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平台视角下的师生沟通关系研究

2015-10-14肖虹熊丽娜

新课程·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微平台沟通优势

肖虹 熊丽娜

摘 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沟通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高校中师生之间原有的沟通习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师生沟通现状不予乐观。与此同时,以微信、微博、微哨等微媒体平台的悄然兴起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微平台本身具备的沟通优势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渠道,为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微平台;沟通;原因;优势

一、高校师生沟通现状

高校师生的沟通问题一直是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师生间沟通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管理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中原有的师生沟通渠道似乎出现了一种“滞后感”,目前的大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师生沟通的困境。笔者对周边的几所大学进行了了解,并对一些现状予以了归纳,并列举如下:

1.师生缺少有效沟通时间

在大部分高校中,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学生基数的庞大,师生间比例失衡,导致教师与学生间缺乏足够的沟通时间。目前,多数课程都选择大班授课,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30人以上,课堂上往往都是几十人、上百人一起上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少,对学生了解无法深入,难以进行情感交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更是如此,据笔者了解,周边高校辅导员平均需要对接300个左右的学生,所有的在岗时间加起来也不足以满足实际的沟通需求,加上还需应付事务性工作,能用在与学生有效沟通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了解,从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管理。

2.师生距离感造成的学生排斥心理

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在我国有这样的古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传统保障了教师在为人师表时的权威性,但有效的沟通必然是双向的,这种“从上而下”偏于单一化的师生关系导致了师生之间地位的失衡,极容易导致冷漠和冲突的产生。例如,出现对学生的不当批评或在處理学生问题上表现得有失公平,这样的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出现对老师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教师的职业特点影响,很多教师会习惯在交流时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学生虽然年龄已经接近成人,但是心智上还比较不成熟,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90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关爱较多,面对逆境容易产生挫败感,教师一味地灌输式说教和指导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觉得教师“好为人师”,排斥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再一次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

3.教师易忽视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对于一般教师而言,都将自身的职业功能定位为教学,忽视教师的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把上课讲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放在了比师生沟通更重要的位置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放在知识的传播上,不会刻意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而对于辅导员来说,虽然能够看到沟通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沟通渠道下依然处理不好这个问题。除了时间分配上的原因外,还主要因为辅导员所面对的大部分事务性工作仅使用“指令性”模式依然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柔性的沟通在这部分问题上体现出了效果的缓慢性。为了在一定时间内保证工作的效率,辅导员往往会选择忽略师生间的沟通,而采取其他的方式来应对事务性工作。

二、师生沟通问题存在的原因

高校师生间沟通问题的存在,除了上文提到的师生比例失衡、师生距离感强等原因,笔者认为还有以下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1.“90后”学生群体本身的特点

“90后”是一个鲜活生动的群体,很难以统一的标签来定义这个群体。他们心理和情感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沟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需求。与“70后”和“80后”相比,“90后”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热情,不喜欢用社会的统一衡量标准为自己贴上标签。而另外一方面,由于高校对入职教师的学历要求愈来愈高,大部分能够进校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多是博士毕业,不管是年龄上,还是成长经历上都与现在的“90后”产生了脱节,多年的正统教育使得他们习惯将传统的责任意识和国家前途放在个人的价值之上。即便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与“90后”学生的年龄差起码也要达到6至7年,这种代沟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慢慢扩大,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也较喜欢将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而言,缺乏良好交流的共同价值观。

2.传统沟通方式存在弊端

由于我国较重视师道尊严,在传统意义上的师生沟通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对学生属于单向的信息传递,自上而下的信息发布方式中感情投入较少,信息传递容易出现断层。传统沟通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会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时常使用“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等词语,容易让学生感觉像是在接收命令,这种方式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一种伤害,久而久之,影响到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在传统沟通渠道之下,教师很难接收到来自学生群体的真实信息,而往往处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沟通状态,教师和学生对沟通效果认识上的偏差也导致了这个问题无法得到真正重视。在传统沟通渠道下,高校师生间这种看似和谐的沟通局面一旦受到信息时代的冲击,便会暴露出很大的隐患。

