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营造基于CPTED理念的健康建筑外环境*

2015-10-15王科奇王嘉仪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犯罪者犯罪行为人居

王科奇 王嘉仪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安全性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1954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把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安全需求包括防卫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灾害安全等几方面.健康的人居环境包含诸多需求和要素,如舒适、归属感、便利性、节能和环保等,但安全性是健康的人居环境其他体现因素的前提.因此,安全需求是人居环境设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健康的人居环境设计除了要保证正常的使用需求外,还需要特别关注安全性,要力争保障人的安全需求.

遮风雨、避寒暑、防伤害,是建筑的最原始诉求之一.原初的防伤害主要是防止动物侵袭、自然灾害等,随着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今的建筑以及环境除了要防止动物侵袭和自然灾害,还要防止人对人的伤害.鉴于此,如何防止和减少不法分子的侵害,即实现“防卫安全”,成为保障安全性得以实现的重要内容,安全需求中的防卫安全成为实现健康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

防卫安全设计是创造人对环境安全需求的必要手段,是包括建筑外环境设计在内的人居环境设计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对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来说,防卫安全强调借助于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增加潜在犯罪者实施犯罪的难度,限制和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增大发现和阻止犯罪的可能性,减小潜在犯罪者实施犯罪的机会,进而加大潜在犯罪受害者的安全保障.即实现“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英文简称“CPTED”,这是建筑学、犯罪学、环境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发达国家对“CPTED”的研究较为深入,已应用到人居环境环境设计和公共安全管理实践.国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通过环境的有效设计可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1 健康的建筑外环境应是一种可防卫空间

建筑外环境是犯罪发生的载体和条件,犯罪现象与建筑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建筑外环境是预防犯罪的有力手段.1972年美国建筑师奥斯卡·纽曼在《可防卫空间》[1]中提出“防卫安全设计”的概念.健康的建筑外环境必须是一种可防卫空间,随着物质空间环境在犯罪事件中负面影响的日益凸现,健康建筑外环境的安全属性逐步引起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规划、建筑、景观等物质要素的有效设计,通过加强自然监视、创造领域感、营造积极活动空间、实现接近控制、塑造独特建筑形象等方式,借助于对外环境要素的区位感、距离感、领域性、可见性、通行性、吸引力、凝聚力、掌控力等物理和心理特征的改善和控制,改善建筑外环境中容易实施犯罪的空间盲区、时间盲区、社会盲区、心理盲区,使犯罪目标不容易被接近和侵害,犯罪过程容易被发现,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实施后不方便逃跑,由此来使犯罪行为实施的难度加大,风险加大,借口减小,最终达到增加环境安全性的目的.以上这些安全性策略和基点,应作为健康人居环境设计的指导思想.

2 CPTED理论的核心思想

CPTED是英文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简写,该理论提出了自然监视(Natural surveillance)、接近控制(Access control)、领域强化(Territorial reinforcement)、形象营造(Image building)、设施维护(Facilities maintenance)、活动支持(activities support)等若干策略.其中,自然监视策略的目的是实现对特定空间内的活动最大化视线覆盖,及时发现各种异常行为,进而使空间内活动的居民获得更大的安全感;接近控制策略主要是对接近潜在犯罪目标进入犯罪场所的各种途径加以控制,以增加实施犯罪的风险,从而减少犯罪;领域强化策略主要是强化空间领域感和所有性,减少外来人员的擅自闯入;至于形象营造、设施维护、活动支持策略,主要是立足于增加环境活力和人气,避免环境出现“破窗”现象.当然,各策略之间并非绝对独立,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交集和共通(见图1).

CPTED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使潜在的犯罪者感知到机会的减少和风险的增加.CPTED理论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犯罪的发生并不是罪犯一时简单的冲动,他们在做出选择时要通过感知特定情境的风险,然后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图1 相互交织的CPTED策略

3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健康建筑外部环境营造的经验

健康的建筑外部环境是一个具有安全感的可防卫空间,可以减少人们的恐惧感,增加居民的自然监视.自然监视与防卫安全设计密切相关.西方国家现有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那些有足够自然监视的区域,或者靠近居民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或者有组织的功能区域,如管理办公室或销售亭或摊点,是相对安全的地方.例如,简·雅各布斯在其论著中指出:“一条经常被使用的街道应是一条安全的街道,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是不安全的”[2].同时,大量研究表明,潜在犯罪者避免在利用较好的居民环境中实施犯罪,因为他们的犯罪行为可能会很容易地发现[3-5].积极的生活环境是发展社区邻里纽带关系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可以增加潜在罪犯的挫折感,因为这种积极的生活环境增加了邻里和睦,强化了对犯罪的非正式监视.反过来,邻居之间的联系和非正式的监视,与社区的力量和较低的犯罪率密切相关[6].

