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电视专题节目的求新之变
2015-10-14穆宏毅
穆宏毅
摘 要:电视专题节目在新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在整个电视媒体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其创新也是争夺观众和市场的关键因素,只要做好电视专题节目的创新问题,那么就会让电视媒体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专题节目的前期采访问题就是创新的引领,只有把采访工作做到观众的心坎上,才会赢得观众、赢得市场。
关键词:专题节目;新闻采访;创新竞争
在媒体形态和信息资源眼花缭乱的今天,电视媒体收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过去一家独大的情形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变则活、不变则死似乎成为了未来电视节目的宿命。从现今媒体领域来看,网络新媒体形态正在不断蚕食着广播电视的领地,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尽管摆在广播电视面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是。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仍然存在巨大的容量和空间,如何做好专题节目的采访不仅仅是节目形态的表现问题,而是要积极参与到竞争、创新当中去,因此,广播电视部门的新闻采编人员,一定要有市场竞争的紧迫感,同时要不断创新采访形式,从而以独特的风格、新颖的模式、精良的制作赢得观众。
1 专题节目采访构思策划面临的问题
1: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各家媒体都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大的突破,各家网站都在开辟新颖的栏目,其采访形式也发生着改变,他们几乎不受过多约束地进行着新闻的参访和构思策划,用更加新颖的表现手段去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广播电视长期作为党和政府口舌,承担着舆论引导的责任,引起其表现形态转换的空间不是很大,因此创新的难度也很大。
2:过去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栏目对象化、频道专业化、节目精品化”的定位下,曾经涌现出了大量的深受欢迎的精品节目,但是,作为新闻专业人员要看到广播电视节目不变化的症节所在,尤其是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构思策划中的种种遗憾和缺陷。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它的类型化有时会处于一种听命于市场的自发茫然的状态中。类型化有的变成千人一面的模式化、程式化,选择题材的雷同性、节目形态的套路陈旧,缺乏创作的新意。
3:节目的采编人员由于长期的采访习惯,几乎缺少了新颖的采访和创作思想。节目的主持人也日渐缺乏创新思维,大部分节目成了一成不变的老旧模式,更有一些采访人员受当初新闻理论的影响,“闭门造车”就成了家常便饭,带给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或许是短暂而虚假的繁荣。
4:电视专题节目的定位决定节目的表现形态和表现手法,尤其是地方台,这样的问题非常严重,有的为争夺市场,完全迎合了采访对象的需要,被采访对象的需要牵引着,最终成为经济利益的获利者和广告的推手。我们就以央视《焦点访谈》来说,尽管大众的关注和期待很多,但是仅以笔者的观点来看,这档节目也存在很多定位模糊的问题。
2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专题节目要寻求质的改变
电视专题节目一直被社会效益所制约,导致了节目的江华和呆板,而实际上,新媒体竞争的环境下,节目的呈现能不能满足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兴趣只是一个方面的考量,而一档好的节目一定要符合满足社会效益的需要,更要满足广大观众的收视需要。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要真正去实现就需要电视节目的采编人员从一开始就要结合政治、经济、人性、审美等诸多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结合新媒体时代新闻专题节目的形态去加以深化和创新,强化电视节目的大众性意识,多深入到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去挖掘有引领意义的题材,在采访的手段上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1,专题节目内容为王,过去在主流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占据着垄断的地位的日子已经不在,况且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查、把关和监控,这必然会让节目的灵活表现受到限制。就新媒体而言,其自由度和个人化色彩更重,主流化和权威性显得颇有不足。从这一方面来看,电视专题节目要向新媒体学习,在不断提高电视内容的主流化和权威性的基础上。要探索灵活的采访形式。我们从《新闻三十分》的专题板块去看,很多节目具有强大的前瞻和引领行,并且在采访中更加亲近基层和百姓,大量鲜活的新闻事实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到国家的政策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更加重视事实的故事化,是本来看似呆板的事实,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新闻事实的故事化,政策解读的故事化让百姓在观看有趣味的新闻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声音。
2,专题节目的直播要看齐新媒体。与新媒体相比,电视的弱势在于互动性、参与性不够,电视专题节目的采访要实现直播肯定有很多要破解的难题,但电视专题节目要实现进行时的姿态与生活同步,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新闻采访人才,如果电视媒体拥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那么就能使专题节目更加有吸引力和欣赏力,同时能够提高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以声像文字全息的优势充分张扬直播的魅力。2015年7月31日,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申办城市确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采用了大型直播节目,这一专题节目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各地人民期待的情形通过电视屏幕传递给观众,不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而且也让全国的观众看到了举办城市的风采。节目前方记者通过实地采访,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祖国的变化和强大。
3,从质量和品质来看,电视专题节目则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观众人群。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人文中国》、《大国崛起》、《故乡》等,以其深厚的底蕴、恢宏的气势、浓丽的色彩、丰富的内涵、精湛的制作,成为了电视专题节目的精品力作,让电视荧屏鲜亮的风景更加绚丽。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瞄准新闻前沿,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大制作,打造荧屏精品,是电视专题节目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3 从创新传播形态入手打造专题节目
“找到来自基层群众的声音,还要用他们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是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金钥匙。”这是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记者崔永元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新闻专题创新的根本,他们采用全国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的模式。过去,主流媒体制作的节目总是正襟危坐,严肃严谨,给人造成一种不亲民、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观众对那种被传播、被教育的方式也不买账,长此以往就会丢失‘阵地、丧失话语权。所以新闻专题采访中,急着要转换一下思路,把听众当成朋友,用老百姓爱听的表述方式为其提供所需的新闻信息服务,传达主流价值观。
“接地气并不等于接戾气,一些群众对于转型期国家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也有不理解和怨气,容易使节目跑偏。为了防止这一偏差的出现,我们必须做好平衡、疏导和引领的工作。”张立新对此颇有感触。
传播学有一种“议程设置”的理论,就是大众传媒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可以为人们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哪些能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设置一个富有正能量的话题,正是广播电视节目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责任。2013年国庆节央视推出的街头访问《说爱国,让你想起什么》,就在节日期间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说到创作缘起,主创人员曾经说:“谈国家、说爱国,应是主流媒体日常瞄准的话题,我们的探索是让老百姓参与,他们眼里的爱国行动是什么,结果反响强烈。”
总之,电视专题节目的采访决定节目的质量和观众的认可度,当今时代,专题节目的采编人员要打破常规,结合新媒体发展优势,借鉴有益的创作方式,让电视专题节目更能体现其应有的新闻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羽君:《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
[3]张莉、张君昌:《中国电视十佳新闻栏目》,新华出版社。2013年
[4]蔡帼芬:《明星主持与名牌节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