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更需砥砺前行
2015-10-20陶琳宋军伟
陶琳+宋军伟
如何打好扶贫攻坚战?如何用好建档立卡系统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何落实好驻村扶贫工作?6月17日,当记者把一连串问题抛给辽宁抚顺市扶贫办主任高世海时,他略加思索后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好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抚顺市党政班子共同努力,不仅基本解决了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同时,进一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特别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再次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驻村帮扶促发展
目前,抚顺市共向112个省定贫困村派驻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共有336名驻村扶贫干部走进贫困村对接,为12976户贫困户落实了帮扶责任人。他们将用3年时间,以先进的理念、模式、经验,帮助贫困村搞发展、搞建设。
“驻村扶贫就是要建立起一个精准扶贫的‘管道。”高世海说,以往国家的扶贫开发工作大都是大水漫灌式的,这种输血式的扶贫模式,越来越显现出重点不突出、扶助对象不准确等弊端,不再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的需要。于是,国家、省、市各级党委、政府重新调整扶贫开发工作的措施,变“输血”式的扶贫为“造血”式的扶贫。此次向贫困村派驻驻村扶贫工作队,就是用“精准滴灌”式扶贫取代“大水漫灌”式扶贫的创新尝试,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式,实现扶持对象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精准、扶贫目标精准、扶贫成效精准,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对于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目标,高世海表示,此次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主要是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有效工作,进一步加强贫困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摸清底数,加强对贫困对象的科学管理;进一步为驻点村谋划脱贫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化解贫困村的各种不稳定因素,逐步形成有人干活、有钱干事、有章理事的良好发展格局。
高世海说,驻村扶贫工作队主要承担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因人施策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等任务。工作队要指导驻点村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挂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着力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抓好村级规章制度建设,使村“两委”班子成为村民的主心骨、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核心。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贫困村里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共产党员,把村里的共产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村党组织书记培养成致富标杆,把党支部建成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
高世海特别提到驻村扶贫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全力帮助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他说,工作队要通过用好用足各级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积极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帮助村里找到致富项目,谋划好思路。例如,帮助村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鼓励和吸引农村能人、专业大户以入股、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建设中;创办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达到富村与富民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效应。
结合地区实际,抚顺市已初步制定了全市驻村扶贫的工作规程,制定了市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建贫困村工作标准、市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贫困户工作标准及市驻村扶贫工作手册。高世海表示:“这些规则的制定实施,不仅让驻村扶贫工作走上有章可循的精准扶贫轨道,同时也是考核驻村扶贫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有力依据和参考。”
“扶贫不是简单地帮村里修修路、送点钱,关键是要转变村民的理念,激发全村的内生动力,帮助村民选好致富项目,帮助村里找到适合发展的致富产业。”高世海说。
按照抚顺市驻村工作队帮扶贫困户工作标准要求,经过3年的驻村帮扶,受帮扶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200元以上;人均住房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有方便出行的道路,有安全卫生的饮水,有同网同价的稳定电,有通讯、广播、电视等信息化畅通条件;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考上大、中专(高中)子女不因贫困辍学;家庭主要劳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一至两门致富技能;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就近、及时就医条件,大病有救助;全部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低保户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
移民搬迁拓新境
抚顺市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地处偏僻,缺少适合生产、生活的条件。因此,移民搬迁,将贫困人口搬出深沟远岔就成了抚顺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2011年以来,全市共有948户贫困户实施了移民搬迁,挪出偏僻穷窝,过上了好日子。
那时的农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村与村之间相连的全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稀泥没脚。人要想出门办事,只能在两侧踩硬的小道上行走。“现在路通了,水净了,房子翻新了,环境整洁了。”在红树沟村宽敞明亮的村委会里,村民感慨地说:“以前的农村,几年、十几年都没大的变化,现在可不同, 变化日新月异。”
红树沟村,是移民政策的最大受惠群体,这个当年的穷村如今已经成了令人羡慕的“生态幸福村”。从2004年开始,当地政府在彰桓线公路边建设移民小区。为了鼓励村民们走出深山,政府给了许多优惠政策,像保温板、彩钢瓦、水泥等都免费提供。
6月17日,记者来到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红树沟村。一进村,就被眼前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民居小区吸引了,只见小区巷道规整,绿化、硬化、休闲广场一应俱全。35户原来生活在村沟里的村民走出深沟,开始了在移民小区的幸福生活。走进村民冷守林家的小院,只见院内物品摆放有序,整齐利落,院中小路还进行了硬化处理。冷守林说:“如今国家政策好,我们住进了新房。”谈起生活中的变化,冷守林的爱人笑着说:“那可太多了。交通上,孩子们上学坐车、骑车都方便了。生活上的好处更是比比皆是。过去只能在河里洗澡,现在家家都有太阳能热水器,每天都能冲个热水澡…… ” 冷守林一家朴实的话语也代表了和他们一样的许多移民户的心声。
近年来,抚顺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精心实施移民扶贫,对居住偏远、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实施整村搬迁。在将搬迁户移入新小区过程中,将原旧房全部拆除,新建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健全,住宅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建造,目前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为确保移民户“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抚顺市对缺少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移民户实施培训扶贫,对缺少生产发展资金的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另一方面,帮助移民搬迁户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在红树沟村,移民小区刚刚立项动工,镇扶贫办、农业站在对村资源、环境、土地状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中药材产业和蔬菜产业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为此,村委会和镇扶贫办组织预搬迁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并多次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村委会还提供100多亩土地,免费给移民搬迁户用于发展产业。到目前为止,已迁入的35户居民,家家种植了中药材和蔬菜,户均年收益都在万元以上。
据了解,仅2013年,抚顺市就整合各类资金2320.6万元,新(扩)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移民小区3个,集中安置移民户143户。挪出穷窝的移民户从此过上了生产、生活都大大改善了的幸福新生活。
扶贫开发结硕果
经过全市上下多年的努力,抚顺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扶贫方式实现了“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扶贫重点实现了从扶持温饱型向推动发展型的转变,贫困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贫困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近五年,抚顺市累计投入政府专项扶贫资金1.43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近700个,减少贫困人口29.73万人(次)。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35家,建设省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8个,建设产业扶贫项目129个;扶持贫困村140个,实名制移民扶贫1420户。与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了集扶贫、教育和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教育扶贫试点工作,整合14家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科技培训等多项培训资金,实行集团化实名制培训贫困劳动力29273人(次),培训贫困村两委班子成员597人(次),扶贫对象思富求变的愿望更加迫切,脱贫致富的本领不断提高。全市完成了112个贫困村和9.946万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探索,抚顺市扶贫工作抓住了影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要害,精准发力,一举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高世海坚定地说:“扶贫攻坚拔寨期,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县摘帽、村脱贫、户消号,一同奔小康!”掷地有声的话语留给我们的是满满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