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的非正式学习在高校写作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媒体写作》课程为例
2015-10-18江苏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丁兰华
■江苏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丁兰华
新媒体视域下的非正式学习在高校写作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媒体写作》课程为例
■江苏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丁兰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一种崭新的、灵活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就是非正式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应用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率,因而,任何学校想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都不能忽略非正式学习。笔者所在的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新媒体写作》教学中应用了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意在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非正式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加以阐述、整理、深化,以期对其读者有所启示。
一、非正式学习的内涵
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式学习而言的,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非正式学习 (Informal Learning)的概念,到20世纪晚期非正式学习成为学习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专家和学者对非正式学习的内涵进行了诸多表述,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有共通的地方,简单地说,正式学习是指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有预先规定的学习内容、有明确的学习时间与地点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形式,例如学校的教育、正式的教室培训课程、讲座等。相对而言,非正式学习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的时间、地点或途径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
二、非正式学习的特征
对非正式学习的特征,不少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阐述。
Marsick and Watkins在《工作场所中的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一文中将非正式学习的特征概括为:“经验性的学习、高度情景化、结构松散的,主要由学习者控制的,可能是有目的性的学习,也可能是无目的性的学习。”
Marsick and Volpe在《成人学习理论的新形式: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一文中将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融、互动;受内在心理或外在情境触动而引发;不存在强烈的意识化痕迹;随机而生、随遇而成;对行动与反思的逻辑感应过程;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同时指出,非正式学习具有自发性、无意识、过程隐性化、依赖性强、社会化的特征。
美国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非正式学习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索:格林菲尔德和莱夫 (Greenfield and Lave)、瑞斯内克(Resnick)等,采用二分法,即把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进行对比,从而界定非正式学习的概念;玛斯乔克(Maarschalk)采用三分法,把正式学习、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并列在一起。他们所界定的非正式学习如后表所示。
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非正式学习的特征,笔者对这些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非正式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非正式学习是自然发生的,并且随着学习者知识储备量的增大而不断发展。非正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或培训者支配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自发学习。
第二,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是有特殊性的,可能是在一定环境、一定语境(或者一定境遇)中发生的,可能发生在社会交往中,和家人、朋友的聊天中等,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学习者可能有自己的目的或者兴趣,或者一种潜意识里发生的学习。
第三,非正式学习的发生多数是偶然性的。多数非正式学习的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意的,具有偶然性,如电梯中的观察图片或者视频、休息室里的聊天、电子邮件中传递的消息、计算机旁思维的发散等。
第四,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是基于活动和经验的。由于学习者的活动和经验不同,看待问题或者事物时,观察视角不同,思维高度不同,学习的侧重点也不同。当非正式学习有意或者无意发生时,人们总是更注重自己有经验和实验过的方面,对这些方面的理解也更深刻,所以,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总是基于学习者的活动和经验。
三、非正式学习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新媒体写作》课程中的应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我院文秘、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新媒体写作及其规律的跨学科、宽领域的新兴交叉课程。(3学分,48课时)
2.课程定位:本课程为我校文化创意专业群服务,适用于文秘、编导两个专业,属于人才培养模式里的职业基本技能模块,是写作工具课程,为后续写作类、策划类课程,如《应用文写作》《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传播》等打下基础。
3.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写作的相关概念和现象,掌握新媒体写作区别于传统写作的特有规律。
(2)能力目标:在对新媒体写作熟练认知的基础上,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创新思维,熟练运用新媒体进行写作。
(3)职业目标: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写作职业素养,做遵守网络伦理的高素质新媒体写作者。
(二)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11年,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创学院信息传播与策划专业成立,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专业教学计划在二年级开设了《新媒体写作实务》课程,并且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打造。第一轮课上完,学生反响良好,于是在2012级学生中,继续开设这门课程;2013年,文化管理系的文秘、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基础写作》课更换为《新媒体写作实务》课程。此课程从2011年开设至今,已有三届学生。课程内容较新,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兴趣浓厚;授课地点均安排在机房,理论和实践比例为1∶1,注重学生现场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届学生均建立了写作交流平台——课程写作博客、微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强;考核方式以过程式网络考核为主,客观科学,符合课程特点。
存在问题:
1.教法: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度不够;
2.学法:课程的新媒体特色体现不足;
3.考法:考试使用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不能凸显课程的网络化特色。
(三)《新媒体写作》课程教学中的非正式学习应用
笔者在《新媒体写作》课程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外,主要采用了两种非正式学习方式:
1.第二课堂学习——跟课程相关的学生社团。
笔者指导的学生社团“享创传媒”最初创设的初衷就是与《新媒体写作》课程互为支撑和补充。社团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拍摄制作了学院宣传片、微电影在省里获奖等,在学校形成了较好的影响力,形成了课程指导社团、社团辐射课程的良好互促局面。
(1)课程指导社团:用课程理论指导社团学生进行创作,授课学生大多参加享创传媒社,在社团各类创作中,充分使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创作,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2)社团反哺教学:社团学生创作的优秀剧本、微电影、微信刊等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案例资源;学生通过在社团创作实践,进一步加强和升华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果。
2.师生互动网络平台。
通过建立博客、QQ群、微信群、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让师生自由讨论、分享经验体会,网络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并且成本较小,成为非正式学习的一个较好载体。网络通讯的发达,让师生的交流变得畅通无限。通过网络,以键盘、鼠标、麦克风等方式作为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利于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信息的传送,从而架构起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展示与学习平台。
笔者在《新媒体写作》教学中,成效最显著的是以下两种网络互动方式。
(1)班级写作博客互动
修过《新媒体写作》课的学生均建立了班级写作博客,所有作业均上传到班级写作博客,并互动点评。这样的学习方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只要有网络,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师生都可以发表文章、分享文章并进行讨论,而且,由于博客是对外开放的,交流的对象不限于本班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广泛交流。
(2)师生个人博客、微博互动
除了班级写作博客,笔者还要求每个学生都建立个人博客和微博,师生互相关注和加好友。由于学生博客发表的文章不限于作业,平时学生自己的作品也就可以进行相互切磋了,教师把相关学习资料发表到自己博客上,学生也可以自行阅读学习,这样学习的面就扩大了,不仅限于书本和硬性学习内容。而微博,由于在手机上操作较为方便,通过微博交流,可以更加方便快捷,随时交流课程学习的心得,并分享交流大家的最新文字。
(四)《新媒体写作》课程应用“非正式学习”后的成效
应用“非正式学习”后,该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以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媒体写作技能为根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在教学、学法、考法上都凸显了课程的网络特色。
教法上:“六步网络化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并随时同教师或同学进行网络交流,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新媒体写作理论素养和实际写作水平。
学法上:学生通过课堂听理论、现场写作、课后互动点评等方式不断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考法上:通过过程化、网络化考核能科学客观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对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客观性一致认同。
注:本文为江苏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基金项目“微博、微信视域下的无锡城市文化传播路径探析”(RJ15024)中期成果。
(责任编辑 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