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家庭教育

2015-10-14康艳芳

新课程·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理学家学习教育道德教育

康艳芳

摘 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性环节,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宋代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教育相当兴盛,其中家庭教育更是大放异彩,甚为繁荣。通过对宋代家庭教育兴盛的背景及家庭教育的内容、类型、方法等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宋代家庭教育,同时为当今家庭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理学家;道德教育;学习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家庭教育,把家族的盛衰寄托在子孙身上,“子孙贤则家道昌盛,子孙不贤则家道消败”。子孙是贤是愚,则“由乎蒙养”。“蒙以养正”,可以保家。家教的作用,不仅能保家扩业,还有助于定国安邦。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理学、宋词、史学及闻名世界的三大发明,犹如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在中国古代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推敲宋代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与文明,其土壤根源于教育的平民化。在教育平民化的进程中,家庭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的家庭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不仅对启迪当代人的智慧、完善其品德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为当前的家庭教育及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家庭教育,比较权威的论断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所谓宋代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包括北宋、南宋期间的家庭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

一、宋代家庭教育兴盛的原因

宋代是我国家庭教育大放异彩的时期,一大批家庭教育方面的思想家和实践家极大地丰富了宋代家庭教育内涵,在我国家庭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家庭教育的兴盛,既有历史发展的原因,也有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

1.宋代以前家庭教育历史经验的积淀

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到唐五代,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积累了甚为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思想,为以后家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先秦时期的家庭教育基本上形成了以帝王家庭教育、上层官僚阶层的德育、智育、胎教等在内的各级各类家庭教育,出现了最基本的一些家教范畴和思想,为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官僚士大夫为主体,包括帝王家教、女子家教、胎教等在内的各级各类家庭教育的框架,以后家庭教育的发展大都是在此框架内的丰富完善。因此,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家庭教育框架的定型时期。随之而来的魏晋南北朝处于我国历史上征战连年、政权更替频繁和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各个阶层都有一种不稳定感和危机感,他们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们竭力教子以立身处世的知识和技能,以使子孙避灾免祸,从而更好地立足社会,于是家庭教育逐渐盛行起来。《颜氏家训》的出现,深刻总结了当时的教子经验,第一次形成了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并创造了家训体这一中国特有的家教文献形式,在家教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我国家庭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家庭教育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出现了李世民的《帝范》,把中国古代的帝王家教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家训精品和教子诗文。这一切为宋代发达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给家庭教育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

政治上,宋代建立以后,统治者汲取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教训,竭力强化皇权,削弱武臣的权力。他们选择和制定了一种能够最广泛地笼络士大夫的政治策略,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增强士大夫对宋王朝的政治向心力,因此“崇文抑武”成为宋代的基本政策。重文政策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宋代学校、科举比前代更为兴盛,读书受到特殊的重视,文人充任各级官吏,文官待遇之高为历朝所无。在这种情况下,教子读书做官被许多人视为振兴门户的必经之路。在福州,号称“城里人家半读书”。家庭教育由此兴盛起来。

经济上,农业垦荒、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手工业、矿冶业、纺织业、瓷器制造业、造纸业、印刷业、造船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纸币的出现,商业中心城市如北宋的开封、长沙、成都、京兆(陕西西安)、南宋临安、建康、镇江、广州、泉州等贸易的兴盛,对外贸易的频繁,为文化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科技对家庭教育发展的影响,首推印刷术在宋代的发展。宋初仍然是从五代时期继承下来的雕版印刷术。宋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的刻书事业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印书之多,规模之大,印制之精,流通之广,都是空前的。印刷技术的进步,大量图书的印制,为文化教育的繁荣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保障。