三、微平台在师生沟通中的优势

高校师生沟通在传统沟通渠道下遭遇困境的时候,依托便捷的网络优势和强大的数据支持,以微信、微博、微哨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平台快速发展了起来。目前,这些平台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不少高校都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很多教师也利用微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微平台因其传播的快捷性和信息的迅速性足以缓解当今师生沟通中遭遇的困境。

1.微平台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师生情感交流平台

微平台不但能够实现手边即时交流,还可以通过发布朋友圈、分享链接、集赞、评复、发日志等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满足90后学生渴望倾听的精神追求。与校园网站上的学生论坛相比,微平台的传播与沟通能够将传播的效果放大,朋友之间的圈子也可以相互联系,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和方便。很多微平台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相关注,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朋友圈或阅读学生微博等形式时刻关注学生。由于微平台的资讯流通速度较快,能让教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点滴变化,受到教师关注的学生就会有动力不断地完善自己和改变自己,从而展现更完美的自己。

2.微平台的使用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传统课堂教学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缺少一种有效互动。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是请学生关于某件事发表看法,学生极容易觉得是一种作业,产生抵触心理。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有和教师沟通的愿望,很多教师也已经意识到微平台使用的必要性。例如,一些教师利用微信进行学术问题的交流或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受到了学生的积极回应,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同时能够将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延续到生活之中,并且这种沟通和碰撞能为学术创新、学生管理和研究提供富有张力的基础。使用微平台进行师生沟通,不仅能够快捷地传达给学生各种通知,以节省成本,同时比传统的电话通知或学生干部通知都较为快捷。与此同时,微平台上的沟通记录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方便教职人员查阅之前的工作情况。

3.促进教师接受新事物

虽然教师和年轻人接触较多,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教师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会让学生有代沟的感觉。利用微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或微信订阅号等微媒体知晓当下最新的消息,以更好地与学生的脚步相适应,并可以将新知识应用到教学当中,不但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也可以促进教师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利用微平台的注意事项

1.教师发布讯息必须谨慎

在师生通过微平台沟通中,教师依然是处于信息的主导位置,在发布讯息时需格外谨慎,并考虑信息发出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微信朋友圈中,有很多涉嫌欺骗性质的帖子被转载,鉴于师生朋友圈中的良性互動和教师在学生心中神圣的地位,学生对教师转发的内容是十分信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转发帖子的时候一定要斟酌。

2.不可让微平台互动侵占过多学习时间

如果说10年前电脑开始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那么当今年轻人的生活中,手机绝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很多年轻人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刷微信,很多人都用“被微信绑架的时代”来形容微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带给了人们交流的便利性,但是这些微媒体反过来也侵占了学生学习和运动的时间,所以教师在与学生通过微平台互动时要把握好适当的“度”,也要利用这些微平台呼吁学生积极参加户外活动,用更加健康的方式进行生活和学习。

3.不可让网络交流代替日常交际

运用微平台之后,师生之间可以像朋友那样进行随时随地地交流,掏出手机,就能看到谁给自己留了言,哪位学生有什么困扰等等。很多人都认为利用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交流将是未来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技术上不可能完全模拟面对面的交流,所有很多信息是无法通过语音和文字传达的。一项调查指出,师生之间的交流中传递的讯息有60%以上是通过手势、语调和表情完成的,虽然师生间能够通过微平台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但是不能过分地依赖微平台而忽视日常的交际。只有将日常交流与微平台互动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师生间的良性沟通。

参考文献: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02).

基金项目:常熟理工学院辅导员专项项目(KYZ2013065S)。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微平台沟通优势
矮的优势
画与话
微平台用于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分析
基于社交网络的英语互动微平台建设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