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和蛋白S检测在肝硬化疾病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2015-10-19李雅萍
李雅萍
血浆D-二聚体和蛋白S检测在肝硬化疾病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李雅萍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和蛋白S(PS)水平检测在肝硬化疾病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肝硬化患者44例,分为门静脉血栓(PVT)组(21例)和无血栓组(23例);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各组血浆D-D水平,采用ELISA 法测定各组血浆蛋白S水平。结果 血栓组的D-D及PS水平分别与无血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两组的D-D及PS水平呈负相关(r=-0.533,-0.526,P<0.01)。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浆D-D和PS水平可预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为肝硬化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D-二聚体 蛋白S 门静脉血栓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PVT)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PVT的发病率0.6%~5.8%,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1]。 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可加重门静脉高压症,导致静脉曲张、出血、难治性腹水,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2]。门静脉血栓形成若完全栓塞血管,可出现剧烈腹痛、腹胀、血便、休克,脾脏迅速增大和腹水迅速形成[3]。关注PVT的早期发现,可预测门静脉栓塞的发生。作者通过检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D-D)和蛋白S(PS)水平,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患者44例。肝硬化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2006年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4]和 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5]。血栓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43~78岁,平均(56.7±11.2)岁。血栓组中乙型肝炎肝硬化 14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2例。无血栓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41~75岁,平均(55.8±10.7)岁。无血栓组中乙型肝炎肝硬化13例、 酒精性肝硬化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 4例。PVT诊断依据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MSCT)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U)。本组发现PVT患者21例。所有受试对象均排除肝癌、脾脏切除、肝移植、静脉曲张治疗和服用抗凝药物等。两组性别、年龄、病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所有试验对象均禁食12h采集静脉血,加入枸椽酸钠抗凝剂,血与抗凝剂比例9:1,离心速度3000r/min,离心15min,2h内完成测定。D-D、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试剂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的试剂盒。PS测定采用ELISA 法,采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的试剂盒。上腹部MSCT:采用philips brillianc 6 4排螺旋CT扫描仪,平扫后行常规Ⅲ期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碘佛醇(320mg/ml),注射液80~95 ml,注射速度3ml/s。腹部 CDU:所有患者入院 3d内行腹部CDU,患者取平卧位,置CDU探头纵切位于门静脉出肝2cm处测量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于第一肝门处测量门静脉流速,同时测量脾脏厚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结果比较(x±s)
2.2两组D-D和PS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的D-D及PS水平分别为[(2.29±1.17 )、(16.35±3.69)mg/L)],[(0.69±0.53)、(19.27±3.92)mg/L]。血栓组的D-D及PS水平分别与无血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相关性分析 肝硬化两组的D-D及PS水平呈负相关(r=-0.533,-0.526,P<0.01)。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的D-D水平分别与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流速、脾脏厚度及Child-Pugh评分有相关性[(r=0.538,-0.467,0.423,0.537,P<0.01),(r=0.553,-0.479,0.462,0.558,P<0.01)]。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的PS水平分别与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流速、脾脏厚度及Child-Pugh评分有相关性[(r=-0.528,0.449,-0.437,-0.556,P<0.01),(r=-0.536,0.457,-0.483,-0.560,P<0.01)]
3 讨论
据文献报道,血浆D-D水平增高是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的反映,其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6]。D-D阴性可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7]。本资料显示血栓组血浆D-D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0.01)。提示体内出现高凝状态,可能存在血栓的形成,预示发生栓塞性疾病的风险较大。PS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辅因子,可协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抑制组织因子的活性,同时PS可与Zn2+结合,直接抑制X因子的活化,达到抗凝效果。肝病时蛋白C系统的蛋白C和PS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因子被灭活能力减弱。本资料结果提示血栓组的血浆PS水平显著低于无血栓组,低水平的PS水平导致组织因子等被降解能力减弱,抗凝作用降低,凝血活性增强,因此体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增大。Zocco等[8]认为,在超声下门静脉流速<15cm/s是PVT的显著预测因素。其认为血流速度与 PVT有关,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越宽,门静脉流速越慢更容易形成涡流,促使血栓的形成。本资料显示血浆D-D和PS与门静脉血流速度及门静脉主干内径有相关性,提示两标志物与PVT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两标志物与脾脏厚度和Child-Pugh评分亦有相关性,说明其水平可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血栓组PT、APTT和Fib与无血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和PS有更高的灵敏性。综上所述,检测血浆D-D和PS水平可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PVT的发生,及时治疗,防止门静脉栓塞出现;检测两标志物水平还可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提高其诊治水平,延长肝硬化PVT患者的生存期 。
1 姜佳丽,展玉涛,李莉.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血浆 D-D水平及其临床意.实用肝脏病杂.2012,15(1):26~28.
2 陈辉,何创业,韩国宏.肝硬化门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进展.中华消化杂志,2014,3(1):7~10.
3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 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24.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4~166.
5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5(4):324~329.
6 张莉,王龙,杨根妹.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14,34(2),100~104.
7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96.
8 Zocco MA,Di Stastio E,De Cristofaro R,et al.Thrombotic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livers cirrhosis:correlation with MELD scoring system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 development.J Hepatol,2009,51(4):682~689.
712000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