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
2015-10-18李守培郭玉成
李守培,郭玉成
根据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的武术定义,“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传统武术则是武术的一个下位概念,主要是相对于近现代以来被高度西方体育化的以竞技武术为主体内容的现代武术而言的,是指没有或者较少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和体育理念的影响,基本上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为指导而发展的武术[16]。可见,传统武术主要成型于民国以前,其技术体系主要包含套路、格斗、功法三方面内容。
传统武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自民国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一直面临着科学化、现代化的问题。至于如何科学化、现代化,则一直是学界聚讼不已、言人人殊的焦点和难点问题。2011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提出“加强标准化建设”口号,认为“实行标准化建设是武术事业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是武术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实的确如此,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最激烈的竞争就是标准的竞争”[23],标准化在社会各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可谓“得标准者得天下”。以此为背景,从现代标准化学科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武术进行标准化,便正如肖天同志所言,“是大势所趋,是武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3]。
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进行标准化变革,可能会被一些传统武术的“守护者”看成是对传统武术原有结构的破坏,但也是一种“创造性破坏”[19]。这种“创造性破坏”在提炼、保留、传承传统武术精髓的基础上,也许更可为传统武术的大发展赢得契机。换言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传统武术不应被视为仅佩受到保护和展览的“遗产”,而要“让它跟生猛的当代文化去厮混,去摸爬滚打,以获得跟世界并长争高的生命力”,如此便“必须敞开发展的路径,敞开历史的可能,敞开主体的选择”[17]。“标准化”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提升传统武术生命力,赋予传统武术在未来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希望的路径、可能与选择。
1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传统武术中的“传统”二字,虽然有限定时间节点的意味,却并不表示传统武术因其“传统”而一成不变。事实上,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过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27]。”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的流变情况同样如此。
宏观来看,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程度与波及范围基本上是不断加深和持续扩大的,可以划分为3大阶段:第1阶段,从传统武术诞生到拳种流派的初步形成;第2阶段,从拳种流派的初步形成到受到近代文化思潮的强烈影响;第3阶段,从受到近代文化思潮强烈影响至今。
第1阶段经历的时间较长,大致从先秦传统武术诞生到宋代以前。这一阶段的传统武术标准较为简单,但长时间的积累,不论从技法要求、器械形制方面,还是从传承传播的形式、制度方面,均为之后拳种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梁代《马槊谱》的问世便开辟了后世武术以“谱”传播的方式标准[11],为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的稳定传播提供了保障。再如,经过三国、两晋的积累,到南北朝时,矟的标准无论在技艺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已趋向成熟,即“矟已成艺”[25]。当然,受生产力限制,此一阶段整个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还不够成熟,“标准”的传播范围也较为狭窄,大多只存在于技法传授过程中的口耳相传或师徒传承之间。
第2阶段的时间跨度大致为宋元明清时期。从宋代“套子”(套路)和冠以姓氏名称的枪法[25]的出现,到明清时期拳种流派的大量涌现,此一时期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在深入融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武术理论的同时,完成了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局面。各种具体技术的标准不但较为明确,还十分细致。比如在套路方面,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的技术内容组成和要求均十分明确,且在传承、传播的过程中较为固定;在格斗方面,形意拳“硬打硬进无遮拦”,太极拳则“随曲就伸,牵动四两拨千斤”等,不同拳种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击标准;在功法方面,形意拳三体式从头、肩、肘、身到脚、膝、胯、臀,从身体外部的四肢百骸到身体内部的意识思想,均有明确标准,故有“校二十四法”或“内外六合”之说。可以说,两宋以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商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热兵器的逐步盛行等,是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根本原因,此不赘述。也正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致使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深入发展和波及范围基本还是以拳种流派为范畴的,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和家族性特色。
