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径寻芳有洞天
2015-10-14薛敏
薛敏
摘 要:诗词都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反映现实,表达情感,如何对古诗词进行有效鉴赏,是高中语文的一大难点。试以秦观的《踏莎行》为例,从教学目标设计、学情检测、古诗词中意象的解读、文本分析、学生领悟提升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基本上都要求学生先读后赏,这个没有错,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清,或学情检测不明,或文本解读没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导致古诗词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思维也是比较凌乱的。本文试以《踏莎行》为例,探讨一种较为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力求将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一、准确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航船没有了指南针犹如航行没有目标,前景将是一片迷茫。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教学目标的存在,我们才有教学进行的意义。如何确立古诗词鉴赏的学习目标呢?
1.学习目标要准确。笔者将《踏莎行》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象”,鉴赏古诗词“语言”;(2)学习本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4)体会秦观词的婉约特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设置一些模糊不清,甚至是错误的教学目标。比如“意象”本来是用来分析和解读的,假如我们把它设置为“摸索意象”或“体会意象”,这样的学习目标只会让学生犯糊涂。再如,一首古词的表现手法原本是“借古讽今”,我们把它设定为“借古喻今”,一字之差,一谬千里。这些不准确的学习目标,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
2.学习目标要有层次。教学过程既是层层深入,我们的目标也要有层次。比如,我们都知道古诗词鉴赏需要先解读意象进而深入理解情感,我们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忽略“意象”去直接体会情感。再如,一首诗或词的特色一定是在学完全词之后我们才能有所体会,这一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感知词的特色”应当放在后一层级。《踏莎行》的教学目标应当包括:“解读意象”“呈现手法”“体会情感”“感知特色”这四个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见到古诗词不再茫然无措,而是学会像老师一样有条理地对古诗词进行解读。
二、严谨有梯度的學情检测
1.学情检测要严谨。严谨的学情检测应当真实反映学生真实的知识积累程度,并且这种知识积累一定是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关的。比如《踏莎行》,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以前读过《踏莎行》这首词吗?预习时发现什么不懂的问题吗?”“预习时读过这首词,你从本词中感受到什么情思呢?”学情检测提问时,一定要针对上课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从中体现出真实的学情。
2.学情检测要有梯度。我们一直强调上课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可是在学情检测时,我们又好像忘记了这一条。教师的学情检测要有一定的梯度,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进行略深一点的提问,基础较差的可以进行浅层次的提问。这样,基础好的学生愿意说,基础弱的学生也有话可说。学情检测有梯度,证明我们重视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会自觉自愿进入文本学习。
三、精准高效的文本解读
1.读懂是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借助工具书和诗词课后注解,把诗词读通,读顺。学生应当学着用自己的话翻译词句,并逐步使自己的翻译有条理,合逻辑,具诗意。如《踏莎行》:
师:“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作何解释?
生:大雾弥漫,迷失了楼台。月色迷蒙,渡口隐匿不见。我理想中的桃源也找不到了。
生:春寒料峭,馆舍孤单,杜鹃声里,斜阳西下,我心伤悲。
简译利于加强学生对诗词之意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能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2.会读是关键。“意象的解读”是精准高效进行古诗词鉴赏的关键。如《踏莎行》中的“馆”“舍”,都是漂泊在外的暗示语,如“杜鹃”这个意象,杜鹃的叫声本来就悲泣,亦有“不如归去”隐示作者思乡的愁绪。“斜阳”,是芳华已逝的象征。有时光匆匆流逝的感觉在其中。诗无达诂,由意象的本义可以推知它的“比喻义”“象征义”,抑或“隐含义”。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运用想象和联想,对词中这些特殊意象进行解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掌握了这些意象的深意,以后再次见到这些意象,学生就不再有陌生感,而是学会从意象的本义延伸到它的引申义,再结合诗词内容进行有效解读了。
3.善读是核心。“善读”是精准高效解读古诗词的核心。善读就是要善于根据特殊词句读出写作手法,利用想象和联想,读出诗词真正的思想情感。如《踏莎行》第二句出现一个“暮”字了吗?教师可以问“暮”字表示什么时间?学生回答是傍晚。教师接着提示,在傍晚时候,作者呆在孤馆里,那前面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是作者怎么得到的?学生马上想到是想象。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在解读“暮”字的解读过程中呈现。善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更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两者结合才能理解诗词真谛。
4.妙读是境界。精妙的解读往往能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所营造的独特情感境界。如《踏莎行》可以从一个“恨”字入手,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
恨 雾
恨 月
恨 桃源
恨 孤馆 恨 春寒
恨 斜阳 恨 杜鹃
恨 梅花 恨 尺素 恨 郴江 恨 潇湘
师:看到一面墙了吗?
生:看到了,由很多的恨堆成,确实砌得像一堵墙。
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通过感官刺激,学生也能充分进入本词所要展现的“恨”的境界。精妙的教学板书设计对于引导学生进入词境是重要的。
四、从文本回归生活,提升语文素养
如果说开始时的导入是由生活走入文本,结课时的情感升华就是由文本回归生活。笔者选择了亲自试唱《踏莎行》,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通过音乐传达给了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是体现学生学有所成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知道,从这堂课开始到这堂课结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重视他们的真实感受。因为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典范参照,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是通过教教材让学生从中得到精神感悟,提高思想境界,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踏莎行》的教学就是在“熟读全词”“简译词句”“解读意象”“呈现手法”“体会情感”“领悟提升”这样一个完整有序的过程中实现了。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张明非.唐诗宋词鉴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