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研究
2015-10-19陆洲
陆洲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是核心。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发展方向,文中以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实例,对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全面对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开发进行研究,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现代学徒制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0-0112-02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oftwa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U Zhou
(Baotou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Baotou 014035, China)
Abstract: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analyzed.
Key words: computer software specialty;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rn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在内涵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其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是核心的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尝试着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方式。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指在分析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相关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环境、发展前景、企业岗位需求等进行科学评估预测,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制定合理的、适应需求的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案来组织课程体系结构,保证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合理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能更大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减少企业的培养成本。
1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开发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课程体系的制约
计算机软件专业发展更新较快,好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本科课程体系的压缩版。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法不合理,实践偏少,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单纯偏重理论的知识,对高职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不高,产生厌学、 畏学的现象。专业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较慢,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受到传统课程知识体系的制约。
1.2 校企双方参与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一般主要是由学校主导的,由于没有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所以只是较浅层次的合作,只是做一些讲座、较短时间的培训实习等,企业没有把企业最新的工作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带学徒式顶岗培训、师资培训等非常好的资源给予学校。这种传统学科体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意义不大。表现为,高职院校缺乏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认识,对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不了解,导致教学活动还是以传统学科知识结构进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和企业需求相适应。
1.3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周期长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专业技术知识更新较快。如果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周期太长,学校教授的内容很难跟上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学知识与技能又跟不上需求。
1.4校企合作没有保障机制
校企双方能否进行长期合作,并从中双方受益,需要具有长期的合作保障机制。如:校企双方的时间、遇到的阻力、资金及其他资源的保障协调机制。如果不能保证长期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都会不够重视,流于形式,缺乏进行合作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2.1 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师资建设问题。师资队伍要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成一个教学团队,并且共同制定、商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及课程开发的计划及方案,充分了解学校和企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同时,教学团队成员还应该具备对计算机软件行业、计算机软件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有预见力,能够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高职院校学生软件开发实操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关系,为计算机软件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持续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学校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比较欠缺,企业专家的实践水平和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对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双方形成优势互补。
2.2 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时代的高速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和细化的计算机软件毕业生。学校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根据软件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要完成广泛的市场需求调研,然后邀请专家论证,最后确立了以Java软件开发为方向,能熟练进行Java Web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测试为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
2.3 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
确立了以Java开发为方向的专业目标,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以下方式:
1) 项目化教学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立每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把企业真实项目或案例引入课程中,进行模块划分,通过一个个模块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来完成整个系列课程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2) 工作室教学模式
挑选部分企业工程师,并培养一部分优秀教师成为技能师傅。通过承接实际项目,挑选学生组建开发团队,成立工作室,真正实现“做中学”。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项目开发和学习的完整性,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这样更能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开发任务。在开发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工,通过沟通和协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拓展学习模式
经历了实际项目的磨合后,如果学生们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极大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就适合也更有可能从事软件开发,在后续的学习中加强引导,学生会很快的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这时要拓展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推荐优秀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如网络资源、优秀案例教程、一些开发好的应用软件等。并不断的与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4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软件和硬件来共同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要开拓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发实践教学教材或任务书、师资质量的提升。
1) 开拓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的开拓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以专业实训室 、名师工作室、实训中心为主,校外以企业实习实训场所、工作场所为主。实习实训基地要有较专业化的计算机配置,安装有主流的专业开发工具,合理的布局,能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教学的展开。尤其要发挥企业的优势,通过与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们的交流学习,通过“传帮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早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 开发实践教学教材或任务书
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提前计划与安排,让学生极早的做好准备。要有实践教学任务书或教材的支撑,让学生提前熟悉实践任务与目标,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实践教学教材或任务书的开发,需要由企业的软件工程师根据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注重实用性和可行性。
3) 师资质量提升
高校的师资以理论擅长,实践较欠缺。可以引进专业技能人才,并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如何提升学校师资质量非常重要,光靠企业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挑选一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教师,定期放入企业中进行学习和锻炼,设立师资提升目标,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的软件工程师团队,并通过“传帮带”来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质量。
3 结束语
软件专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适应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适应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环节。在开发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工作的开展、实践教学的保障等方面,全面与企业合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方霞,刘亚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探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283-284.
[2] 刘浪琴.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4(24):69-70.
[3] 刘合群, 陈小龙.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1,7(32):32-36.
[4] 时武略.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5,18(1):50-51.
[5] 汤丽娟,孙克争. 高职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析[J].福建电脑,2014(1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