,说明广东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持续走进城镇,省外流动人口推动了广东人口城镇化率快速发展;人口迁移城镇,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还没有真正的转移到第三产业;人口市民化对广东城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建成区人口密度.

1985年至今,广东的城镇化主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乡人口发生逆转,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水平迅速拉开(1985~2000年).这一时期广东人口城镇化率从1984年末的25.71%上升到2000年的5500%,升幅达29.29个百分点.到2000年,广东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8.78个百分点,升幅比全国同期(13.01个百分点,)高16.28个百分点,为历年差距最大的年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流动人口迅速增长,向城镇聚居,2000年广东4 743.23万城镇人口中,跨乡镇的流入人口2 036.17万,占4293%,占全省1990年至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量的47%,其中外省流入广东城镇人口1 145.06万,两者拉动广东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近24个百分点,从而大幅提高了广东人口城镇化率;二是城镇规模扩大,城镇数量急速上升.这一时期广东经历了1984~1986年的“撤社建乡”和1992年至1994年的乡镇“撤、扩、并”两个时期,城镇数量迅速上升,到2000年,全省建制镇达1556个,是1984年的4.9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广东地级市也相应增加,由原来的13个扩展到21个,市区管辖范围也相应扩大.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全省当年城市人口为3 026.37万,占总人口的35.51%.

第二阶段是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01年至今).这一时期,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主要受城镇区域流动人口增加的影响.根据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广东城镇人口中,跨乡跨镇流动人口为2 036.17万和3 372.39万,分别占当年常住人口的23.89%和32.32%.2010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上升的态势.

广东人口城镇化在发展同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随着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失去其主导地位,省外流动人口规模对城镇化的影响越来越弱,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也将放缓.二是市民化进程滞后,流动人口在生产、生活、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方面不能与城镇市民享有同等待遇.2013年人口变动调查数据显示,广东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44.32%,而城镇中15岁以上农业身份人口参加养老、医疗及工伤保险比例分别为68.21%,85.81%和30.64%,有住房(购房、建房、廉租房)人数比例47.04%,远低于当地居民.此外,在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流动人口受到各种条件制约,只能享受“半市民化”待遇,由此可见,广东目前城镇化质量仍然较低,解决好城镇中农民工的市民化待遇问题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影响因子
基于个性化的协同过滤图书推荐算法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对汉译旅游文本的启示
数据挖掘技术在违约金计算中的应用
云雾物理生长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虚拟仿真实验
浅谈网上问卷调查
基于因子分析的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指标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量
“影响因子”是用来赚大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