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美而深邃,人格的塑造

2015-10-16刘津

大学生 2015年19期
关键词:夏瑜法拉奇奥威尔

刘津

一个人一生中会接触很多书,但真正能给你持久的心灵震撼并使你迫切地试图与他人分享的并不容易挑选。以下所列的书籍,是我阅读过的,兼具优美的文笔与深邃思想的作品。它们的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但抱持着同样的对自由和自我超越的信仰。对作为大学教师的我而言,人格塑造的价值远高于具体技能的传授,因此,这也是我向大家推荐它们的初衷。

这其中,茨威格的书让你深刻地理解狭隘的民族主义会给人类带来何其可怕的灾难;奥威尔的书准确地预测了极权主义对人类生活的全面管制;福柯的书让你看到一个离经叛道者的不羁灵魂;夏瑜的书让你体悟处于黑暗地下的矿工的精神求索;库菲的书从亲历者的角度讲述阿富汗的一切。法拉奇的书告诉你,什么样的男人值得去爱。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舒昌善 孙龙生 刘春华 戴奎生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作品完成距茨威格1944年于巴西自尽仅隔两年,它是茨威格“出于绝望”而写作的历史,记叙了这位蜚声国际、经久不衰的作家一生所经历的时代跌宕和精神痛苦。在茨威格看来,以往历史有节制地分配给不同世代的不幸——饥馑、杀戮、战争、流亡,都在他的一生中纷至沓来,从自在逍遥的战前生活,到满目疮痍的战后复苏,从繁荣期充分的个人自由,到战争中最大的不自由。几十年的家国动荡,使他青年时所亲历的、繁荣和平的艺术之国所具有的富庶和生机消耗殆尽。如同背负着民族苦难的犹太人先祖一样,他为自己民族在二次大战中的不幸哀号,这个失落了故土的族群,一代代四处漂泊,唯一的愿望就是不再流浪,在和平安稳的土地上生息,然而,即使这样简单的要求,也在一次次的迫害和驱逐中化为乌有。

没有故乡的犹太人在与世界各地的其他族群融汇的过程中,滋养了一种超越国家意识的世界主义情怀,他们看到国界事实上成为阻隔不同民族交流的铁丝网,在这道屏障之外,仇恨和误解在不断滋生,民族主义的狭隘视野成为战争和暴虐的温床,它培植着种种的不信任,而使各民族的彼此善待举步维艰。在目睹整个欧洲愚蠢放纵着希特勒的野心,从而遭受空前劫难的过程中,茨威格看到了个人权利和种族平等前所未有的沦陷。不愿忍受自己一生对于人性和欧洲精神统一的热望落空,茨威格选择主动终结生命,与战争的炼狱作别。

《一九八四》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董乐山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奥威尔在1948年写作《一九八四》之前是一个贫病交加、没有多大名气的作家,《一九八四》虽在他患肺病去世前出版,但它随后引起的轰动已经不能为这位作家所知了。对奥威尔的一种习惯误解以为,《一九八四》是一本反苏的作品,实际上,他是一位反对极权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在他看来,只有彻底清算了极权主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胜利。

奥威尔出生于英国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供职于印度的英国殖民地政府的下级官员,无力供养儿子回国进贵族子弟学校读书。奥威尔靠成绩优异,才免费进入了一所二流寄宿学校,随后,又因成绩优异获得奖学金,进入伊顿公学。然而他在那里既遭受校长的歧视,又与贵族子弟格格不入。毕业后,他一无上层关系,二无家庭经济支援,上不起大学,只好远走缅甸,为帝国警察效力。这些经历给予他的贫困体验和失败感,在奥威尔心中滋生了强烈的对权威的憎恨。

奥威尔写作《一九八四》的灵感来自他参加西班牙内战以及与各种变种的社会主义者的接触,当时,他目睹真话被封杀,真相经过严密的改写程序之后,在世界上销声匿迹了。

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揭露,向世人敲响警钟,让人们看到它的危害性。为了表达这种可怕前景的迫在眉睫,他把“四八”颠倒成了“八四”就有了《一九八四》这个书名。

《福柯的生死爱欲》

作者:(美)詹姆斯?米勒

译者:高毅

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1984年6月25日,被视为法国国宝的福柯与世长辞,当时,他几乎是天下最闻名的知识分子。

福柯1960年代以《疯癫与文明》成名,该书中,它针对不同社会对待疯子的方式,指出现代社会那些看似人道的手段实际上是阴险狡诈的社会管制新形式。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分析了现代监狱,他狂放不羁的观点震动了人们:监狱制度注入了更多善意、更多尊重、更多人道,实际上是个圈套:正因为它成功柔化了体罚的外观,使其变得不再严酷,现代监狱才体现了一种谦和的、基本上无痛苦的强制,而这正是现代世界最典型的强制。

