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美丽乡村为抓手努力推动农村环境整体提升
2015-10-16张猛
张猛
敦化市坚持以创建美丽乡村为抓手,深入实施“示范引领、村村提升”工程,持续开展了两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打造1个国家级美丽乡村、3个国家级生态镇,34个省级示范村和10个州级魅力乡村。全市农村逐步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总目标,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1.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敦化市举全市之力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农村环境整治问题,连续四年召开环境整治大会,进行部署动员,形成了高度共识。围绕“打造全省美丽乡村敦化样板”这一目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1年列支500万元、2012年列支2000万元、2013年列支2500万元、2014年列支2000万元,接连开展了两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明确到2016年,全力打造10个特色乡(镇)、35个美丽乡村、100个标兵村、10000个美丽庭院、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18个新农村建设特色区片的总体目标。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召开农村春季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大会和美化绿化现场会,明确在财政列支1000万元新农村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再设立环境整治专项资金400万元和绿化美化专项资金100万元,并要求各乡镇投入不低于20万元,重点抓好“五治、三清、两化”三项工程,并在农村范围内全面实行“绿化三包”,确保树活、花开、果熟,进一步提升农村绿化率。
2.以点连线,抓片带面,全力推动农村环境整体提升
敦化市采取有重点,分区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是抓样板建设。在全市选择35个基础好、有特色、布局合理、辐射带动性强的中心村,作为优先整治对象,从资金和项目上倾斜,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梯次推进,向新型农村社区方向发展,逐步打造成省内一流的美丽乡村样板;二是抓沿线打造。围绕公铁沿线、旅游热线等主要线路,把中心村合理串联起来,突出抓好中心村之间的环境整治,保证沿线村屯无落差,形成了201国道南线21个村屯联结的“生态旅游线”、302国道9个村屯联结的“特色产业线”、敦青线14个村屯联结的“民俗文化线”这三条美丽乡村示范带;三是抓连片推进。遵循“宜改则改、宜合则合、宜迁则迁”原则,把18个村屯集中、农民集中居住地作为连片推进的重点,科学确定村庄布局、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统筹起来抓基础、抓产业、抓特色,充分展示乡村特色、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做到“一片一品、整片一致”;四是抓整体提升。以各乡镇总规和村屯建设规划为蓝本,全面实施道路建设、农房改造、村屯绿化美化、垃圾污水处理等9大工程。通过持续整治,全市303个行政村全部达标,已建成60个先进村、50个模范村和2500户美丽庭院,实现了“村村有提升、家家有变化”的明显成效。
3.建章立制,强化监管,推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开展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关键。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新农办牵头的联合督查组,实行“市级班子包片、副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的工作机制。通过每周一次通报,每月组织一次现场办公,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调度和秋季游走验收等措施,形成了“集中领导、分级包保、一抓到底”的工作局面;二是狠抓常态管理。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废弃物污染物管理办法和各行政村村规民约,对各类垃圾采取“户定点、村集中、乡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进行全面收集处理。重点乡镇均组建执法大队,实行“门前三包”,配备保洁员688名、各类垃圾车800辆、垃圾点8000多个,基本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加强生态治理。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改革,整合环保、林业、水利、农业、公安等多个部门职能,专门成立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办公室。与此同时,从治根治本出发,加快实施农村“煤改电、柴改电”示范工程,积极发展废弃木耳段、秸秆等生物垃圾发电产业,促进农村生态在更深层次上得到改善。
4.多方发力,齐抓共建,为农村环境整治提供有效保障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采取“向上争取、财政投入、部门帮扶、农民自筹、社会捐助”的办法,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0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9亿元,并确定今后每年财政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二是实行政策奖补。结合中央和省州各项惠农政策,专门出台农村环境整治奖补办法,重奖业绩突出的乡镇、部门、企业及个人,对做出重大贡献的授予“新农村建设功臣”称号;三是调动农民参与。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注重在农闲时间集中宣传、学习交流和典型引路,用足用活农村“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四是抓好帮扶共建。实行市级领导、市直部门和重点企业定点帮扶制度,选派76个部门一把手到薄弱村任“第一书记”,定期通报帮扶情况,督促完成帮扶任务,表彰优秀单位,切实形成帮扶建设,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我们将继续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创建天蓝,水清,村庄洁净的农村生活环境,为建设具有敦化特色的美丽乡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