第3阶段开始较晚,主要是指民国以来的近百余年时间。民国以来,传统武术受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日趋强烈,以至其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发展呈现出诸多新气象。比如,传统武术在民国时期开始进入学校,促使其技术体系标准向着更为科学、规范、甚至体育化的方向演进;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推动,使得传统武术的技术标准更为统一,“标准”的波及范围也不仅限于一族一地,而是延伸到全国各地、东南亚诸国、甚至更远;新中国建国后,主要以传统杨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是传统武术标准化的重要成果之一,该“标准”的提炼与推广不仅推动了太极拳和武术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也带动了各式传统太极拳乃至整个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可见,这一阶段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由于较之以前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而表现出较大的不同。未来社会生产力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化也将随之更为深入地发展,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必然要产生新的变化,才能更为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人们的需求,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此处所谈历史沿革中的武术“标准”,尤其前两阶段的武术标准,从标准化学科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事实标准”。因为,所谓“武术标准”,需要“经过专家研发,由武术权威部门如国际武术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公开发布,有正式的文件通知”,而所谓武术的事实标准,则是指“在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在业内约定俗成的标准[9]。”
2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事实标准繁多,是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客观困难
传统武术发展至明、清时期,拳种流派大量形成,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事实标准由此日益繁多起来,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经过清末民初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事实标准的数量之巨则更加难以计数。因为,较宏观地来看,每一种流派即是对传统武术套路、格斗、功法等技术内容体系形成的一种标准;较微观地来看,每一个传统武术习练者,尤其学有所成的习练者,对传统武术技术内容的标准又均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解。据上世纪80年代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显示,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特征的拳种就有129个[8]。不完全符合这些特征的拳种数量之多不可计量。每个拳种又包含了多个流派,如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李式等多个流派,通背拳有五行通背、活叶通背、太极通背、五猴通背、白猿通臂等诸多派别,如此计算下来,传统武术可能有数以千计标准有别的派别。这些派别不仅对于传统武术不同的套路、格斗、功法技术内容标准规定不同,对于同一动作标准的理解往往也差别较大。倘若再考虑到不同习练者传承传统武术技术内容标准的差异性(如尚云祥和薛颠同为形意拳巨擘,但二人对于形意拳动作的理解往往差异较大,由此便形成了不同的技术标准),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内容标准的数量必然是极其巨大而无法计量的。
正因为事实标准繁多,给传统武术的传承、传播带来了诸多困难,民国时期在近代文化思潮的强烈影响下,才一度出现科学化、标准化传统武术的努力。比如,民国初年,马良曾组织民间武术家创编了《中化新武术》;1934年,张之江等人促成了“国术统一委员会”的成立,后更名为中央国术体育研究会。正如张之江所宣称的国术统一之真谛,“国术统一者,统一上下古今于真理之中之谓,非谓欲举某一势某一变,将强天下以从我也[22]”,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进行标准化,并不是要泯灭传统武术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而是要在繁多的事实标准中,提炼、总结出传统武术技术内容的精髓,使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从而更加有益于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传承与传播。这基本也是当前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目的所在。
已有的众多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事实标准,在为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提供素材、基础、甚至导向的同时,事实标准的过于繁多也为标准化过程中的“标准”选择增加了难度。这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因可选择太多而不知选择哪一个好的问题,还有更为深刻的门户之见、利益纠纷掺杂其中。人们往往认为,以一种国家行为展开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活动,如果以某一拳种或流派为重点参照,便有“钦定”之意,从而伴随而来的便是不平衡心理或不和谐声音。事实上,武术整体传播的效果越好,说到底基本上对于每一个拳种流派甚至每一位拳师都是有好处的。标准化本身就是一个有破有立的过程,如何根据武术的国内外传播规律,以标准化学科理论为支撑,以传统武术传播效果最优化为目标,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进行合理、深度地提炼、优化、整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
2.2 模糊性、历史性思维,是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主观阻碍
