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解析

2015-10-14白晓红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性格

白晓红

摘 要:哈姆雷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笔下家喻户晓的悲剧人物。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历来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哈姆雷特的悲剧形象进行分析,从新的视角来发掘人物的心理及性格;以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力度。

关键词:哈姆雷特;性格;悲剧

莎士比亚被世界文坛称为“文学巨匠”和“英国戏剧之父”,他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以及诗歌作品。按其思想和写作艺术的发展成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1590年持续到1600年;第二阶段开始于1600年持续到1607年;第三阶段开始于1608年持续到1612年。其中第二时期是悲剧时期,本文着重分析的《哈姆需特》创作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这部悲剧成功塑造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集大成的作品,也是集中体现他内心中人文主义理想的作品。他把自己的解释融入在了哈姆雷特这一文学形象中去,同时这部作品反映了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这部悲剧发生的背景是中世纪丹麦宫廷,主线索是哈姆雷特为父复仇,戏剧中展现了一幕幕正义力量与邪恶力量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是在他一次次为父报仇的殊死较量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客观的说,《哈姆雷特》这部戏剧可以称得上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的顶峰,事实上,它也是莎翁一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代表踏出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哈姆雷特》这部悲剧是以复仇为线索逐步展开的,因此多年来文学评论者多关注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然而,在复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的悲剧爱情所占的分量也很重大。作为悲剧中的杰出作品, 如果《哈姆雷特》缺少了这一重要的爱情悲剧元素,可以预见的是它的悲剧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在这场悲剧性的爱情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爱情到底是始终如一还是经历改变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解读这部作品以及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虽然本剧不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戏剧,可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却能够直接反映出对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尤其是中后期的心理活动。评论家们在这一问题上可谓见仁见智,他们的意见大致分为三类:第一,哈姆雷特自始至终并未真正爱过奥菲利娅;第二,哈姆雷特虽然曾经深爱过奥菲利娅,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的爱受到了打击,,但还未至枯竭的程度;第三,哈姆雷特深爱奥菲利娅,不但如此,他的爱始终如一。哈姆雷特的责任感是影响他对奥菲利娅的爱情的重要因素。在剧中当鬼魂出现之后,昔日懵懂的王子好像立刻发生了变化,心理和思维都成熟了起来,这时的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无法推卸的职责。首先,他作为老国王哈姆雷特的儿子,他责无旁贷,必须肩负起彻底查清真相的责任,他要为他的父亲报仇。在第二阶段中,哈姆雷特在遭受接二连三的种种打击之后,他的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发生变化。从这一点来看,那些认为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爱从未发生改变的观点是存在漏洞的。当然,他的爱并未完全枯竭,因为他情不自禁地喊出“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这样的赞叹。

在经历种种人生的悲剧之前,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文主义者,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的第一个形象就是一个身着黑衣、一脸肃穆并且忧郁的丹麦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的策源地威登堡大学学习、无忧无虑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他曾经十分深情地歌颂过人的智慧与美丽,他曾经说过一段十分经典的台词: “人啊! 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这在作品的一开始集中表达出了他浓郁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和无可比拟的“伟大的力量”,充满着无比的智慧,并且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早期,人文主义教育使哈姆雷特志向高远,但面对父死母嫁,奸邪当道,国内一片乌烟瘴气,他曾经的浓郁人文主义理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十分渴望采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去改造封建的旧式社会,却最终发觉重任难当,无力扭转。在他踌躇难决之际,他苦思焦虑,性格逐渐变得忧虑重重、苦闷不堪,更因为他想要复仇却缺少证据,同时又缺少了时机,不能贸然行动,造成了他拖延迟疑,哈姆雷特在戏中有大段大段沉痛的、强烈自责的个人独白,这充分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从表面上看,他十分可惜地放弃了一次又一次机会,但实际上这正是因为敌我力量十分悬殊,他曾经的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实现而造成的最终悲剧性的结局。

