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外交战略的异同

2015-10-14朱晓竹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纳吉南斯拉夫赫鲁晓夫

朱晓竹

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赫鲁晓夫有了和斯大林不同的外交战略思想,打破了斯大林“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论断对外交策略的束缚。然而,就像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个人而对斯大林体制小心翼翼一样,他的外交战略也残留着不少斯大林时期的烙印,特别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出来的大国主义与大党主义。

1 外交战略的异

在比较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外交战略的区别之前,得先对他们各自的外交战略有一个了解。

首先是斯大林的外交战略。

1946年3月,面对美联社记者艾迪·吉尔摩关于“战争的危险”的提问,斯大林回答“没有哪个国家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想要发动新的战争;那只不过是一些政治集团策划的煽动性宣传。”1946年12月,斯大林在回答埃利奥特·罗斯福时认为美苏不会爆发军事冲突,“我认为新的战争威胁是不现实的。”1946年9月,斯大林在一次谈话中同意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建立友好长期合作”和“友好竞赛”的说法。1948年5月,斯大林指出,两个制度共处和苏美分歧和平解决是可能和必然的。

同一时期,斯大林也说过另外一些话。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斯大林接受《真理报》采访时回应道:“丘吉尔先生现在实际是站在了战争贩子的立场上……丘吉尔先生及其在英国的和美国的拥护者正在向不讲英语的民族发出某种最后通牒:自愿地承认我们的统治吧!只有这样才能万事大吉,否则战争将不可避免。无可怀疑,丘吉尔先生的方针就是进行战争的方针,是号召同苏联进行战争。”

在1951年定稿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斯大林提出论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因此,“要消灭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必须消灭帝国主义。”

从上可以看出,二战结束后,斯大林对西方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由希望合作到准备新的世界大战。这自然和冷战的局势有关,但也是斯大林根深蒂固的一种观点的产物,即两种制度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和平共处只是两次战争中的休整、是两种制度总决战进程中的喘息”,其目的是为苏联经济建设争取更长的和平时期,推迟战争的爆发。

再来看赫鲁晓夫的“三和”外交战略。

提出“三和”理论前,赫鲁晓夫先提出“战争可以避免”论。他认为战争可以避免主要在于代表和平力量的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强大、世界拥护和平的运动及核武器的发展,特别是核武器的发展让赫鲁晓夫觉得战争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提出在核战中“将没有胜利者”。他认为社会主义事业无法从核战中取得胜利,因为“不能设想在世界文化中心的废墟上、在荒无人迹的被热核尘埃污染的土地上建立共产主义文明。文明尚且不谈,对许多人民来说,社会主义问题根本不存在了,因为他们的肉体已从文明的星球上消失了。”

出于对核战残酷性的认识,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他认为,和平共处是两大体系唯一明智的选择,以谈判取代战争解决争端。和平竞赛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体系斗争的主要形式,首先是经济竞赛,看哪种制度更能充分发挥生产力。和平过渡论认为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工人阶级可以取得议会中的稳定的多数,“使议会从资产阶级民主的机构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

提出“三和”理论,除了避免核战的考虑,还因为赫氏认识到苏联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不如美国,需要缓和国际环境发展自己的实力,迫使美国承认苏联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实现“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目标。

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外交战略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地方。第一,二者立论的基点不同,斯大林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和平共处只能推迟战争,无法消除战争;赫鲁晓夫认识到核战的危害,认为战争可以避免,两种制度必须和平共处,但不排除意识形态斗争。第二,斯大林对西方充满不信任,而赫鲁晓夫认为可以和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2 外交战略的同

两位领导人外交战略最大的共同点是巩固苏联和共产党在东欧的地位,形成统一的阵营,与西方阵营进行对抗。在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时,苏联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国,让他们为苏联的利益服务。这种做法始于斯大林。赫鲁晓夫虽提出“和平共处”,但他又说这“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处”。赫鲁晓夫为自己干涉东欧国家内政留下了余地。

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有明显的例子表现。斯大林时期是对南斯拉夫的压制,赫鲁晓夫时期是对匈牙利事件的处理。

首先是对南斯拉夫的压制。虽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却把南斯拉夫作为攫取利益的筹码。二战欧洲战场结束后,南斯拉夫与奥地利发生领土纠纷,本来支持南斯拉夫的苏联却变了卦,偏向奥地利。在1947年3月美英法苏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外长一再强调德国在奥地利的财产问题,“这就使美英法等国马上明白了苏联准备在奥地利与南斯拉夫边界问题的让步换取在奥地利的德国财产”。在经济上,“苏联准备控制南斯拉夫原料生产的垄断权,苏联代表甚至说:‘你们要重工业干什么?我们的乌拉尔有你们所需要的一切。”在建立巴尔干联邦问题上,苏联也强烈反对。该计划并非南斯拉夫原创,而是20年代初由共产国际提出,且尚未实现。苏联却以此为借口,批评南斯拉夫在外交上自行其是,没有养成与苏联磋商的习惯。由此,莫洛托夫要求卡德尔签署一项相互就外交政策问题进行磋商的协定。卡德尔回忆说:“虽然南斯拉夫政府不反对在外交政策上进行磋商,但为什么一切要以这种方式进行呢?截止目前,我们的行动完全符合协定的规定,为什么还要签订这么一个协定呢?这种屈辱使我感到厌恶和困窘——它只能使我想起大国对弱小国家的专制。”

其次是对匈牙利事件的处理。1953年,赫鲁晓夫批评了拉科西的教条主义和集权统治,要他们根据本国特点改变经济政策;改变领导班子;为无罪被判刑的人平;停止政治上的违反法制现象。在这种背景下,纳吉担任总理。拉科西之所以还担当党的第一书记,只是因为他听苏联的话。而让纳吉上台,“就是要让他改变一下政策,缓解矛盾,不要将匈牙利社会紧张之弦绷得太紧”。但1955年,拉科西又解除了纳吉党内外一切职务。拉科西还不给冤假错案平反,压制人民的诉求。这些都加剧了匈牙利的紧张局势。

1956年,苏联强迫拉科西辞职,纳吉再次上台后提出:苏军立即撤出匈牙利;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匈牙利实行多党制;匈牙利在多党制的原则下举行自由选举。这让苏联感到纳吉政府已走出了苏联规定的范围,需要采取强力措施制止,于是出兵干预,终结了纳吉的改革。

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将苏联利益上升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谁不听苏联指挥,谁就会遭殃,轻则受到批判,重则动用武力。

注释

《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3分册》邢广程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01页。

《斯大林的战争》(英)杰弗里·罗伯茨 著 李晓江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第430页。

《斯大林的战争》(英)杰弗里·罗伯茨 著 李晓江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第431页。

《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3分册》邢广程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10页。

《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俄)亚·维·菲利波夫 著 吴恩远 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页。

《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2分册》邢广程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478页。

《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研究》秦为正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243页。

《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3分册》邢广程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11页。

《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3分册》邢广程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04页。

《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2分册》邢广程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511页。

《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2分册》邢广程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511页。

《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2分册》邢广程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514页。

《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3分册》邢广程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30页。

猜你喜欢

纳吉南斯拉夫赫鲁晓夫
云起龙襄 纳吉呈祥
公民平等还是民族特权: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
南斯拉夫诸语言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对赫鲁晓夫军事改革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