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叶甫盖尼·奥涅金》来分析多余人

2015-10-17黄少飞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

黄少飞

摘 要:《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由普希金于1823—1830年间创作的诗体长篇小说。这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普希金通过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写出了俄国当时一代贵族青年所共有的思想与性格特征,可以说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始祖。

关键词:多余人;人文主义

一、什么是“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条件优越,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形象并不仅仅在俄国文学中才有,当时欧洲文学中那些“世纪病”患者形象,美国二十世纪文学中“迷惘一代”的形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人”形象。都是他们自己时代和环境的多余人。

二、奥涅金的个性

作为一部诗体小说,《奥涅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成功,奥涅金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可以一展作为的地方,因此终日游荡,寻事,成为一个“多余的人”。他因现实的无聊而无聊.然而又无力改变现实和自己的命运,因而“多余”。他的遭遇,实际是他那一时代俄國贵族青年之命运的缩影。奥涅金的形象,似乎含有普希金很多的同情.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游手好闲、游戏爱情的花花公子,但在将他与所谓的“进步”青年连斯基作比较时,作者却流露出了自己的偏爱。连斯基从德国留学归来,生活认真、忠于爱情.但这样的青年实际上是思想的懒惰者,现实中的一切似乎都不会对他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产生任何影响.这是一个时代的庸人;而奥涅金的“多余”,恰在于他因失望现实而仿惶,而绝望,他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抗议,而他的个性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代表当时社会进步力量的十二月党人.出身贵族阶层的十二月党人,大多有过奥涅金式的绝望和求索。只不过,普希金来不及、也不可能在小说中完成奥涅金性格的充分发展。在奥涅金之后,俄国文学中又相继出现了毕巧林(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罗亭(屠格涅夫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等一批“多余的人”的形象。而奥涅金则是这一独特的人物画廊中的第一个。

三、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来源

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世界文学的多余人中是塑造的最为深刻而完美的一个。由于多余人形象所具有的人类共性,它的影响也就超越了时空,正因如此,奥涅金这个外国文学中的人物至今仍然具有启迪意义,并打动读者的原因。

多余人奥涅金这个形象有其文学发展史上的来源。文艺复兴以后,世界文学开始强调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但丁、拉伯雷、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作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使人和人性成为文学的主题。普希金继承和发扬了世界文学中的这一伟大的人文主义传统,并且在前辈打下的基础上再作发展。他在多余人形象的塑造上更加深入而且具体地探索和表现了人性,揭示出人性固有的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尤其可贵的是,普希金还对奥涅金身上许多个人主义的东西提出批判,暗示出一种超越自我以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从而继承和发扬了世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的积极的内核。

四、多余人产生的历史根源

19世纪的俄国是欧洲最反动、最腐朽、最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封建主义处在缓慢、停滞甚至倒退的历史流程中,农奴制400年前在欧洲发达国家就已取消,而俄国到19世纪60年代才不得不宣布废除。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 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什么好处。但俄国资本主义却迅猛发展起来。19世纪前期,俄国还是个农奴制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受到严重束缚,资产阶级不可能形成一支反封建的生力军,非常软弱。这时俄国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最落后的农奴制,另一个是最软弱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反封建本是他早期的历史使命,而俄国的资产阶级远没有西欧资产阶级早期反封建的革命气派和独立精神,直到19世纪后期也没有显露出这一特点。这样,俄国反对封建农奴制的常备军 是农民和平民,还有一个特殊的阶层,这就是贵族知识分子。他们中的极少数的优秀人物顺乎民意地主动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列宁称1825--1861年为贵族知识分子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贵族青年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脱离人民,这是由他们的贵族阶级本性决定的。十二月党人和非十二月党人的贵族青年都有这个特征。但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又不尽一致。其中觉醒了的一部分先进分子走上了十二月党人的道路,决心用暴力改变俄国现状,而大多数庸俗的贵族青年却仍然在上流社会里鬼混。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既不能像十二月党人那样立志改革,奋起战斗,也不像一般贵族青年那样自甘堕落。他们有良好的教养,聪明的头脑。他们想有所作为,却又脱离人民,找不到出路,而且也没有必要的毅力和能力,结果是一事无成。奥涅金、毕巧林、罗亭等就是从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的多余人 形象。多余人 形象从诞生到淡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他们为推翻沙皇的专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却无法阻止历史走向另一个专制,他们既是一群可歌的人,又是一群可悲的人。

因此,俄国文学中多余人 形象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既是19世纪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沙皇专制统治和政治高压的必然结果。多余人 形象既是俄国新旧文化撞击交融的产物,又是当时充满矛盾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既然是从俄国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的弄潮儿 ,又是俄国作家精神上的派生子 。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多余人 的形象在俄国文学中构成一个系列,从这个系列可以清晰地看到俄国贵族革命性消亡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智量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阅读普希金/刘文飞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

[3]百度文库 多余人.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作为“人文主义正义”的性别正义 *——评苏珊·奥金的《正义、性别与家庭》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浅析亨利·摩尔雕塑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