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是由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的,“由一系列基本观念所规定和制约并被模式化了的思维的整体程式[7]”,反映着思维主体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24],规定着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历史上,传统武术形成了多种典型的思维方式,如模糊性思维、历史性思维、整体性思维、直觉性思维、内倾性思维等,其中对技术体系标准化形成阻碍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模糊性思维和历史性思维。
传统武术的模糊性思维在技术体系上主要体现为,同一个动作往往内涵多种劲力,具有多种应用,如通背拳的中拳仅手部动作便包含了钻、滚、弹、抖、捋、带等多种劲力,在具体应用中可攻、可守、可打、可化,还可于一动之间同时体现出攻、守、打、化多种效果。传统武术技术训练也往往只于起初强调标准,往后对标准则尽量淡化或内化,追求万法归一、一生万法的超拔之境,如此便更展现出技术体系的模糊性。传统武术的历史性思维在技术体系上主要体现为一种“尚古情怀”。比如,传统武术习练者对于所谓古传心法、套路往往情有独钟,对于技法的来源往往极其讲究,对于许多武学大师认定的技法标准往往极力追求原传形态而不敢稍加修改,且以此为荣。
事实上,这种思维习惯在一定意义上,无疑是有助于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发展与繁荣的。比如,模糊性思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武术技法的纵深发展与通神达化;历史性思维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传统武术技法的稳定传承。它们的共同作用也彰显了传统武术技术、文化的个性与特色。但是,个体的理性往往会造成集体的不理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很大范围内扭曲个体认识,从而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发展形成阻碍。比如,由于模糊性思维的扭曲作用,传统武术习练者往往会认为传统武术技术内容本身就是模糊的、无标准可言的,故无法对其进行标准化;由于历史性思维的扭曲作用,传统武术习练者往往会认为传统武术技法是历史的遗存,不可更改。可见,对于传统武术习练者而言,模糊性思维可能引发的对于技法内容的错误认识,以及历史性思维可能引发的因循守旧、复古泥古思想,都会从主观上阻碍当前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变革。
3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对策
3.1 厘清传统武术模糊性、历史性思维与标准化的关系,扫清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主观障碍
传统武术的模糊性思维,主要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内外不分、物我如一的模糊性致思倾向的影响所致。如王阳明坚持,“本体原无内外”(《传习录下》);张载认为,“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正蒙·大心》)。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武术训练不注重标准。事实上,传统武术不但注重标准,而且要求极高,有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说。真正的传统武术训练,大多有入门先站桩的要求,如形意拳甚至明确要求“入门先站三年桩”。站桩就是在强调规矩,是要以此在习武者身上尽快立下本门身形的“标准”,从而为后续训练奠定基础。比如,形意拳有“万法出自三体式”之说,可见三体式桩功所树立的标准对于整个形意拳技术体系的重要意义。
人们往往注意到传统武术技术训练追求神化之功,如形意拳即有明劲、暗劲、化劲的三步进阶,具有内外六合、万法归一的模糊性特色,故以为传统武术无标准可言,甚至是反标准的。其实,传统武术训练从始至终都如拳谚所言,“依规矩,化规矩,不离规矩”,即使进入化劲境界,表面看去自然而然、圆活无滞、形如流水,实际却是“明于术而不拘于术,脱规矩而不违规矩”,也即“有规无须再循规,无意之中自合规”。
上述论证可能有更多针对套路和功法的意味,而就格斗而言,同样如此。在格斗训练中,众所周知的拆招喂招,自然是极其注重标准的。在真打实作中,武术谚语总结的“上乘落,下乘举,前乘冲,跃乘起”、“来得高,往上挑;来的矮,往下斩;不高不矮,左右排拦”、“右来右迎,左来左迎”等,均是对于格斗时技法运用标准的经典提炼。传统武术技击水平进入极高境界,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对系列格斗标准极高明的综合运用而已,也是“无意之中自合规”的。所以,真正的传统武术模糊性思维,不是也不应成为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主观障碍。
传统武术的历史性思维,主要是受中国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尚古、崇古文化传统影响所致。加之传统武术在古代传承具有保密性,学习者往往真心求艺却被拒之门外,或者虽入门墙却难以登堂入室,便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武术的历史性思维倾向。同时,在崇奉“天地君亲师”的伦理传统中,各拳种流派对“尊师重道”四字看得极重,要求侍师如父,如《武术汇宗》所列少林传授门徒条规的第1条即为“尊师重道,孝悌为先”,这更加强化了传统武术的历史性思维。历史性思维的真正意义在于尊重传统、以史为鉴,而绝不是要求人们唯传统适从,甚至复古泥古、丧失怀疑批判的精神。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予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可见,中国文化传统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文化尊重历史,是以史为鉴;推陈出新,才有其数千年的不断绵延。这是历史性思维的真正作用所在。传统武术同样如此。至于个别传统武术习练者形成的所谓历史性思维,表现出复古泥古的倾向,忽视了人的主体性,显然是对历史性思维的误解与扭曲。
事实上,传统武术几千年来的不断发展,其技术体系标准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很大程度上正是受传统武术历史性思维的作用所致。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历史性思维与传统武术标准化不但不相悖,而且对于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故,传统武术的历史性思维,不是也不应成为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主观障碍。
3.2 从综合标准化视角,运用模块组合原理,构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