3.宋代理学家的积极倡导和推进

自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荡战乱,传统的“宗子法废”“谱牒又衰”,地主阶级分化剧烈、统治很不稳定。为维护社会和统治阶级政权的稳定,理学家认为有必要恢复古代的家族制度,用家法来约束宗族成员的行为,以稳定家族内部关系,进而维护上层统治。如程颐认为,治家的秘诀在于“严”“虽一家之小,无尊严则孝敬衰,无君长则法度废,有严君而后家道正”。有的理学家不仅积极倡导家法、家族的制定,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如朱熹纂辑了《古今家祭礼》《家礼》,陆九韶制定了《居家正本制用》等,不仅要求其家人遵循,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在他们的倡导与推动下,家庭的伦理教育被推上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宋代教育的一大特色,这些理学家的做法无疑推动了宋代家庭教育的发展。

二、宋代家庭教育的类型

宋代家庭教育的类型主要有两种:父母之教和塾师之教。

1.父母之教

父母之教是指以父母为施教主体的教育,通常指的是父教子学的家学。有如下两类:(1)家境贫寒者,无力为孩子缴纳学费的父母会亲自教授孩子。如大文豪欧阳修,他“四岁而孤”,因家贫,不能买纸笔,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修书字。稍长,从邻里借书读,或手抄之,抄未竟而成诵”。欧阳修的经历代表了宋代一部分家境贫寒,却重视读书的家庭的家庭教育方式。(2)宋代家庭中有的父母爱子、望子成龙,而亲自教授子弟的家庭教育。如大文豪苏轼,也是由其母程氏亲自教他读书,“生十年,父询游学四方,母程氏,親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凡古今成败、经史属文,早早就在家庭教育中接触。而理学家朱熹,更是自幼受到其父朱松的精心培养,父亲的学术倾向给他以很大的影响。范仲淹作为官宦当中家庭教育杰出代表的成功范例,诸子皆为世所称,特别是纯仁,官至宰相,成为一代名臣,完全得益于范仲淹对子弟的切身谆谆教导。

2.塾师之教

塾师之教是宋人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它通常指的是官宦世家为教育其家族的子弟,家长出资聘请教书先生在家中或寺院、会馆等公共场所招生授课,这种形式通常称家塾。如陆九渊、吕祖谦家里就设有私塾。据吕氏家塾规定:家塾教师,饮食是“每日二膳”,衣服、束修是“以家之有无,诸生之众寡为之节”,另外家塾教师生病,诸生还要“侍粥药”。塾师是宋代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封建时代一群命运不佳、仕途无望的没落文人,塾师之业纯属退而求其次的导成之业。在教育内容上,除少数有名望的学者授徒讲解一些高深知识之外,大部分读书人倾向于童蒙教育,以幼童为主要教导对象。因此宋代有条件的家长们,为了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出资聘请塾师到家中教育子女,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宋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宋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异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和学业教育两个方面。

1.伦理道德教育

宋代承唐末五代纷乱之后,又时值儒学复兴和理学崛起,重振伦理纲常,重塑道德名教,成为朝野上下、社会各界的普遍追求。家庭教育自然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1)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注意教子恪守儒家礼节

这是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而在宋代复兴儒家的大背景下更趋严格。如理学家吕希哲“(希哲)甫十岁,祁寒暑雨,侍立终日,不命之坐不敢坐也。日必冠带以见长者,平居虽天甚热,在父母长者之侧,不得去巾袂缚绔。衣服虽谨,行步出入,不得入茶肆酒肆。市井里巷之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不正之意,非礼之色,未尝一接于目”。这种教育方式虽然有些呆板,但态度积极认真,有助于培养符合封建时代要求的道德君子。