原来的哈姆雷特曾经是一个非常正直、乐观、心里满有理想的年轻王子,他是有机会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的;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为了等待和寻找复仇的机会,居然不得不装疯卖傻。毫无疑问,他论沦为英国动荡不安的特定时代的悲剧产物。接踵而来的变故毫不留情的击碎了他心中的美好幻想,这幻想里包含着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和前途。当幻想破灭的时候,曾经美好的爱情变得触不可及,伟大的友谊也不再是牢不可破。这体现在他父王刚刚死去,他的母亲就忘记悲伤,竟然匆匆地改嫁奸王。这巨大的打击对哈姆雷特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更可悲的是他的好友,为了自己利益居然为奸王做暗探来窥视他的行踪。曾经海誓山盟的情人,也不自觉地沦为篡权者利用的工具。

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十分复杂性的,在研究这一问题上很多学者常常将其复杂性的原因归结于他身上的恋母情结。即弗洛伊德提出的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大部分主流学者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的“歇斯底里”的杀父娶母的性格并未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出现。哈姆雷特在其父亲在世时,深深爱着这位“拥有太阳神的毛发、天生的前额、阿波罗身躯”的父亲。在他的眼中,他的父王和母后的爱情堪称完美。哈姆雷特这么敬爱父亲,他怎么可能有“恋母情结”?哈姆雷特虽然是丹麦的王子,但他本质上也和常人一样,热爱父母,他无法接受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叔叔结婚的悲惨命运。

在文艺复兴时期哈姆雷特是代表人文主义的经典形象。他的观点认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惜的是他的上述人文主义观点无法为当时封建社会所接受,正是这样导致了他复仇的悲剧。他的出身是开明君主的宫廷的王子,所以他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他的心里抱有远大的理想,他具有先进的思想,代表的是新时代。可是他的理想和现实存在巨大差距,经过一系列的打击后,哈姆雷特只能抱怨命运的不公。

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不仅仅在于他的生命因复仇而丧失,而是在于整个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斗争的悲剧。我们不难看到,莎翁在这部戏剧中表现哈姆雷特理性的同时,也着重刻画了他性格中具有的冲动的一面。这可以从他误杀了躲在帷幕背后偷听的国王的心腹大臣波洛涅斯,他心爱的女人的父亲。这一冲动的举动为他招来了被放逐的命运,不得不推迟复仇的大计。

哈姆雷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哲学家但他却不是一个将想法付诸行动的实干者。他有着敏捷的思维,但付诸行动的能力非常的薄弱,他苦苦的寻找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可是终日冥思苦想却一无所获,以至于极端的苦恼。总的来看,他思考问题的过程比普通人更为复杂,他的付诸于行动的能力也比常人缓慢。他虽然已经下决心行动可又不知应该如何行动。当他终于等到可以杀掉奸王的机会,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时他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我们从角色的本质来分析,哈姆雷特人物的确有着善良、正直和进取的一面,可是除此以外,他本身也被诸多的封建等级思想、男尊女卑的思想以及厌世虚无的人生观所束缚。在他心里,他十分想有一番作为,朝着好国王的方向努力,但是在不如人意的现实中,他的理想被父亲的猝死,母亲的改嫁彻底粉碎了。

我们不难看出,在哈姆雷特身上总是存在着两种意识,这两者彼此消磨,这也明显的体现在他一边等待时机,时机却迟迟不来,可是当时机真的到来又坐失良机。他迫切地想要采取行动,却看不到时机的到来。他被报国之心充满,却苦于找不到正确方向。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他心里不断纠结着“生存还是毁灭”这一误解的问题,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沉思苦想当中,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去复仇,却又迟迟不肯行动。于是,他在行动上的犹豫不定最终导致了他走上毁灭的道路。

作为莎翁笔下的悲剧人物,哈姆雷特在展示其人性弱点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这部悲剧可以看出,主人公哈姆雷特虽然怀着对“人”的美好理想,对父母无尽的爱以及对恋人真挚的爱,但是最后,哈姆雷特仍然不得不带着这些美好的情感永远离开了人世。难怪很多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情不自禁地为他的悲剧惋惜,同时也能感受到哈姆雷特给读者带来的美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谢宇、薛初晴.英国文学名著便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张丽.莎士比亚戏剧分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蓝仁哲.从语境与语篇谈哈姆雷特独白的理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6).

[5]陈伟彬.哈姆雷特的理性与复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悲剧性格
伟大的悲剧
猫的性格爪知道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