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进行标准化,是一件极有难度的事情。因为,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内涵广博,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标准化,或者按照某些受众的意愿进行标准化,均极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甚至还有可能将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分割得支离破碎,最终沦为传统武术异化的渊薮。
基于这种考虑,以标准化学科理论为支撑,本研究选择从综合标准化的视角切入,运用模块组合原理,构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所谓综合标准化,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遵循系统分析方法开展的标准化[13],与以零星、分散、孤立地制定标准为特征的传统标准化相比较,具有显著不同。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庞大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视作一个有机系统,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标准化,构建相对完整地成套地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为了让这个体系更具敏感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可将该体系再细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标准化模块。考虑到传统武术有一些几乎可以通行于各拳种流派的基础技术(基本动作),而各拳种流派则主要包含套路、格斗、功法3种类型内容,所以可建构两大类模块,即基础技术通用模块和主要拳种类型模块。对于“主要拳种”的界定,将在后面进行。主要拳种类型模块的建构,各主要拳种可分别进行。各主要拳种类型模块又可再细分为各主要拳种套路模块、格斗模块、功法模块。根据所含具体内容的不同,套路模块还可再分为徒手套路模块、器械套路模块;格斗模块还可再分为徒手格斗模块、器械格斗模块;功法模块还可再分为训练功法模块、养生功法模块。这样,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便成为一个可由不同模块在不同组合方式下生发出不同功能,从而可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高效能标准化技术体系。很显然,这个标准化技术体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灵活性、目的性、成套性等特点,且可操作性较强。以下将对构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相关思考作具体阐述。
3.2.1 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构建中技术选取的辩证思考
1.舍弃与拥有的辩证关系
舍弃与拥有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舍弃并不一定意味着失去,它还是另一层面上更为广阔的拥有。舍弃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选择”与“拥有”的智慧。只有学会舍弃,敢于舍弃,才能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更值得的地方,从而真正实现拥有,实现更为辉煌的拥有——拥有自身最需要的、最核心的内容。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成功走出本土、风靡世界的过程,是最为典型的例证。对于原有技术的合理舍弃,让它们拥有了极具标志性的、更为典型的技法与文化特色,拥有了全世界更多人群、更多国度的喜爱。一定意义上,这正展现了老子的智慧: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中国传统武术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也需要深刻洞悉舍弃与拥有的辩证关系。从“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和“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历经数千载的持续叠加,传统武术由单薄而渐至厚重、甚至庞杂,实在负累地太多,以至于在鱼龙混杂中,传统武术的精髓逐渐被隐没,传统武术的光华渐趋被遮蔽,最终只剩下说不清道不明的“博大精深”四字供后人凭吊、慰藉。所以,构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需要“从庞大与复杂中走出[18]”,学会舍弃、敢于舍弃、精于舍弃,在舍弃中选择,于舍弃中提炼、打磨,“还原武术精华,凝聚武术元典文化[14]”。惟其如此,传统武术才能卸掉超重的负载,以核心内涵锐利前行;传统武术的精髓才能真正更为简易地被受众所认识与拥有,传统武术也才能切实拥有更多受众,进而获得足堪与当代世界主流文化形态并长争高的强劲生命力。
2.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
类似于舍弃和拥有的辩证关系,简化与丰富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意义上,表面的简化,有助于实现真正的丰富;表面的丰富,实际上则是单一的。以传统的形意拳训练现象为例,老武术家若真想成就一个徒弟,往往会让其在长时间内只是站桩,甚至有“站桩三年”的说法,这是因为“万法不离三体式”,当在以三体式为代表的桩功训练上真正有所得后,对于五行、十二形等技法的练习将一通百通。然而,若只是为了应付学生,师傅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桩功、五行拳、十二形、杂势捶、安身炮等诸多内容一股脑地塞给学生,这样表面上学生于短时间内学了大量技法,但限于精力,实际上却没有学会任何一个技法,或者说没有一个技法是真正精通的。很多传统武术大师均有自己的成名技法,如郭云深的崩拳、刘奇兰的龙形、宋世荣的燕形等。他们深通以简驭繁的道理,日夜研习适合自己的技法,并赖以成名,在其他技法上则一通百通,真正以“简化”为途径实现了“丰富”。