福柯的声望在他死后一直呈上升趋势,用一位专家的话来说,现在他在学术界拥有一种几乎无人可以匹敌的地位。研究精神病学、犯罪和惩罚、性生活和家庭的历史学家,如不参考他的著作简直寸步难行。

《黑暗的声音》

作者:夏瑜

出版:新星出版社

前南周记者、现在身为职业作家的夏瑜,所有的作品都无法绕开那段矿工的记忆。也许那已是20多年前的往事,但它不断在他的心灵深处浮现、翻滚、发酵和淬炼,成为永远无法抹去的创痛和症结。那段记忆炙烤和塑造着他,使他的精神生活总是负重前行。

人的一生中,反复咀嚼的往往只是那几个碎片,然而它们却构成了生命的骨架和基调。有些岁月平静无澜,有些岁月却刻骨铭心;有些岁月了无痕迹,有些岁月却足以脱胎换骨。

夏瑜的每本书都情不自禁地追溯过去的困苦和绝望,而每一次的追述又各自不同。对他来说,写作是正视过往和自我的必由之途,也是赋予自我生命以价值和尊严的合理选择。写作被用以对抗虚无、落寂和罪恶感,同时,对一个不适应社交之芜杂的人来说,写作是不必会面的大胆敞开,它使人获得直面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勇猛和力量。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

作者:(阿富汗)法齐亚?库菲

译者:章忠建

出版:中信出版社

法齐亚?库菲出生于阿富汗的一个政治世家,3岁时在政府工作的父亲被反苏的游击队所杀,此后颠沛流离,历经游击队统治和塔利班统治时期,最终在美国击退塔利班后竞选成为国会女议员和副议长。

法齐亚给女儿的信件,既是出于担忧自己作为阿富汗极少数的女政治家可能面临的杀身之祸而预先写下的遗书,也是她个人的自传。这个在战乱中长大的女子,九死一生,历经丧父、兄长被杀、母亲去世、丈夫病死等厄运而意志弥坚。她继承了父亲的政治家血脉,立志要为国家的民主自由、女性的权利、教育的普及而奋斗。

在法齐亚看来,9?11之后,美国军队进入阿富汗,驱逐了塔利班,将阿富汗从残酷、愚昧的塔利班“中世纪”统治下解救了出来。然后,美国军队的撤出,给阿富汗留下了隐忧,塔利班的势力并未彻底清除,阿富汗依旧面临着国内势力内讧和塔利班回潮的威胁。她认为,美国的撤军是置阿富汗人福祉于不顾,必然给这个国家留下诸多后遗症。

在一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家,法齐亚是在开明的母亲的支持下读完高中的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幸运的女性,而她那只与她共度了4年短暂婚姻生活、最终死于在牢狱中染上的肺结核的丈夫,则给予她超脱世俗眼光的支持与爱。丈夫去世后,她将所有的精力倾注于抚养女儿和政治事业。就任议员之后,她多次险遭炸弹刺杀。她在性别歧视、政治敌视的腥风血雨中铤而走险,随时准备像曾担任国会议员的父亲那样死去。她那永不妥协的气度震撼人心。

《男人》

作者:(意)奥里娅娜?法拉奇

译者:毛喻原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这是一本以法拉奇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希腊英雄阿莱克斯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如法拉奇在书中所说:“这是一个单打独斗、孤身搏击、遭迫害、受欺凌、不被人们理解的英雄的故事。”

书的主人公阿莱克斯是一个失败的男人,他因刺杀希腊军政府首脑失败被捕,并经受了6年酷刑,出狱后一度在希腊家喻户晓。他在接受采访时,与比他大7岁的法拉奇一见钟情,且以异乎寻常的激情,获得了后者的挚爱。

从出狱到被暗杀的3年中,阿莱克斯极其痛苦,作为一个执着地与独裁政府作对、将揭露政治的丑恶作为终身目标的人,阿莱克斯孤军奋战。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阿莱克斯一直将精力投注在揭露独裁政府之后的“民主政府”的虚伪性,他多方面搜集情报以证实现任政府不过是独裁政府的另一个面具而已,两者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掌握的揭露高级官员不堪历史的资料最终使他直接遭受了人为车祸的杀害。

阿莱克斯有永不妥协、殊死抗争的品性。法拉奇常常面临这样的诘问:既然每一次的革命,诞生的都是一个帝国,都是以一种新的滥用权力代替一种旧的滥用权力;既然总是有一种特权代替另一种特权,只不过更完善而已,那么,你为什么要受苦受难,还要坚持斗争?阿莱克斯回答:“如果一个男人是一个男子汉,而不是羊群中的一只绵羊,那你就有一种要去搏斗的求生本能,即使你知道他的搏斗是徒劳的,即使你明白他将以失败告终,也在所不惜。”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夏瑜法拉奇奥威尔
政治、经济及大众娱乐三重视角下的夏瑜之死及其思想意义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最后的日子
场面虽小,亦有乾坤
——作为教学资源的《药》中的场面描写管窥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娱乐至死
“比较”引我们走近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