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台卿与《古逸丛书》本《玉烛宝典》

2015-10-14石杰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价值

石杰

摘 要:《玉烛宝典》的作者是活跃于南北朝后半期至隋初的杜台卿。《玉烛宝典》成书较早,原书十二卷,古逸丛书本共十一卷,缺第九卷,该书是杜台卿于开皇初年进献给皇帝的,是岁时类著作中的上乘之作。论文将从作者生平、《玉烛宝典》的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内容及其文献民俗志价值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

关键词:杜台卿;玉烛宝典;成书背景;版本流传;价值

1 杜台卿生平

杜台卿,字少山,博陵曲阳(今属河北保定市)人。少好学,博览书记,文笔甚工。北齐时为著作郎、中书黄门侍郎等,曾修国史。周武帝时,归于乡里,讲授《礼记》、《春秋》。隋文帝开皇(581—600年)初,被征入朝。后请修国史,拜著作郎。有集十五卷,撰《齐记》二十卷,并行于世。《隋书》本传有记载,“台卿尝采《月令》,触类而广之,为书名《玉烛宝典》十二卷。至是奏之,赐绢二百匹”。奏书在开皇初入朝之际,知《玉烛宝典》实际当作于隋前,其序言“昔因典掌余暇,考校艺文”[1]P1,典掌或谓任著作郎、修国史,史志著录称其为著作郎,则确可能撰于北齐任著作郎期间。但他于开皇十四年(594年)致仕,数年后去世,入隋二十载有余,故一般仍署为隋人,亦无大碍。

《北齐书》中有关于杜台卿本人的记载,“台卿文笔尤工,见称当世。……台卿字少山,历中书、黄门侍郎,兼大著作、修国史。武平末,国子祭酒,领尚书左丞。周武帝平齐,命尚书左仆射射阳休之以下知名朝士十八人随驾入关,蕤兄弟并不预此名。特优其礼,终身给禄,未几而终”。

《隋书》记载了杜台卿著作《玉烛宝典》的过程:“杜台卿字少山,博陵曲阳人也。父弼,齐卫尉卿。台卿少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仕齐奉朝请,历司空西阁祭酒、司徒户曹、著作郎、中书黄门侍郎。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及周武帝平齐,归于乡里,以礼记、春秋讲授子弟。开皇初,被征入朝。台卿尝采《月令》,触类而广之,为书名《玉烛宝典》十二卷。至是奏之,赐绢二百匹。台卿患聋,不堪吏职,请修国史。上许之,拜著作郎。十四年,上表请致仕,敕以本官还第。数载,终于家。有集十五卷,撰《齐记》二十卷,并行于世。无子。有兄蕤,学业不如台卿,而干局过之。仕至开州刺史。子公赡,少好学,有家风,卒于安阳令。公赡子之松,大业中,为起居舍人。”

杜台卿由北齐入隋,经历了两个朝代。北齐期间,他曾经官拜司空西阁祭酒、司徒户曹、著作郎、中书黄门侍郎,台卿这一时期的生活、交游等情况散见于众书当中。杜台卿年少好学,博览书籍,文笔尤工,见称当世。他一生清廉,个性素儒,以雅道自居,他所拜之官位都没有厚禄,因此一生清贫。

2 《玉烛宝典》的成书背景

作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黄河流域,北魏统一以前,历经多次战乱,经济衰退,人口锐减。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农民通过开垦增加了自己的土地,租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不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而且对恢复和发展北魏的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均田制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经济空前繁荣,进而为《玉烛宝典》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就此出现。《洛阳伽蓝记》中有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4]《玉烛宝典》便在这种充满民族文化意义的背景下创作形成。

除此之外,当时的政治局面、南北发展悬殊的局面都为当时繁荣稳定的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民俗生活的复苏准备了条件。