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认识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对于纷繁驳杂的传统武术技法进行简化,从中抽绎、提炼出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内容,建立标准模块,构建标准体系。惟其如此,繁忙的现代人才能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简驭繁、由约入博,最大限度地、最为深入地进入色彩斑斓的传统武术世界。否则,面对浩瀚广博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他们必然会望洋兴叹、陷入茫然。同时,简化、统一、选优、协调是标准化的基本原理[20]。“简化”原指保证一定时期内适应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减少品种、型号、规格,并使之形成系列的原理[4]。本研究对于传统武术技术体系进行的所谓“简化”,实际上内蕴着“统一”、“选优”和“协调”的意涵,是在统一、选优和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化。这种简化,是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之“常”的探寻与把握,是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核心内容的回归,有益于学习者知常执常,通常达变,进而走向丰富。
3.2.2 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构建目标与技术选取依据
1.传统武术主要文化内涵的全息映照
传统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氤氲中生成,其技术内容不仅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自成体系,具有不可归约为外来体育的独特意涵。比如,从宏观的层面来看,传统武术不仅融摄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医学、兵学、美学等的重要内容与理念,而且,将其具体化,以“武”的独特方式进行实践和展现,成为许许多多中国人须臾不可离身的生活方式;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如传统武术套路起点与终点重合的演练习惯,传统武术对桩功的重视,太极拳以慢打快的理念,形意拳五行生克的变化,八卦掌绕圆走圈的方式等,均映现着中国人独特的伦理观念、哲学思想、生命追求。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西方文化的强势干预,正日益消解着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体系和文化内涵,致使原本博大深邃的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国内外传播过程中经常只剩下一些泯灭文化立场,丧失价值判断,甚至毫无意义的干瘪形式,成为一种典型的“空壳艺术”[21],存在被严重边缘化的文化危机。
鉴于此,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其浑厚的文化内涵为支撑,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尊,“走‘文化回归’之路[10]”,展现其浓郁的中国特色。换言之,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下的一种独立的、特殊的文化形态,与西方体育文化迥然不同。构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需要有‘全球视野’,但绝不能因此失去自身‘华彩乐章’的文化传统[26]”,否则必将造成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文化真空与价值失重,而且,文化才是传统武术技术的真正生命力所在,没有浑厚文化支撑的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就没有“传下去”的真正必要。所以,有效构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首先需要认真研究传统武术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然后,以此为参照,遵循舍弃与拥有、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在庞大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中,进行标准化技术体系内容的择取,力争所择取的技术内容可以成为传统武术主要文化内涵的全息映照。这样就可以通过“标准”的形式,把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主要文化内涵与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下来。如此,对于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传承与传播,几乎就是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延续与弘扬,无疑是极其有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推广的。
2.传统武术主要拳种流派的典型反映
构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在考虑全息映照传统武术主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对于传统武术主要拳种流派的典型反映。当然,在有些情况下,透过两种视角择取的技术内容有可能是重叠的,但其作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构建目标与技术选取依据,却有必要在此给予专门指出并做适当阐释。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人体验宇宙与人生奥秘的实践功夫,在不同的人群那里表现为不同的实践方式,因而形成诸多拳种流派。尽管这些拳种流派对于武术终极境界的探寻有着殊途同归的效用,但不同的拳种流派作为不同的实践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武术之道的多元理解,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显现、文化的凝成。所以,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构建,对于传统武术的主要拳种流派必须有典型反映。所谓“典型反映”,主要是指对于某一拳种流派的呈现,不是将其所有内容一一展示,而是从舍弃与拥有、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出发,对其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标志性技术,也即典型技术,加以“完善后呈现”。所谓“完善后呈现”,则牵涉到拳种与流派的关系。由于作为传统武术主要技术类型的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一般均有多种流派,按照舍弃与拥有、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对于同一拳种(同一技术类型)下的相似技术,如形意拳不同流派的劈拳,可根据一定的方式方法,做“统一化”处理。所谓“统一化”,就是实现一致性,目的是建立共同遵守的秩序。这是由标准化基本原理中的“统一”原理所决定的。所谓“统一”,是指对具有等效功能的标准化对象(物质的、文字的),或其技术要素(如尺寸、参数),进行合理归并、精选,使之达到通用互换或成为共同遵循依据的原理[4]。可见,统一是有条件的,必须遵守适时、适度、等效和先进的原则。总之,构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需要处理好拳种与流派的关系,以拳种这一技术类型的主要划分标志为单位,对主要拳种流派进行典型反映。