(2)忠孝教育

在古代,“忠”通常与忠君爱国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因利益冲突的加剧而导致战争频繁,朝廷又无力与之抗衡,只好向其割地赔款,形成偏安一隅的屈辱被动局面,再加上各地时有发生的农民起义,给北宋王朝以致命的打击。南宋时期山河破碎,内忧外患不断,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批强烈要求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他们反对妥协投降,积极抵抗侵略,同时教育子孙后代勿忘国耻,努力实现复国理想。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主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宋代尤其是南宋家庭教育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如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那首流传千古的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它生动地向世人展现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的临终遗嘱,字里行間蕴含着渴望祖国统一与壮志未酬空留遗恨的惆怅情怀和对处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南宋王朝的深深担忧。千百年来,《示儿》已成为激发人们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优秀诗篇和生动教材。“孝”的教育。“孝”是对父母、对祖先的敬爱,它常常与“悌”联系在一起,“悌”指的是对兄长的顺从,在儒家伦理思想与家训文化中此二字是连用的。宋代家长们都很重视对子女的孝悌教育。欧阳修之母从小教育欧阳修要向父亲学习,告诫他“夫养不必丰,要于孝”。意即赡养父母,不必要丰盛,而在于孝顺,要从内心深处怀有对父母的孝敬和爱戴,而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

(3)气节操守上,教子要忠勇正直,大义分明

如苏轼的母亲程氏鼓励他向东汉时期勇敢正直、坚贞不屈的范滂学习。言官刘安世初除谏官,不敢领命,因而“入白其母”,结果他母亲勉励其“当捐身以报国恩”,态度坚决,没有丝毫顾虑之意。得此教诲,刘安世“在职累岁,正色立朝”“面折廷争”,无所畏惧,“一时无不敬慑”。宋室南渡,首倡大义的张浚,一生正直敢言,忠义许国,也与其母亲的教育分不开,张浚四岁而孤,其母发誓不复嫁,对其“勤苦鞠育”。有一次张浚打算“力论时事”,又“恐贻母忧”时,“母诵其父对策之语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鉞,不能忍不言以负陛下”,激励张浚仗义执言。

2.学业教育

对孩子进行学业教育是历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宋代这方面尤为突出。宋代以“文治”立国,政府大力兴学,鼓励读书,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社会逐渐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读书风气之鼎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一背景下,宋代士人家庭对孩子的学业教育倾注了极大心血。北宋著名学者杨时“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有进”。张九成晚年被贬,在荒远的逆境之中仍然坚持学习,站在窗下苦读十四个春秋,竟然使得“窗下石上,双跌之迹隐然”,实在是令人可钦可佩,被后世传为佳话。以其自身行动对其子弟进行鲜活的家庭教育。朱熹教诲儿子要专心向学:“早晚受业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箭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思省切要之言,逐日前记,归日要看,见好文字,录取归来”。其间蕴含的教子为学的内容十分全面,体现出一个慈父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可谓用心良苦。

四、教子措施

为了教育孩子成才,宋代父母都注意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1.重视早期教育

早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人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故家庭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和传塑作用,宋代家庭教育对这方面尤为重视。邵雍强调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朱熹甚至明确了胎教的重要性,并强调儿童出生后至八岁前的“乳母之教”。朱熹认为家庭教育中,乳母的作用非常大,“凡子始生,若为之求乳母,必择良家妇人稍温谨者”。他认为如果乳母不良,不但能败乱家法,还能令“所饲之子性行亦类之”。现代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直接关乎下一代今后的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

2.强调知行结合,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知与行的关系实际上是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认为认识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生而知之”,属于先天而成的,一种是“学而知之”,是后天培养的。主张学思结合,反对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在宋代,家庭教育特别注重子弟知行观的培养,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刻诠释了“知”与“行”的关系,认为只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亲身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自己。在强调“知行结合”的同时,宋代家庭教育又注重对孩子实际践力的培养。著名学者胡瑗就非常注重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对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做法特别不满,认为实际的能力更加重要,强调“体用之学”。即以儒家经学为体,以实际的为政、军事才能为用。

猜你喜欢

理学家学习教育道德教育
“格物致知”与“以物观物”——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创作探赜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论宋代理学家序跋中的美学思想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策略分析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民国理学家群体的政治认同及其嬗变——以灵峰精舍为例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