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策略研究

2015-10-14陈秋静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开发路径旅游扶贫贫困地区

陈秋静

摘 要: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辐射效应、丰厚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但是在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民不能公平分享旅游开发的成果;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对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够。因此提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路径

基金项目:西昌学院资助科研项目(编号:XS1201);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编号:13SB0251)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然而民族贫困地区往往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这些地区旅游业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凉山彝族自治州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旅游扶贫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区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比较效益分析

(一)旅游扶贫经济效益更高,有助于民族贫困地区实现从输血经济到造血经济的转变。

从旅游业发展角度来看,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蕴涵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民族贫困地区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相对于工农业投资数额多、市场风险大来说,旅游扶贫投入则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和投入产出比,具有很好的经济回报。因影片《芙蓉镇》而一炮走红的湘西永顺县,原是一个典型“老、少,边、穷”的山区农业县。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漂流旅游资源和土家族少数民族风情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其开发的猛洞河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不二门公园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等等。旅游业的兴起使这些原本是需要国家拿钱出来帮助的村、县反过来向国家缴纳税金,不但减轻了国家的负担,而且真正富裕了当地的百姓。

(二)旅游扶贫就业效应更高,有助于缓解民族贫困地区就业压力。

我国现有人口高达13亿之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工业和农业都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旅游产业,解决就业问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凉山为例,截止2014年,凉山总人口为511.78万人,乡村人口数达432.6万人,占总人口的84.53%,上年增加6.6万人,增长1.6%。乡村就业压力巨大。据有关资料统计,投资旅游业所创造的就业面是投资五金行业的3倍,电气行业的5倍。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就业机会。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将为民族贫困地区解决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提供广阔的上升空间。

(三)旅游扶贫生态效益最好,有助于实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位于祖国的边陲,是祖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同时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而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小的产业,适度的旅游开发又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促使人们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一方面,发展旅游为当地带来了社会经济效益,一部分居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了对自然的索取;另一方面,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加强了对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环境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因此,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是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处于弱势地位的旅游区,农民不能公平分享旅游开发的成果。

旅游扶贫开发能否真正起到扶贫的功效,关键是看贫困人口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到旅游业中,从而受益。贫困人口自身的角色弱势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的这种融入过程。一方面贫困人口基本没有积蓄,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资金而无法创业,面对无数的市场机会也只能无奈地让其溜走;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一般素质较低,市场意识淡薄,缺乏进取心,缺乏摆脱贫困的主动性,依赖、懒惰思想严重。因此,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简单体力劳动,工资相当微薄。贫困人口往往不具备与投资商对等合作的实力,处于被动地位,即便是形式上的对等,在利益分配上也不可能公平地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成果。

(二)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不高,缺乏旅游专业人才和培训机构。

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受教育所限,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文盲或半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程度人数占农村人力资源比重高达92.3%,而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农村人力资源比重仅为7.7%。另外,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村人口比重较低,且培训内容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对旅游业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时间较短。同时民族地区目前的旅游人力资源还不成规模,结构也比较单一,景区相关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较少,且学历普遍偏低。在培训方面,景区内相关的旅游培训机构和培训活动都很少,覆盖面和持续性都不够。

(三)对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够,环保意识淡薄,追求短期效益,缺乏可持续发展。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带,由于生计的需要,一些地区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使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形成了“贫穷——开发——破坏——更贫穷”的恶性循环。旅游项目乱设、旅游区的规划与管理不善、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无序以及因挤占当地居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而间接造成的环境影响。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仅把旅游经济的增长看作是评价扶贫工作的重要指标,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追求短期效益,忽视整体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被现代文明冲击,少数民族民风民俗逐渐消退,将不利于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路径与措施

(一)协调旅游企业和贫困人口的利益分配。

相对于政府而言,旅游企业参与到旅游扶贫开发是出于经济利益目的的考虑,尽管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或取悦于周边社区,旅游企业有可能会主动给予贫困人口一些实惠,但这种扶贫支持显然远远不够。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措施调节旅游企业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分配。例如,在招标过程中,除了考虑投资方的报价以外,还要综合考虑旅游企业的使命和区域发展战略,看是否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发展,以此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在与投资方具体谈判和订立协议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本地居民有优先就业的权利,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也要尽量争取由本地供应。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充分地保证本地雇员的决策参与权,并建议企业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

(二)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影响贫困人口公平享受旅游开发利益的自身原因,主要有人力资本低下和经济基础薄弱以及缺乏组织力量等。因此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多接触新思想、新观念,主动接受更多的再教育。但是,仅靠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义务性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相关的旅游服务工作。

人才短缺是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瓶颈之一。民族地区在开展旅游扶贫工作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旅游行业的人才,给予引进的旅游及相关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稀缺人才配套政策。第二,与本区内的高校一起开展校企合作,构建稳定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第三,科学配置旅游人力资源,制定旅游稀缺人才的激励政策,健全和完善旅游人才结构。

(三)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旅游扶贫开发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对各种旅游资源务必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强化保护,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加强管理,反对任何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旅游经营活动需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相结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大环境。民族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旅游业与生态、文化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我国民族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扶贫开发的有利条件。因此民族地区要以旅游开发为契机,整合各种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这不但是国家进行扶贫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坚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国庆.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求索,2013,(5):253~255

[2]向延平,彭晓燕.旅游扶贫开发的思考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4):66~67

[3]李志勇.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的双重性与模式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13.(2):37~41

[4]邱硕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能性、重要性与模式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13.(5):148~150

[5]王弘,靳慧祎,贺立龙.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J〕.贵州民族研究,2013.(3):86~89

猜你喜欢

开发路径旅游扶贫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现代化背景下壮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城乡统筹背景下旅游产业集群式开发路径研究
低碳经济视域下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分析
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标准开发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