3.2.3 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具体建构思路
1.选取架构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主要拳种
从舍弃与拥有、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角度考虑,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构建,需要舍弃一部分内容,对原有技术体系做适当简化,才能让受众真正拥有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技术,并以此为底蕴,实现技术拥有的真正丰富。考虑到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构建目标与技术选取依据,需要实现对传统武术主要文化内涵的全息映照,与主要拳种流派的典型反映。所以,构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首先,需要谨慎选取可以架构这一标准化技术体系的主要拳种。需要指明,本研究所谈“主要拳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常见拳种”,而是在标准化技术体系容量内,从文化承载、技术类型、地域分布3方面,对中国传统武术所有拳种做出综合考量后的择取结果。当然,“主要拳种”的择取结果可能与“常见拳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重合的,但从理论依据上却是有极大区别的。
首先,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容量,是指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所含纳的传统武术技术内容数量。按照标准化的“简化”原理,这一容量在符合“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构建目标与技术选取依据”要求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压缩、简化。这样才更方便该体系的国内外传播与发展。
其次,应从文化承载的角度,尽量使所选拳种技术内容实现对传统武术主要文化内涵的全息映照。比如,假设传统武术的主要文化内涵为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内容,则所选对应拳种可为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第三,从技术类型的角度确定对应拳种。技术类型有不同划分方式,如有长拳、短打之别,“工、行、醉、绵、劲、别”[1]之分等,可具体商讨选定一种划分方式,按此方式确定相应代表性拳种。
第四,在按技术类型确定代表性拳种时,应进一步适度考虑拳种地域分布的问题。从标准化“协调”原理的角度出发,尽量使所选拳种的主要发生、传承地域遍布我国东南西北中各主要方位。由于拳种的生成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如此择取出的代表性拳种便蕴含着中国各大方位的地域文化,符合“尽量使所选拳种技术内容实现对传统武术主要文化内涵的全息映照”的目标与要求。
最后,需要以标准化“简化”、“统一”、“选优”、“协调”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综合考虑上述四方面因素,确定出架构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主要拳种。
2.搭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基础技术通用模块
中国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文化形成的,尽管拳种众多,各拳种的滋生环境稍有不同,但从整体上来看,各拳种间基本有一些共通的基础技术。比如,由于击裆会一击致命,传统武术各拳种均极为重视击裆,也就极为重视防击裆,因而形成弓、马、仆、虚等系列特征[6]。可以说,弓、马、仆、虚等步法在绝大多数拳种中几乎都有呈现,因而是传统武术的基础技术。还有一些折叠旋转动作,基本的腿部、腰部、手眼、冲拳训练,拳、掌、钩、爪训练[2]等,也几乎存在于各拳种之中。这些均是搭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基础技术通用模块的重要素材。
基础技术通用模块主要以热身训练为主。通过练习该模块,达到热身的目的,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为后续类型模块训练奠定基础。之所以称为“基础技术通用模块”,强调“基础”与“通用”,是基于建立安全标准的极端重要性,将训练过程中学习者的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对待,“以学习者为中心”[29],搭建具有综合性、均衡性[28]、普适性、全面性、简洁性、特色性、成套性特征的技术模块。所谓综合性,是指模块内容来自所选主要拳种中的各个拳种,而非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拳种。所谓均衡性,是指模块来自所选各主要拳种的内容数量基本是均等的,而非绝大多数内容皆来自主要拳种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拳种。所谓普适性,是指对于非残疾的普通学习者而言,模块内容的适用年龄范围较广,这就要求模块内容必须是一些比较基础、简单、实用的动作。所谓全面性,是指模块内容的锻炼效果需是全面的,可以有效锻炼到全身各部位。所谓简洁性,是指模块内容在达到综合性、均衡性、普适性、全面性要求的前提下,技术内容数量越少越好。所谓特色性,是指模块内容均应是来自各主要拳种的武术技法,具有武术特色,而不可将其他体育项目的热身方法混杂其中。所谓成套性,是指模块不同内容之间的连接要顺畅,内容难度不要出现大的跳跃,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武术套路特色。如此形成的基础技术通用模块,必然可以作为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基础内容,有效对接各主要拳种的各种类型模块。
3.从功法、套路、格斗三方面,分别建构各主要拳种类型模块