3 《玉烛宝典》的版本流传及内容

(一)《玉烛宝典》的版本流传

关于《玉烛宝典》,今天见到的刊本主要有《古逸丛书》本、《说郛》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是以《古逸丛书》本为底本刊印的,所以目前国内流行的内容较为全面的《玉烛宝典》实为《古逸丛书》本。

《玉烛宝典》书名的由来:“《尔雅》‘四气合为玉烛;《周书》‘武王说周公,推道德以为宝典。玉贵精,自寿长宝,则神灵滋液,将令此作义兼众美,以‘玉烛宝典为名焉(序)”[3]P15。

《玉烛宝典》是一部记录古代礼仪及社会风俗的著作。原为十二卷,以《月令》为主,触类而广之,博采诸书,旁及时俗。杜台卿在《玉烛宝典》序中指出,《吕氏春秋》中的十二记是吕不韦采录《礼记·月令》旧文,附益秦制所作。十二卷卷目为:《正月孟春第一》、《二月仲春第二》、《三月季春第三》、《四月孟夏第四》、《五月仲夏第五》、《六月季夏第六》、《七月孟秋第七》、《八月仲秋第八》、九月篇佚失、《十月孟冬第十》、《十一月仲冬第十一》、《十二月季冬第十二》[2]。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第九卷散佚。但《玉烛宝典》仍然是记载隋代岁时节日的重要文献民俗志,书中较为全面地反映出隋一代民众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特别是《玉烛宝典》中对于四月八日佛生日、七月七日织女渡河的记载,是六朝之前没有记载的内容,尤其珍贵。

(二)《玉烛宝典》的内容

关于《玉烛宝典》的内容构成:主体部分前半有《礼记·月令》经文及注,注主采郑氏,由于《月令》原出《吕氏春秋》十二月纪,故又旁及高诱注文,遇有贯通、是正、增补者,又加“今案”详加说明;《月令》之后又录蔡邕《月令章句》,这是古代唯一一种集中转录蔡邕章句的文献,多可补历代文献引录之阙;蔡邕章句之后一般为解释各月礼仪、制度、史典和杂事,遇正月、四月、七月、十一月,又有春夏秋冬各季之释;后半有正说、附说,“正说”是有正、辨之意,“附说”则触类引申,附说中最多的内容就是岁时民俗;此外全书首有序说,末有终篇。

4 《玉烛宝典》的文献民俗志价值

《玉烛宝典》作为现存最早也是较为罕见的史、论兼具的岁时民俗著作,其文献民俗志价值首先表现在古籍文献价值上,对于文献的引录,或者是历史上的首次引录,或者被引文献是佚传书籍,有些还是现当代学者辑佚时也未加注意的文献。此书史料价值极大,因为旁征博引经传之言、百家之说占有很大部分。

《玉烛宝典》也是一部分类汇编岁时资料的专科性类书。利用《玉烛宝典》可以查找隋代一年十二个月(九月除外)每个月的民俗事象及发生在改约的轶闻掌故,它是我们考索某种习俗的重要工具书。

对于一般传统经典来说,《玉烛宝典》还校勘了文字的异同,此书在引录经典时常常附加多个语辞,在卷一一《释十一月仲冬》引《周官·春官下》郑玄注“致人鬼于祖庙”后有“之也矣哉也乎也”七个语辞。增删语辞、多用俗字,也是一种民俗现象,这就使《玉烛宝典》不仅成为研究语言文字的重要参考,也是考查古代俗尚的特殊资料。

总之,杜台卿在《玉烛宝典》现存的八篇《附说》中,通过征引众多文献,间以自己的分析讨论,为我们勾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岁节民俗图画,并与源流纷呈、古今相传的民俗相互兼容,传承历史,进而与其五篇《正说》构成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其文献民俗志价值也徒然倍增,成为古代罕见的民俗学论著。

参考文献

[1]杜台卿.《玉烛宝典》[M],《古逸丛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黄丽明.《<玉烛宝典>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4

[3]石川三左男.《玉烛宝典》[M].日本:明德出版社,1988

[4]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5]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6]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