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的研究
2015-10-15杨德全李勇华许代福李杏英
杨 勤,杨德全,李勇华,许代福,李杏英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的研究
杨 勤,杨德全,李勇华,许代福,李杏英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目的 评价学生标准化病人(SSP)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校中医学专业2012级学生为研究对象,1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理论教学结合SSP教学的方法,对照组采用理论教学加病案讨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的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实验组学生普遍认为该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中医临床技能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可增强学习兴趣。结论 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中运用SSP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学生标准化病人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系统培训后,能发挥病人、教师和评估者3种功能的专业人员[1]。SP能有效训练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但培训周期长、费用高等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SP在医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P)是由SP延伸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进行各项基本临床实践技能和多种临床综合能力的训练、指导,其培训时间短、费用少,较好地弥补了SP的不足[2-3]。笔者初步尝试将SSP引入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并评价分析其应用效果,现介绍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2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1班55人作为实验组,2班52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生源、年龄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总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教材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1版)。授课章节为适合SSP教学的咳嗽、胃痛、黄疸、水肿等。研究方案中的所有教学工作由同一教师承担。对照组采用理论教学加病案讨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理论教学结合SSP教学的方法。
1.2.1 SSP招募 在我校2011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中选取5~8名为SSP志愿者,他们需要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表演能力[4]。
1.2.2 SSP培训 因为SSP本身为高年级医学生,中医及西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归纳复习即可。每位SSP接受1~2种疾病的培训任务。培训教师将编写好的剧本分发给指定的SSP,SSP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并牢记剧本内容。随后,培训教师扮演SP作为演示,让SSP反复模拟练习,使SSP熟练掌握所要扮演病种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1.2.3 SSP教学 共20学时。首先教师简单讲授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将实验组分为6个小组,每组8~9人,每组配备1 名SSP。各组学生对SSP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对于舌诊、脉诊和SSP无法模拟的阳性体征,通过舌像模型、脉象仪、幻灯片等形式进行补充。四诊资料采集完整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综合分析病情,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等内容。训练结束后,SSP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意见反馈,指出学生在四诊资料采集、辨证论治以及与病人沟通等方面的不当之处,使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1.2.4 考核 课程结束后,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对两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评价,以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观评价指标。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程度,总分为100分;实践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四诊操作、辨证论治能力,总分为100分,其中四诊操作能力占50分,辨证能力和处方用药能力分别占20分,沟通能力占10分。调查问卷由教师向实验组学生统一发放,无记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内科学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内科学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中医内科学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人数 理论考试成绩实验组对照组P 55 52-77.24±1.73 75.69±2.31 <0.05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四诊操作能力 辨证能力 处方用药能力 沟通能力40.75±3.12 34.48±2.78 <0.01 17.68±5.02 16.19±3.15 <0.05 15.39±1.85 13.98±1.27 <0.05 8.63±0.44 6.57±0.65 <0.05
2.2 实验组学生对SSP教学方法的评价(见表2)
表2 实验组学生对SSP教学方法的评价
3 讨论
高职高专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临床能力。但以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吻合度差,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更加剧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了学生临床技能明显缺乏。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教学资源格外紧缺,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供需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少,即使安排见习,也因为病人维权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多持拒绝接受实践练习的态度。医学生实际接触病人练习临床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同时也难以培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实习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不会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治疗效果差,或者出现无法与病人正常交流、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局面。
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笔者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引入了较新的SSP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普遍认为SSP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中医临床操作能力,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SSP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
与此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应用SSP存在缺陷。SSP本身为正常人,不能逼真模拟所有阳性体征,如舌象、脉象等,与临床真实情况尚有差距;教学任务重,容易造成SSP疲劳,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培训的病种有限,且表现的症状、体征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忽视临床疾病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运用SSP教学后,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既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中医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我们将继续探索SSP在中医学临床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为进一步在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推广做准备。
[1]Boulet J R,McKinley D W,Whelan G P,et al.Quality assurance methods for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s[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3,8(1):27-47.
[2]Ellen Strober Escovitz.Using Senior students as clinical skills teaching assistants[J].Academic Medicine,1990,65(12):733-734.
[3]Harris I B,Miller W J.Feedback in an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by medical students serving as patients,examination by medical students serving as patients,examiners,and teachers[J].Acad Med,1990,65(7):433-434.
[4]万进军,吴世成.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标准化病人应用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9):2149-2150.
G526.5
B
1671-1246(2015)10-0097-02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改项目(2011XJ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