对于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类型模块的建构,各主要拳种需分别进行。这是因为每一个拳种就是传统武术一种相对独立的技术类型,而各技术类型(拳种)下的内容则基本是自成体系的。同时,各拳种主要由功法、套路、格斗三方面内容构成,所以对于各主要拳种类型模块的建构,需分别从功法模块、套路模块、格斗模块三方面进行。功法、套路、格斗具体又可分为训练功法和养生功法、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徒手格斗和器械格斗,所以各主要拳种类型模块均包含6种具体类型模块:训练功法模块、养生功法模块、徒手套路模块、器械套路模块、徒手格斗模块、器械格斗模块。如此,整个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类型模块,就是由各主要拳种的6种具体类型模块共同构成的。比如,假设所选主要拳种为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3种,则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类型模块,将由这3个拳种的各自6种共18种具体类型模块构成(图1)。
图1 本研究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类型模块示意图Figure 1.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ical System Type Module of Traditional Wushu
各主要拳种的6种具体类型模块内容选取,需要参照舍弃与拥有、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以简化、统一、选优、协调的标准化基本原理为指导。这其中较难处理的是拳种和流派的关系,如形意拳不同流派间相似技法的处理问题。对于此,本研究首先主张,技法选取务必尽量精简,只选择一些最基本、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最终由这些内容组合形成的模块也“应在综合考虑练习需要、运动量、练习强度等因素后,以尽量简洁为宜”[15]。其次,在同一拳种下不同流派中选取的相似技法需进行统一化处理,如形意拳河北派和山西派的劈拳较为相似,可参考图文并茂的权威古谱,对其统一练习标准。第三,对于在同一拳种下不同流派中选取的一流派有而其他流派无的独特技法,予以保留。如此组合形成的模块则是以拳种为单位进行的,对各流派特色也有适当呈现。当然,以相关技法组合形成的模块,尤其套路模块,需要适当考虑美观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所谓科学性,一方面是指构成模块的每一个武术技法的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另一方面是指整个模块的编排是科学合理的。
就功法模块而言,之所以将其分为训练功法模块和养生功法模块,是从功法的练习目的角度考虑的。整体上来看,功法练习无非有两种目的:一是主要用于增强武术技法训练效果,提高攻防能力,如排打功、金钟罩功[12]、三体式桩功等;二是主要用于增强体质,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如吐纳、导引、浑圆桩等。以第一种目的为主的功法构成的模块,统称为训练功法模块;以第二种目的为主的功法构成的模块,统称为养生功法模块。
就套路模块而言,从徒手和器械的角度进行分类,分别构建徒手套路模块和器械套路模块,其中,器械套路模块的构建,需要考虑各主要拳种器械选择的问题。本研究认为每个拳种可根据拳种特色只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器械,但不同拳种之间的器械选择应相互均衡,尽量使整个传统武术套路标准化体系涉及器械较为全面。比如,假设所选主要拳种为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种,则三者的器械套路模块所选器械可分别为太极剑、形意枪、八卦刀,这样不仅照顾到拳种的技术、文化特点(如形意拳有化枪为拳之说),也考虑到不同拳种之间器械选择的均衡性,使器械套路模块涉及器械较为全面。
就格斗模块而言,与套路模块对应,从徒手和器械的角度,分为徒手格斗模块和器械格斗模块,分别对徒手套路模块和器械套路模块内容做拆招练习,并使练习动作尽量贯穿起来,以方便受众学习。尽管每一技法均有多种格斗用法,却没有一一拆尽的必要。从舍弃与拥有、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每一技法只需展示其最为经典的格斗用法即可。当学习者将这些经典格斗用法学习纯熟之后,自然会相互贯通,生出更多变化。
4.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通用模块与类型模块组合运用方法
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是一个由不同模块组合形成的模块体系,“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5]”。同时,由于每一模块均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具有特定目标和特定功能的、相对完整的有机整体,所以,对于模块的组合运用便有多种方法,而非“一刀切”式的必须全部一起运用。试图运用“一刀切”的方法去发展是注定要失败的[30]。本研究以模块为单位建构的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通过模块组合方式的变化,使得标准化体系充分体现出整体性、动态性、灵活性、目的性、成套性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不同的模块组合运用方式,可使标准化体系展现出不同的功能,从而适用于不同的受众群体。
基础技术通用模块强调“基础”和“通用”,着眼于建立安全标准的重要性,以热身训练为主,可有效对接各主要拳种的各种类型模块。所以,原则上讲,基础技术通用模块理应存在于各种模块组合方式之中,为各种类型模块的练习奠定基础。所谓“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通用模块与类型模块组合运用方法”,其实主要取决于各种类型模块组合方式的变化上,这种组合方式的变化,可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比如,主要以养生为需求的人群,可以主要从各养生功法模块中进行选取,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爱好,选取一种、几种或全部。主要以套路演练为需求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爱好,从各种套路模块中选择某一种或某几种徒手套路模块或器械套路模块。徒手套路模块与器械套路模块可单独选择也可混合选择。同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相应训练功法模块,提高套路模块的演练效果,或者适当选择养生功法模块,实现练养结合。主要以格斗为需求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对格斗风格的偏好,选择相应格斗模块,同时,选择对应的训练功法模块加强效果。当然也可再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养生功法模块,实现练养结合;或者选择相应套路模块,进一步加深对格斗模块的理解。若时间充足、个人喜好,也可将所有模块全部学完,这样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武术。
