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2015-10-17魏晶晶
摘 要:2015年是明代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10周年,600多年前的壮举直到今天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促成了这次意义重大的远航活动呢?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政治层面的,即通过获得诸藩国的拥护来稳固明成祖的帝位,保证朝贡秩序的有条不紊,继续推进海禁政策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从而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政治因素
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成为有明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之举,其影响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令人惊叹不已。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长达28年的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和非洲的东海岸,当时的印度洋海面上一度呈现出“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壮阔景象。应当注意的是,郑和所出使的西洋与今天的西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区域,它是指古代相对于中国位置而言的西方大洋,以“苏门答剌国”(今苏门答腊萨马朗加)为“西洋总路头”,即以今天的马六甲海峡西口为界,其以西的广大水域就是西洋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均在北印度洋海域活动,前三次最远到达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从第四次开始,航线逐渐延伸,到达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那么当时郑和为什么要出使西洋呢?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为主,经济目的为辅,完全由统治者操纵的一次出海远洋活动,具体说来,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外展示明朝国力的强盛,营造“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宏伟场面,从而确保其宗主国的地位。四年的“靖难之役”使得江山易主,新皇帝朱棣通过非常手段取得皇位,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对外宣称自己王朝天子的身份,他亟需得到各个藩国的认同和拥护,以保证自己皇位的稳固,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通过派人出使西洋“宣天子诏”来表示明朝新皇帝的友好,以赏赐大量财货的方式显示自己的诚意。另,与南亚、东南亚各个国家的贸易都秉承“厚往而薄来”的贸易方针,将“赏赐”形式的商品与“贡品”形式的商品作交换,或高价收进海外的藩货低价出售随带的瓷器、丝绸,通过这种赔钱的买卖满足各藩国的胃口,以此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明朝的“示强”还体现在出行船队的规模上,据史料记载“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郑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都是率领几万人、几百只船组成的庞大船队,部分船舶体积较大,种类齐全,大、中、小型的船舶数量搭配合理,如此宏大的规模充分显示了明朝国力的强盛。强大的实力使得各藩国臣服于天子的统治,而雄厚的财力又吸引着各国君主的眼球,此后他们不断派遣使者来到中国,明朝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再次确立。
第二,消除贸易障碍,保证朝贡路途的畅通。这一目的与明朝确立宗主国地位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实现有赖于朝贡路途的畅通,而当时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局势较为混乱,朝贡道路上障碍重重,矛盾错综复杂。当时,中国与爪哇和安南的关系均十分紧张,尤其与安南的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永乐初年,安南进犯广西和云南等地,“威迫各处土官,趋走执役,发兵搜捕夷民,致一概掠走”,此外,海上的反明势力犹存,流亡海上的犯法之徒成为强盗,既抢劫过往商旅,又劫持西洋诸国来华使节。南亚与东南亚各个国家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彼此纷争不断,在此情况下,诸国或不来朝贡,或中途遭劫持,为杜绝这种现象,肃清海上的破坏势力,消除朝贡障碍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从郑和船队的人员配备即可显现出来。郑和的船队配备有很强的武力,一方面能够加强威慑力,打击海盗势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发挥宗主国的协调作用,协助藩国平定内部叛乱或解决外部冲突。史料中明确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威慑之”,可见,为了维护天子的威严,船队可以不惜使用武力,其目的就是消除贸易障碍,保障朝贡路途的畅通。
第三,继续推行海禁政策。明代建国之初就积极地推行海禁政策。洪武年间,为了肃清海上的反明势力,稳定新政权的统治,明太祖陆续撤掉了泉州、明州等处的市舶司,严厉管制海外贸易,除了与少数几个海外国家维持着朝贡贸易外,私人的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此后又多次颁布“片板不得入海”的法令。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皇帝一方面严禁民间渔船入海,另一方面又组织郑和出使西洋,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将制海权牢牢紧握在自己手中,其颁布的招诱海外流民的诏令就是明证,“凡藩国之人,即各还本土,欲来朝者,当加赐赍遣还。中国之人逃匿在彼者,咸赦前过,俾复本业,永为良民,若仍恃险远,执迷不悛,则命将发兵,悉行剿戮,悔将无及”。郑和带领浩浩荡荡的船队出使西洋,既是为了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担当了海上巡警的角色。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即为上述三个方面,另,学术界也有很多其他看法,如寻找建文帝,为皇家搜寻海外珍宝,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国文化等,但笔者认为那些是郑和下西洋的附带内容,其主要目的还是政治层面的,即寻求诸藩国的拥护以稳固帝位,保证朝贡秩序的有条不紊,推行海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基于这样的政治诉求,国家耗费了巨大的财力来维持如此浩大的工程,甚至一度导致国库空虚,被视为弊政而遭到废除,气势恢宏的航海活动就此陷入了沉寂。
作者简介:魏晶晶(1989-),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