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药和西药能否同时服用

2015-10-14许世英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医药学术语西药

许世英

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为中国卫生界的三支重要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中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涵,却尚处争议中,而作为治疗载体之一的药物,在众多的临床医务者心中,往往仍旧中是中,西是西,或一味追求中药西药化。中药西药化的难度在哪里;西药是否具有中药的某些性能,或西药的应用是否也应参照患者的寒热虚实而有所区别;当遇到某些患者应用某药物无效时,以耐药性等理由的简单解释是否合理。作为一名药学工作者,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悉心观察与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1 中药与西药的药理区别

中药西药化,决不仅仅是现在所谓的“提纯”,不是简单的冲剂、口服液、或注射液能概括的。一方面,中药属动物或植物的组织或矿物质,其所含化合物的种类相当多;另一方面,每味中药的中医药学的性能、功效表述又往往为多方面,故其现代科学化的难度很大。就物质基础来讲,尽管从现代化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看,若将一味中药的全部组成的化合物种类和数量研究确定,是可能的,但工作量极大,尤其若涉及多糖类和蛋白质类化合物,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来讲,若将一味中药的中医药学术语所表述的性能和功效,均给予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的表述,其难度之大、工作量之大都超乎想象。尤为重要的是,有些中医药学术语表达,如阴、 阳、气、血、精、神等,如何从现代科学角度理解,尚属探讨的内容,故更增加中药的性能、功效的现代科学表述难度。基于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如人参、丹参、黄芪等,尽管有多方面的现代科学研究,其结果仍与理想的现代科学化有很大差距。可见由现有中药获取现代科学化中药之途径,其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而即使中药的各种成分研究已经详尽,若离开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离开了中医的组方原则,中药是否会失去其特性尚值得探讨。

2 中药与西药的本质区别

中药西药化有相当大的难度,那么,西药是否能够中药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进而提高疗效或避免、减轻其毒副作用,达到西为中用。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西药在临床应用时,若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分型规律选择应用,往往会对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从侧面说明某些西药已经表现出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氢化可的松,它对肾阳虚患者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但易引起患者的恶心、呕吐等反应,而反应的程度往往与患者的体质状况有很大关系,体质差(多属脾肾阳虚)者反应强,体质好(多属实热证)者反应轻,说明其具备中药苦寒的特性,在清热泻火的同时,易于伤及脾胃阳气,治疗应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再如氨基甙类抗生素,用量过大或患者体质虚弱时,易致肾毒性和听神经损伤,依据中医经络理论,肾开窍于耳,这和药物的归经理论相通,而在应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若加用健脑益肾的中药,则能明显降低其肾毒性或听神经损伤的概率或风险。这说明西药具有中药的性能。而从另一角度看,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药物的性能和功效。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其共同的特点是都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用来防治疾病,这是西药中药化的生物活性基础,也是疗效一致性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尽管中药现代化难度很大,但毕竟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来表示其性能和功效,也可以治疗西医药学术语表达的疾病。所以,同样能用来防治疾病的西药,应完全可以用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其中药特性和功效,从而按中医药理论使用,这在理论上拥有了西药中药化的可行性。

3 中药与西药的性能区别

西药中药化,就是使西药学具备中药学的内容,即具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所表示的药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现有西药的绝大多数,其物质组成已达分子水平,生物活性已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述。若再研究确定其中药学的基本特性与内容,则有很多方便之处。首先,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非中药物质为中药的传统,研究经验丰富、标准明确、方法成熟。主要为临床研究,如能使寒证得以治愈、对热证无效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其为热性;若能使热毒之证得解,则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或清热凉血解毒,其他亦然。其次,现有西药已是临床应用的有效药物,且药效明确,已具较多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和使用资料,易于被借鉴参教,尤其近几十年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资料,更有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已达临床应用阶段的西药都可直接进行临床的中医药学研究,可谓省时省力。例如某种西药,可首先根据西医药学而选择使用对象,然后确定相应的疾病患者,并对患者在用药前后同时作出中医药学的诊断,那么,用药前后患者机体的各种中医药征象的改变,则为此药所致。根据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观点与方法,逆而推之,据其所致的中医药学征象改变情况,可归纳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另外,中医在医院工作,从事临床研究方便快捷,如多患者、多病种、多现代检验指标等的观察较易做到,这就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可用资料,从而使得此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确定依据充分;除此以外,中医与西医应密切配合,或多位中医配合,如此则可使所获资料准确性提高,从而使此类西药的中药性能等基本内容的确定更具客观性。

中药西药化或西药中药化,都不是简单的转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众多的中西医药工作者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找出其规律性,并再次深入临床验证。西医药工作者遇到理论上正确但疗效不佳的病例时,不再简单地用“耐药性”解释,而参考中医的寒热虚实审查之,或许就向新的研究领域迈出了一步;当我们的中医药工作者在工作中把西药用“拿来主义”态度看待时,或许也会有一片新的天地展现在面前;而中西医药工作者的有机结合,必将给卫生医药的发展带来生机。

猜你喜欢

医药学术语西药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
扩心宁煎剂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中医药学名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