另外,植物的大小、密度、种类、形式也是创造健康的建筑外部环境的重要内容.在一项公共住房的研究中发现,居民认为建筑周边的植被越多,对犯罪的恐惧越少.住在建筑场地有更多的树木和草坪的居民与生活在相对贫瘠环境中的居民相比,有更大的安全感[7].一项报道称:附近树木和自然景观好的公共住房的侵入性犯罪和暴力犯罪的发生率比没有树木和自然景观的少了25%[8],这也从侧面说明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不容忽视.

4 基于CPTED理念的健康建筑外环境营造的策略

为创造健康建筑外环境,从CPTED理念出发,要以潜在犯罪者的理性选择为依据.实施犯罪与否,是潜在犯罪者经过对情境要素的理性分析,经过收益(Revenue)权衡后做出的决策.即权衡实施犯罪行为成功的“获得”(Reward),实施犯罪行为的“投入”(Effort)以及实施犯罪行为失败的“风险”(Risk).当犯罪主体认为实施犯罪的获得大于投入和风险,即“Rev=R-(E+R)>0”时,就容易使潜在犯罪者做出实施犯罪的决策.因此,理性的罪犯者往往会选择一个空间的领域性较弱的地方,社会组织和社区参与较弱的地方,而避免在监视和干预可能性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较强的区位实施犯罪.

基于上述原因,健康的建筑外环境设计需要有意识地增强空间的标识性以强化领域性,以利于人们形成对环境认同感、领域感.通过标识性的设置,告诉人们即将进入到私密空间,限制犯罪(潜在)主体通行性.加强对犯罪目标领域性的控制,主要是控制领域的边界、入口和感知范围.例如,为强化建筑外环境的标识性和领域性,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在空间入口处设立醒目的标识物,如大门、牌楼、构架等,强化空间的领域性,能为空间使用者建立一种保卫自己领域的责任感(见图2);

(2)结合建筑构件,景观节点、设施小品、大众艺术、雕塑和标语来做标记等方式来增强空间的标识性,强化空间的领域感;

(3)创造不同的空间感受来增强空间的标识性,如运用不同材质或不同颜色来凸显空间的差异,在夜间可以针对不同空间设计不同的照明强度等;

图2 入口处设置的醒目标识

(4)阻拦无关人员进入,用物理方法禁止或延迟犯罪(潜在)主体进入或接近,设置影响通行速度的障碍,加强道路照明和邻里监视等措施和方法;

(5)在特定区域周围设置植物、围栏、墙体,或采用特殊的标识来阻碍擅入者、闲逛者和酗酒者;

(6)控制道路及交叉口的形式和数量,控制道路宽度,合理设置道路级别和路网密度,明确空间标示性;

(7)控制空间规模大小以加强人员交往,避免过大或者过小的社区或空间区位,强化空间的层次性.

5 结语

随着城市中高楼大厦的出现,传统街区及近人尺度的建筑形态逐渐消失.由于居民间的交往较少,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故难以形成融洽的邻里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冷漠,城市治安死角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充分发挥建筑外环境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可以消除某些诱发犯罪的因素,减少不良的建筑外环境带来的暴力和犯罪行为的出现;减少建筑外环境中的消极空间,创造积极的“人性空间”和“可防卫空间”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互助合作,改善邻里关系,增加邻居对陌生人的自然监督,营造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强人们的安全感;能有效改善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质量,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

[1]Oscar Newman.Defensible Space:Creating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M].The Macmillan Publishing,1972:264.

[2][加]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5.

[3]Macdonald,J.E.,and R.Gifford.Territorial Cues and Defensible Space Theory:The Burglar’s Point of View[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89(9):193-205.

[4]Merry,S.E.Defensible Space Undefended[J].Urban Affairs Quarterly,1981(16):397-422.

[5]Rhodes,W.M.,and C.Conley.Crime and Mobility:An Empirical Study.In:P.J.Brantingham,and P.L.Brantingham(eds.)[M].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Sage,Beverly Hills,CA,1981:167-188.

[6]Taylor,R.B.Human Territorial Functioning:An Empirical,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 and Small Group Territorial Cognitions,Behaviors,and Consequences[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Y,1988.

[7]Kuo,F.E.,M.Bacaicoa,and W.C.Sullivan.1998.Transforming Inner-City Landscapes:Trees,Sense of Safety,and Preferenc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8(30):28-59.

[8]Kuo,F.E.,and W.C.Sullivan..Aggression and Violence in the Inner City:Effects of Environment Via Mental Fatigu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1,33(4):543-571.

猜你喜欢

犯罪者犯罪行为人居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利用“短信嗅探”技术实施网络侵财犯罪行为的定性研究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英性犯罪者出狱住旅馆引担忧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论故意伤害罪入罪标准
《解救吾先生》 2015年9月30日
诱惑侦查合法性之认定及此措施下毒品犯罪行为的界定
信贷市场职务犯罪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及其对策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