以对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相关模块的学习为基础,根据需求,受众可将已学内容与民间传统武术流派对接,选择某一拳种流派进行深入研习,从而更为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该拳种流派。由此看来,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建构,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更为清晰、简便、有效、标准的传统武术学习模式,这一模式是自洽的,可自成体系,同时,还可与民间传统武术有效对接,助推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因而,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4 结语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一种“默契天道的路径和悦智悦神的方法,从根本上堵住了人们通过锻炼后落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可能[17]”,与外来体育文化有着本质不同。本研究对于传统武术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建构,正是希望可以通过“标准”的形式把传统武术的诸多优秀特质固定下来,以最为简便、直接、清晰的方式呈现给世界,使中国传统武术在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中,获得与世界并长争高的勃然生机。
[1]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46.
[2]蔡龙云.武术运动基本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1.
[3]曹彧.体育强国建设呼唤民族体育崛起[N].中国体育报,2011-04-07(7).
[4]常捷,何逵.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30.
[5]陈蓓.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96-100.
[6]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2):16-20.
[7]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周序.
[8]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47.
[9]郭玉成.武术标准化研究的概念、方法和体系——基于标准化学科视域的基础理论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1):65-71.
[10]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51-57.
[11]郭志禹.地域经典武术文字符号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3):339-344.
[12]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14.
[13]李春田.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
[14]李翠霞,赵岷.加与减: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另类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1):96-101.
[15]李守培,郭玉成,张勇.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3):65-71.
[16]李守培,郭玉成.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1):35-40.
[17]刘东.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3,116.
[18]石华毕.“标准化”视域下竞技武术散打技术发展窘境与改革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7):64-68.
[19](美)泰勒·考恩.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20]王敏华,周玲玲,陶靖轩.标准化教程[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34.
[21]王岳川.中国文化结构与艺术精神境界[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1):3.
[22]尹洪兰.民国期间的国术统一运动[J].体育学刊,2013,20(3):117-120.
[23]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8-119.
[24]周伟良.近代武术史中思维方式的嬗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4):26.
[25]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6,51.
[26]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1):59-78.
[27]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8.
[28]BARBARA L M H,GEORGE S.School health and safety:Standards for dance education and da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J].J Physical Edu,Rec Dance,2005,76(4):20-25.
[29]DIANNE C.JONES.A Message from NASPE Coaching Structures:Domain 1:Philosophy and Ethics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port Coaches[J].Strategies:A J Physical Sport Edu,2004,17(4):23-24.
[30]RICHARD K S.A message from NASPE Sport Structures:Domain 5: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port Coaches[J].Strategies:A J Physical Sport Edu,2005,18(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